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抵制荒謬對心靈的侵襲

抵制荒謬對心靈的侵襲

通過監控我們的思考過程就可以瞭解到,抱怨思想的確會對我們的情感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重視思想的作用,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我們是有思想的高級動物,我們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發明和創造,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和激情。

在生活中,我們會不斷地發展自己的信念,提高自己的能力,擴充自己的記憶。隨著時空的發展,我們的信念和認識也會跟著發展,它們將有助於我們增加對這個多變的社會的理解。

不同的信念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不同的。健康的、以事實為基礎的信念將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當你認為自己能夠迎接各種挑戰時,那麼這種信念將有助於你更好地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消極的信念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消極的影響。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應付各種挑戰,那麼你可能會採取以下其中之一或更多的方式:

(1)總是擔憂自我形象受到損害。

(2)整天擔心虛偽的人可能對你產生威脅。

(3)處處提防別人。

(4)時時為自己的安全著想。

(5)總是鬱鬱寡歡,情緒不振。

(6)整天抱怨自己做得不夠充分。

人們的信念是不同的,有的堅強,有的軟弱,但大多數是處於兩者之間。一些偏激的信念可以導致人們選擇自殺的道路;一個擁有積極信念的人是不可能採取自殺行為的,無論是默默的自殺還是與別人同歸於盡。畢竟,生存是生物的首要任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神風隊(空軍敢死隊)隊員們的“英勇”行為更鮮明地闡述了信念的巨大力量。數百名敢死隊隊員駕駛著裝滿炸彈的戰鬥機衝向美國海軍艦隊,旨在與美國軍艦同歸於盡,此舉導致34艘美國軍艦被擊沉,另外還有其他更嚴重的損失。“神風”,即神做之風,日本人認為它具有強大的魔力,是上帝用以保護日本的一種方法。日本敢死隊隊員認為他們駕駛飛機撞向敵人是在為日本天皇效忠,是在服從上帝的命令。

荒謬的信念具有很強的神秘感。在揭露它們的真面目之前,人們一向覺得它們具有某種超強的魔力。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卡爾·薩根在其著作《魔鬼出沒的世界》中以引人入勝的描述,詳細剖析了種種偽科學的表現及其問題之所在。薩根指出,如果我們不加批判地接受各種神秘主義、迷信及其他形式的荒謬思想,它們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破壞,甚至導致一些人走上自殺之路。人們在生活中不能沒有信念,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加以選擇,千萬不要被荒謬的思想所迷惑,否則後患無窮。

通常情況下,人們在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些荒謬信念的侵襲。但是,聰明的人們通過推理能夠逐步對謬論產生懷疑,並逐步使自己遠離該荒謬信念的困擾。因此,當你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時,如果有人向你提供一些理想化的希望和魔術般的解決方法,那麼你就要好好考慮一下他們真正的目的,因為人們在失落的時候最容易受到荒謬信念的侵襲。

美國小報《國家調查者》、《星座》和《地球》利用的是神秘主義、迷信思想和難以置信的消息,以迎合廣大小報謎們的口味。他們希望得到一些離奇的消息,如“貓王”仍然活著,世界上有體重高達400磅的嬰兒,狼人的尿是紫色的,世界將於1990年、1998年滅亡等等。事實證明,1990年和1998年的世界毀滅論是沒有根據的謬論,那麼你還會相信2010年的世界毀滅論嗎?

喜歡幻想、懶於推理的人最容易受到偽科學的侵襲,一些人常常會利用這一點來欺騙別人。美國精神病治療“專家”埃德加·凱斯聲稱自己能治療多種硬化症、精神分裂症、阿爾茨海默症、抑鬱症和精神紊亂等多種疑難雜症。更離譜的是,他還聲稱自己能夠通過波道效應和“神靈”交談。如果凱斯能夠治療各種疑難雜症和精神疾病,那麼有關人士為什麼不定期邀請他到醫學院校做演講呢?如果凱斯能夠和“神靈”交談,那麼他為什麼不和布萊克比爾德交談,發現他藏寶的具體地點呢?

