03.02 長江為什麼叫江,黃河為什麼叫河?江和河有什麼區別?

朱小塵



答:題主一共問了三個問題。

先回答第三個“江和河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二者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這一點,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反映:

一、在英文中,“river”一詞表達了包括江和河在內的所有水道。可見,在外國人的眼裡,江和河是沒有區別的。

二、我們現代翻譯家翻譯外國的河流,無論其流程長短、流量規模,都一律叫河。例如:尼羅河,亞馬遜河,密西西比河,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聖勞侖斯河,拉普拉塔河。也由此可知,在這些翻譯家的頭腦裡,江和河也是沒有區別的。

那麼,在我國的稱呼裡,為什麼會出現江和河的不同叫法呢?

只能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字和詞彙表達上,遠比其他國家、民族要豐富細緻。

再舉個例。

英語“Brother”一詞就表達了包括同胞兄弟、堂兄弟、表兄弟關係的男子,既可以當作“哥哥”的稱呼,也可以當作“弟弟”的稱呼。

這,顯然太糙了。

而在中國,要論兄弟,就必須把每種兄弟關係都表述清楚,就連表兄弟,有時也要分清是姑表兄弟還是姨表兄弟。

所以,在我國有江與河的區別,一方面有深層文化原因,另一方面是人民的稱呼習慣。其大致遵循以下規律:

一、以地域南北習慣分,南方多叫江,北方多叫河。

二、以流量大小、盈水期和枯水期是否明顯區分,大者叫江,小者叫河。

三、以水道的終點分,流入外海或大洋則稱為江,注入內海或湖泊的河流稱為河。

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黃河為什麼叫河”。

“河”是一個形聲字,從水,從可,可亦聲。

《說文.水部》就明確注:“河,從水可聲。”

清黃生撰、黃承吉合按《字詁義府合按》又進一步注:“可讀若呵。”

甲骨文中的“河”字,“水”為其形一,“可”為其形二——為一人徒肩挑之形,結合黃河治理的歷史——黃河所流經的黃土地,土質疏鬆,植被稀疏,沿河人民不得不經常性地大規模肩挑手抬,搬運砂石築堤治理。

所以,“河”字本義就是“肩挑土石方以鞏固黃河堤岸”。

之所以發“呵”音,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有提到,黃河每當初春冰銷解凍,水從冰層中流動,就會發出“呵呵”聲。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河”就是黃河的專用名稱。

如《爾雅•釋水》所記“河出崑崙,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其中的“河”,就是指黃河。

不過,地理書籍《山海經》也稱黃河為“河水”。

而從《詩.周南.關鳩》中的“關關睢鳩,在河之洲”一句來看,大約到了西周時期,“河”才演變為水流的通名。

集傳因此記:“河,北方流水之通名。”即泛指北方河流。

也在這時候,為了區分,黃河被冠以了其他稱呼。

如《水經注》中稱之“上河”;《漢書•西域傳》中稱之“中國河”;《尚書》中稱之“九河”, 《史記》中稱“大河”。

黃河流至河北平原,含沙量很大,水色渾黃,又有“濁河”之稱。如《戰國策.燕第一》就記:“齊有清濟、獨河,足以為固。”

而最早改稱“黃河”。當在漢代,如《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使黃河如帶”。不過這一稱呼,未被普遍認可,直到唐宋時期,才被廣泛使用。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黃河遠上白雲間”、“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

最後來說第三個問題“長江為什麼叫江”。

“江”字也是形聲字,從水,從工,工亦聲。

《說文.水部》注:“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從水工聲。”

甲骨文中,工,既是聲旁也是形旁,其聲讀“畺”;其形為“巨”的本字,表示大。即“工”在漢字中除了表示“精巧”,通常還有“巨大”的意思。如大河為“江”;大穴為“空”;大貝為“貢”;大木為“槓”;大甕為“缸”等等。

現代歷史學家徐旭生先生研究,“江”字的產生還可能和共工氏有關:上古時期,歷代共工氏在原有湖澤系統的基礎上,動用廣大民眾的力量修建成今魯西地區的東平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一線的河湖系統。

即“江”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特指這一遠古人工水利系統。

如《殷本紀》引《湯誥》中的:“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這其中的“江”,後世很多人誤解,以為是指長江。其實是指這五湖一線水系。道理很簡單,商湯說這番話的地點是在商初首都亳(今河南偃師),其“東為江”絕不可能指長江。

還有,《淮南子•本經訓》雲:“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闢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幹,萬民皆寧其性。”大禹治水的重點在古兗州地區,即今魯西豫東地區,其所疏通的“三江五湖”,就是在魯西豫東地區。反過來說,長江水流一向通暢,從來沒有人對它進行過疏通。

最先將“江”特指長江的人,傳說是炎帝。

炎帝與黃帝為爭奪黃河下游平原,展開了激烈的阪泉之戰。

該戰失利,炎帝向南發展,以長江為疆界,將命名為江。

本來嘛,江從畺聲,而“畺”指“國家邊疆所有”、“疆土”、“國家、”疆域”。則“水”與“畺”結合,就表示“屬於疆土和國家的水道”。

《左昭十七年》裡說的“疆土以水紀,故為僵師而水名”,就是這個意思。

現在學術界也認為,炎帝神農文化是長江文明源泉。

而炎帝神農同黃帝軒轅,共同創造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古代文明。

《繹史》卷五引《新書》中也記:“炎黃二帝各有天下之半。”

現在讀稱《詩•周南•漢廣》中“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以及《詩•小雅•四月》中“滔滔江漢”的“江”,都是特指長江。

與“河”字一樣,當“江”的字義擴大泛指南方水道後,鑑於長江流程綿長,人們則加了一個“長”字,將之命名為“長江”。

的確,長江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0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7199平方公里,在世界上僅次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尼羅河,夠長夠大,稱之為“長江”,名負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