科幻小說作家L·羅恩·哈伯德宣稱自己能夠通過一種叫做“電子儀表”的儀器治癒精神疾病。據他說,該儀器還能治療失明。你相信他的話嗎?我想,研究這種“電子儀表”在修復視神經障礙上的工作原理或許會是件極為有趣的事情。

誰都希望踩著“治療”的梯子爬得更高,哈伯德曾聲明“神約論”中記載的在7 500萬年前,地球上的人類居住在世外桃源,是整個銀河系的主宰。現在你只需付很少的錢,就可聆聽神的教誨,得到精神上的放鬆。我們還在等待一篇客觀的評論報道,報道美國的心理學家哈伯德的追隨者,有說服力地論證神約論中有關人類感情錯亂方面的內容,論證E米治療法是有效的,或展示他們的科學假想論,這就是他們為通往上層科學的道路正在做的。

人們往往寄希望於其他形式來戰勝現實,如水晶治療、吸血鬼、蛇神、精神讀物、占星術等等,但是,這些方法所依據的並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一些荒誕的想法。每一個神話中的人物都會告訴人們,世界上存在著一種強大的力量,它能夠控制人們的命運。

在這個信念複雜的社會里,我們可以運用推理和判斷力來獲得自由。然而,我們的內心世界的確存在一些錯誤的設想、幻想和魔術般的思想。我們不僅不要懼怕這些錯誤的思想,而且我們應該堅信,我們完全有能力驅除這些惡魔!

發現理性的威力

作為高級動物,我們常常懷疑自己是否會像電視或電影系列劇《星際迷航》中的瓦肯人那樣思考問題。他們運用純粹的邏輯進行思考,在他們的世界裡毫無感情可言。因此,他們不會受到任何感情的影響。

人們常常希望自己毫無情感地生活,以避免受到情感的傷害。但是他們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情感是我們人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能失去感情,因為它們代表著動力,並有助於我們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誰會願意放棄輕鬆、幽默、歡樂、愛心以及其他助人上進的情感呢?

當人們希望自己超脫了情感時,他們的意思並不是希望放棄所有的情感,而是希望排除那些消極的、易受誤解的以及破壞性的感情狀態。這種想法是合理的也是積極的。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種方法,以防止我們的生活受到過分抱怨的思想、魔法般的信念、錯誤的設想、迷信的思想、不現實的期待以及錯誤的邏輯和推理等消極因素的影響。這個學習過程不僅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控制那些可能導致雙重煩惱、錯誤的負面思想和信念,而且還有助於我們建立積極的情感、實施富有建設性的行為。因此,這種趨勢是值得我們努力的。下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些有利於積極改變的技巧。

用理性驅逐荒謬對心靈的殘害

抱怨思想常常會對我們的判斷和情感產生重大影響。這種體系通常是按等級進行排列的。也就是說,我們通常會考慮具體問題是否重要,當事實與我們的觀點不同時,我們可能被激怒,直至產生抱怨。即使當我們的觀點明顯站不住腳時,這種排列層次也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當我們的思維被至善論者的觀點所控制的時候,我們首先會根據這種至善論的信念過濾和組織各種經歷;然後,當事實和我們的觀點相背離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明確的觀點對我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而堅持明確的觀點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我們在揭露並遠離模糊觀點的欺騙性的同時,發展明確的、透徹的觀點。當我們的評價、判斷和決定嚴重受到錯誤信念影響的時候,發展明確的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自我鑑定通常包括快速辨認並評價過分抱怨和其他形式的錯誤思想。這個鑑定過程將為我們採取正確的行為打下堅實的基礎。行為參與融合,接受反映成功的融合,實現則代表擁有新的思想、對“自我”的擴展。下面就讓我們共同瞭解這個過程是如何辨認和處理各種虛構的謬論和抱怨問題的。

認知:發現虛構和謬論

即使在遠離抱怨的情況下,心理幻想、虛構的事物、迷信思想、聯想的事物、魔術般的想法、誤傳、無知以及其他形式的曲解思想,同樣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不良後果。

人們常常會被各種謬論所迷惑,我們的思想、行為甚至興趣等都會受到其影響。如果我們不能積極地運用我們的聰明才智,那麼我們很容易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掉進曲解現實的種種陷阱中。

認知的練習

魔術般的想法是以各種謬論為基礎的,所以清楚地辨認謬論將有利於我們更好地遠離魔術般的想法,免受錯誤結論的影響,避免掉進各種抱怨陷阱中。遠離錯誤推理的第一步就是辨認和標明各種謬論。下面,就讓我們共同看看一些常見的謬論,以便我們遠離過分抱怨的思想和各種錯誤的思想。

以個人偏好為出發點的謬論。如果我們希望通過攻擊別人的性格和動機來避免發生某件事情,那麼我們就掉進了一種以個人偏好為出發點的謬論型陷阱中。比如,有兩個農場主,一個養羊、一個養牛,他們正在為一片草水豐盈、開闊的牧場的使用權而爭論不休。他們沒有通過籤協議的形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而是互相責罵對方說:“你就像一隻骯髒的、愛說謊的臭貓。”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遠離這種思想,並採取其他的方法。如用商談等來解決此問題。

“不合邏輯的推論”。我們不要把本來沒有聯繫的兩個或多個事物捏合起來進行推理。但是在過分抱怨的思想影響下,我們很容易把自己或別人所犯的一個“錯誤”與其人格相聯繫,用以推斷這個人的整體價值。比如,喬治因為自已忘記帶一份報告而抱怨自己無用。如果我們從整體上研究該推理過程,很容易就會發現這種推理是絕對不合邏輯的。遠離這種陷阱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把一些毫無關聯的觀念捏合起來。

無謂重複的思想。這種思想涉及把多餘的陳述拼湊在一起。這就像把泥巴往牆上扔,希望有一些能夠粘在牆上一樣。請看下面這個抱怨的例子:一個好吃懶做的人最終淪為流浪漢,他不怪自己不爭氣,反而把責任推到了自己的父母甚至祖父的身上,說他們太懶惰。要想遠離這種思想,最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千萬不要把問題擴大化。

頻繁出現的謬論。其意思是根據非常有限的信息就匆匆做出結論。人們常常僅根據一些有限的觀察資料就對某人進行整體評價。就像4個盲人摸同一頭大象得出不同的結論一樣,掉進這種謬論型陷阱的人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因為他們的參考資料實在是太有限了。比如,一名大法官就發生在當地的同一件事情收到了4名委託人的起訴,於是,他做出了結論—該事件一定很嚴重,這種事情在當地肯定是普遍存在的。要想遠離這種謬論型的陷阱,你最好假定一個觀點,並努力尋找反駁它的證據。比如,如果兩個人告訴你,“約翰是個不值得信任的人”,你先不要盲目相信他們的話。經過調查,你發現原來這兩個人因盜用約翰的存款而受到了約翰的抱怨,他們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報復心理。

把問題擴大或誇大。當你把鼴鼠丘說成大山的時候,你就犯了把問題誇大的錯誤。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把小事件擴大為大的災難。如果僅僅是因為你不喜歡某人說的話就認為他(她)是個恐怖的人,那麼此時你已經把自已的個人情緒添加到對此人的評價中,使問題擴大了。因某人反應遲鈍你就抱怨他(她),並誇大說這個人即使在北極的1月中旬穿一件泳衣也不會感到寒冷。要想遠離這種誇大型的陷阱,你最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能控制的東西上。

在創立兩分法的方面,你堅持“不是……就是……”這種極端的觀點。按照這種極端的觀點看問題很容易導致你說一些過激的話,如:“你又在幫助喬治。你總是支持他。你從來都沒有讓我感到過震撼。”按程度進行思維可以有效地避免這種絕對的兩分法。比方說,在評價危害程度的時候,你應該把它看做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絕對大或絕對小。即使在需要嚴格按照分類法判定情況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與錯誤相對應的處罰要和錯誤的程度相匹配。

選擇性的理解。這種觀念包括下意識地排斥那些對自己美好信念產生挑戰的信息。雖然別人對你業績的評價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仍然會感到憤怒,因為你覺得自己所能獲得的評價應該比這還要高。當你評價這位“評價者”的時候,你眼中全是他的缺點,你會尋找各種所謂的依據來質問他對你的評價。要想遠離這種錯誤的理解觀點,你最好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改善自己所能做的,拒絕把自己限制在一個狹窄的觀點之內。

過分關注。過分關注是指人們的注意力過於集中在問題的某一部分,以至於對其他相關的觀點產生排斥心理。人們有時候會被抱怨所激怒,所以他們常常會聚焦於這個問題,並對當時的形勢進行老調重彈。由於人們在重談形勢的時候往往會通過添加或刪除部分細節來支持自己狹隘的觀點,所以他們常常會把形勢弄糟。要想遠離這種錯誤的思想,你最好按照以下方法規範自己的行為:(1)給“過分關注”的過程貼上標籤;(2)觀察“過分關注”的過程,並尋找合理的方法,以遠離這種錯誤的處事方式;(3)在改正的過程中,即使你在一開始並不能很好地遠離這種觀點,你也千萬不要抱怨自己,最重要的是堅持。

異想天開。事實上,異想天開的思想最容易導致衝突。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很容易產生抽象的想法,並導致不同尋常的痛苦,如自我抱怨等等。在自我抱怨心理的指引下,人們常常會認為自己缺點很多,從而抱怨自己是個無用之人。為了遠離這種錯誤的心理,你最好把“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作為自己的行為指導原則,以便切實澄清這些歪曲的思想。如何才能切實澄清這些歪曲的思想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誠實回答一些基本問題,如,你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無價值”到底是什麼意思?如何協調兩種不同的想法?

可能性的推理。如果你按照可能性進行推理,那麼你的想法不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你的想法“可能”是正確的。按照“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的思想進行推理,你可以設想火星上也有馴鹿在生活。很顯然,這種設想是缺乏理論依據的,但是當別人反對你的觀點時,你可能會與他們發生爭論,因為你覺得他們並沒有確實的證據來推翻你的設想。為了遠離這種錯誤思想,你最好尊重事實,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推理。

行動:改變的步驟

很久以來,我們就知道我們對事件的理解能夠影響我們對該事件的想法。但是,直到最近我們才知道如何系統地應用這些知識去工作。

巴比倫國的國王漢謨拉比知道,通過控制人們的信念就能夠控制他們的行為。其後,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意識到思想和情感的關係。大約在公元前320年,他編寫了《修辭學》(The Rhetoric)一書。在這本著作中,亞里士多德向我們提供了他在講話藝術、有效爭論以及獲得爭論勝利等問題上的研究。另外,他還略述了自己的關於人們是如何掉進高傲、憤怒和抱怨的陷阱中的觀點。

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斯在論述思想和情感的關係時曾指出,導致產生情感的主要因素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可見,思想對情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不同的思想可能會導致我們產生不同的情感。通過控制消極思想,我們能夠避免產生一些具有破壞作用的情感。19世紀時期,瑞士精神病學家保羅·杜波依斯,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機能心理學和實用主義的創始人威廉·詹姆斯,以及法國心理學家瓊·帕永,都曾經站出來表示支持愛比克泰德斯的觀點。特別是威廉·詹姆斯,除了支持愛比克泰德斯的觀點外,他還進一步表示,思想不僅能夠影響情感而且還能影響生活,通過改變思想可以改變生活。

到了20世紀,思想影響情感、思想指導行為的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此同時,關於該觀點的書籍層出不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美國康涅狄格州的著名精神病學家托馬斯·威廉、心理學家約翰·多拉德、語義學家艾爾弗雷德·科爾祖博斯基、心理學者喬治·凱利、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阿倫·貝克、認知與行為心理學家唐納德·邁切恩鮑姆、多方綜合療法的創始人阿諾德·A·拉扎勒斯等等。目前已經證明,這種情感問題上的認知觀點將有助於人們實現積極的個人改變,並已經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和使用。

大量的科學著作向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用以證明思想和情感之間關係的科學數據。這些數據將有助於我們得到以下的結論:減少消極的思想習慣能夠幫助我們減少情感和行為上的困惑;合理的思維方式將有助於我們形成積極的、有目的的和富有建設性的行為方式。

在有關思想和行為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或許是最突出的一位,他倡導的“理性—情感—行為”式的心理療法(REBT),向人們展示了思考和改變基本思想的一個途徑。

埃利斯的療法實際上是發動了一次精神認知上的革命,它幫助人們從以往心理分析理論的陰影中解放出來,並擺脫黑暗的“神出鬼沒的神秘世界”的束縛。埃利斯和他的助手摒棄了那些無效的精神分析法和其他的治療方法,重新在科學的基礎上建立了紮實的理論認識和方法。無論如何,阿倫·貝克所在大學的研究小組提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經驗主義證明,他們提供了非常實用的能改變認識的方法。

行動的練習

阿爾伯特·埃利斯設計的ABC模式向我們展示瞭如何正確思考和切實遠離不必要的憂慮,描述瞭如何從情感上思考各種形勢。在這種模式中,A是英文單詞“activate”的第一個字母,代表刺激性的事件,即所有能夠帶來情感後果的事件。埃利斯把刺激性的事件定義為能夠引起個人憂慮的刺激性事件,如令人討厭的拒絕和失敗等。但是,刺激性的事件還包括做夢、身體疼痛、回想過去受傷的經歷以及各種事實,如被卡車濺了一身髒水。

B是英文單詞“belief”的第一個字母,代表我們對各種刺激性事件的信念。最令我們感到憂慮的情感經歷通常是由一些消極的情感引起的,如錯誤的過分抱怨的思想。當這些情感遭遇非理性的標準併產生不必要的憂慮時,對刺激性事件的想法就成為改變的目標。當錯誤的、虛構的、不現實的和不合理的思想歪曲了現實的時候,我們應如何區分錯誤的思想與明智的或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是指人們在瞭解和思考問題時運用事實、邏輯和科學的方法,以便真正、真實地瞭解各種事物。合理的信念通常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好處,如幫助我們形成文明的愛好,增強我們的責任心,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取得巨大的進步,培養符合現實的各種情感等。

不合理的信念通常是有害的。它常常通過一些消極的、壓抑性的情感表現出來,如憂慮、沮喪等,或通過一些不好的行為顯現出來,如爭吵、爭論、冷淡、冷漠、迴避和故意拖延等。不合理的信念往往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如破壞人們良好的人際關係,減弱人們的自控能力,導致人們產生無能為力的感覺,促使人們盡力尋找理由為消極的結果辯護等。另外,不合理的信念還常常和一些消極的、錯誤的思想相聯繫,如問題擴大化的思想、過分抱怨的思想、可能性推理的思想、憂慮、自我懷疑,以及多種錯誤的推理思想,如以個人偏好為出發點的謬論、無前提性的推論、同義的反覆或“循環”推理的陷阱等。這些消極的思想通常是和譴責責備思想聯繫在一起的。

不合理的信念通常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它們給人的感覺是很自然的。對於那些盡力理解它們的人來說,它們通常是處於意識的尖端的。當我們不去設法監控它們或把它們放在具體意境中去理解的時候,通常會下意識地去重複它們。如果能夠仔細觀察那些會導致不良結果的不合理信念,我們或許能夠更清楚地理解它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合理的信念及其結果之間的關係。我們一旦意識到不合理的信念的危害,就會對它產生疑問,進而遠離它們。

在ABC的模式中,C是英文單詞“consequence”的第一個字母,它代表我們的思想所能帶來的情感和行為上的結果。你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生活儲蓄當做賭注是因為你“感到能走運”。但是,當你遭遇失敗的時候,你會感到很沮喪,因為你覺得自己的生活中到處都佈滿了地雷。C不僅象徵著普遍存在的、易激動的“幸運”感覺,而且還代表著普遍存在的、消極的沮喪感覺。

另外,C還代表各種行為的結果。眾所周知,各種行為都有其後果,不同的行為其後果也不同。當人們在情緒失控的時候,可能會採取一些過激的行為。比如,當你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會非常氣憤以至於採取極其偏激的行為—去向老闆抱怨。你走進老闆的辦公室,不假思索地說出了自己的憤怒之情,並指出各種不公平的現象。當老闆希望你冷靜下來時,你拒絕讓步,結果導致自己被炒魷魚。

一旦你設計出改變的ABC模式,那麼你就會為D做準備。在這個改變過程中,D是英文單詞“dispute”的第一個字母,它代表懷疑。它包括對不合理的信念產生疑問並對其發出挑戰。D不僅僅是智力遊戲,它還包括公平意識,有時還涉及對那些與不必要抱怨相關的思想做科學分析。在D的過程中,我們會對自己的設想產生疑問。比如,假設你正在作演講,你覺得在眾多聽眾面前出現失誤你就會受到“損害”。那麼在D的階段,你應該問自己一些問題,如“我將會受到什麼樣的損害?”或“如果別人犯了錯誤,他或她將會受到什麼樣的損害呢?”

除此之外,D還包括運用邏輯推理來懷疑各種謬論。比如,在挑戰一個缺乏推理的設想時,你會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來揭示其不合理性。如果僅僅因為喬治忘記了彙報工作你就認為他應該受到責備甚至斷定他是個無用的人,那麼此時,你把太多的精力都集中在該事件上了,從而忘記了他以前做的其他有價值的事情。按照D階段的要求,你應該問自己—忘記彙報工作就能說他是個無用之人嗎?證據確鑿嗎?我想,多數講道理的人都會發現這種斷定的不合理性。

D過程有一個行為的成分。在此階段,你將要制訂一個行為計劃,以便把自己新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種行為計劃還包括一個預演過程,涉及預演新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方式,冒合理的風險或做一些具體的行為改變等。如果你害怕在公眾面前發表演講,那麼你最好去參加辯論俱樂部,以便做一些事前訓練。你應該強迫自己在公眾面前發表講話,在一次會議上至少要發言兩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強你的自信心。

預演新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能促使你產生富有建設性的、新的效果(E—“effect”的第一個字母)。這些新的效果表明,你可以控制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個人問題。更重要的是,你逐步認識到自己有能力組織、調節和激發自己的靈感,以便達到令自己滿意的結果。這就是自我校驗的精髓所在。

下面,就讓我們通過一個日常實例一起來看看如何應用ABC的模式。事實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排隊加塞兒的情況,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運用ABC模式來發展合理的觀點呢?下面,我將列舉一些合理思想的例子,以便更好地闡釋這一點。

A.(列出刺激性的事件)

當我按秩序排隊的時候,一個陌生人在我前面加塞兒。

B.(記下你對該事件的想法)

明智的想法:我不喜歡人們排隊時插隊。這是一種輕率的、不禮貌的行為。

缺乏理性的、有害的想法:這人太討厭了,這個傻瓜他不應該這麼做。如果我就此提出異議的話,我可能會和他發生非常嚴重的衝突。我真是個懦夫,竟然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

C.(描述情感和行為後果)

按照明智的觀點:就這件事,我感到很失落和苦惱,但不會過多地考慮這件事情。

按照缺乏理性的觀點:對這件事我感到很憤怒。什麼也沒說,一直為這件事焦慮了2個小時。

第80節:抵制荒謬對心靈的侵襲(7)

D.(辯論、節制、再評估、回顧、質問、挑戰)

理性的反應:我不喜歡人們排隊加塞兒。這是一種輕率的、不禮貌的行為。評論:多數通情達理的人都會認為這是一種輕率的行為,沒有議論的必要。缺乏理性的反應:這人太討厭了,這個傻瓜他不應該這麼做。

評論:①這種輕率的行為在給這個人帶來不良影響的同時也給我帶來了不便—我將等更長的時間。②人們希望按照社會慣例行事—按次序排隊。然而,規定人們不能違反社會管理的大眾法規在哪裡?(儘管我們沒有這種法規,但是當別人違反了社會慣例,並直接對你產生影響時,你或許會繼續譴責這種行為。)

缺乏理性的反應:如果我就此發表評論,我可能會和他發生非常嚴重的衝突。

評論:①“非常嚴重的衝突”是什麼?這個問題將有利於我們澄清可能導致憂慮的、潛在的設想。②能夠正確預言其後果的占卜球在哪裡?這個問題將挑戰某個信念的絕對可靠性。比如,作為一個可選擇的假設,你可以考慮另一種可能性,即如果有人要求這個人按次序排隊,他(她)有可能會退回到原地。(你的反應能否緩和下來將取決於你對這種行為的理解,如這個人是在故意滋事還是為了靠近自己正在排隊的朋友,或者是因為隊伍排得太七零八散,以至於這個人不能分辨出哪裡是隊尾。)

缺乏理性的反應:我真是個懦夫,竟然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

評論:既然你沒有能力控制別人加塞兒的行為,所以你也沒有必要為之而惱火,更不必抱怨自己是懦夫。核心問題是—僅僅因為你沒有采取行動就能判定你是個懦夫嗎?“懦夫”能代表你的全部本質嗎?

E.(列出新效果)

比如,你包容了這個人的所作所為,你既沒有抱怨自己也沒有抱怨這個人。由於你看到隊伍移動的速度很快,所以此時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按照ABC模式進行一些練習,以便觀察這種模式是如何工作的。在處理刺激性事件時,通過填寫下面的ABC工作表,你就可以觀察到這種模式是如何平息消極的情感反應的。

A.(刺激性的事件)

————————————————————————————

B.(你對該事件的想法)

————————————————————————————————————————————

————————————————————————————————————————————

C.(情感和行為的後果)

————————————————————————————————————————————

————————————————————————————————————————————

D.(抗拒缺乏理性的信念策略—辯論、節制、再評估、回顧、質問、挑戰)

————————————————————————————————————————————

————————————————————————————————————————————

E.(新效果)

————————————————————————————————————————————

————————————————————————————————————————————

融合:不協調與和諧

在嘗試不同的思考和行為方式的過程中,你會逐步意識到其實你的思想本身就存在著一些矛盾,你曾經相信是正確的觀點可能會與現實發生衝突。比如,因為你擔心會遭到拒絕,所以你害怕犯錯誤。但是,當你出錯時卻沒被別人發現!這是否是一對矛盾呢?如何處理這對矛盾呢?

你認為只有擁有控制力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當你不能擁有這種自控力的時候,你通常會抱怨自己。然而,你要求的自控力常常是在你影響之外的。當你堅決要求得到自己根本無法得到的控制力的時候,你怎麼能對自己感覺良好呢?比如,你一方面認為有必要讓那些和你持有不同觀點的人按照你的方式思考問題;但是另一方面,人們總是按照不同的方式來看待生活。我們如何才能處理好這對矛盾呢?

不同的思想或許很難調和在一起,因為它們是互相矛盾的。在發展融合能力的時候,我們需要尋找能夠解決矛盾的方法。

融合的練習

為了更好地解決矛盾,你故意尋找自己思想中的矛盾,並盡力尋求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這種方法將有利於我們實現融合。

如果你認為自己應該為過去所犯的某個錯誤而受到抱怨,那麼所有犯過錯誤的人都應該受到永久的詛咒嗎?如果不應該,為什麼不呢?

如果你認為你的一位朋友是公平、寬容和聰明的,那麼與其相對的將是有偏見的、心胸狹窄的和愚蠢的人。可以預見,你肯定能從這位朋友的身上找到與你的判斷相反的證據。那麼到底哪個觀點是正確的呢?

情感脆弱的人更傾向於把挑戰當做一種威脅,與富有挑戰性的人相比,他們更希望穩定。在處理矛盾的時候,我們應該在“威脅”中尋找“機會”,在機會中尋找“挑戰”。(和那些把挑戰視為威脅的人相比,持挑戰觀點的人通常有更強的內心控制力。)

接受:波動和可變性

無論我們如何看待現實,我們都會對自己的觀點負責,但是,當我們因產生了消極的思想方式而抱怨自己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自我限制。我們有權利有自己的想法,並改變那些能夠導致消極效果的消極信念。事實上,這是一種樂觀的觀點。

接受的精神實質涉及一種思想,即有時候我們應準備理性地思考、適度地反應,但是有時候,我們沒有必要這麼做。比如,在情感衝突最激烈的時候,你或許會發現可以有效避免和消除抱怨的方法。但是,當你覺得表明自己的思想給你帶來的弊端可能會大於利益的時候,情況又會是怎麼樣的呢?

接受的練習

在日常的生活衝突中,如果你急於做決定的話,這種決定通常不會令人滿意。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審時度勢、三思而後行。接受這個觀點,將有利於更好地解決衝突:它給我們提供了重新組織思想和行為的機會,從而增加了解決衝突的可能性。你返回到ABC的過程中,有希望建立一種客觀的觀念。

休息一會兒,大約半小時後再返回該問題。你完全沒有必要強迫自己按照原來的想法思考問題,“休息”或“暫停”或許會幫助你重新認識該問題。

在這段時間裡,運用ABCDE的框架解決問題。

為了精確起見,重新檢測你原先的想法,並找出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

闡明並接受你的合理思想。

要注意缺乏理性的、難以置信的或有爭議的思想。

懷疑、質問或挑戰你思想中的不合理因素。

按照ABC的模式思考問題,並檢驗這種模式的有效性。

記錄新的效果。

阿爾伯特·埃利斯建議人們應該無條件地接受自我。俗話說,人無完人,所以限制我們思想的一些消極因素,如弱點、缺點、錯誤的印象、不正確的觀點、幻想中的事物、荒誕的思想、魔術般的想法、脆弱的性格、過於敏感、憂慮的思想、過分抱怨等也不可能徹底消除。抱怨的方式更不可能一下就消除。根據美國目前正盛行的一種觀點,在生活中採取寬容和融合的態度,能夠開放我們的思想,開發我們的活力,有利於我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實現:主動實現明確的思想

大多數通情達理的人都認為,確立有益的、合理的信念,消除有害的、不合理的信念將有利於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改善我們的生活。然而,由於每個人的腦海裡都有大量不同的思想,彼此之間會相互衝突,所以建立起有益的、合理的信念也並非易事。為了切實分離合理的和不合理的思想,把合理的思想真正擴展到我們的大腦和行為中,通常情況下需要我們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運用ABC的模式分析問題、逐步建立起積極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典型的實現行為。

實現的練習

下面是幾組抱怨信念和實現信念的具體對比,你或許會從中發現二者的巨大差別。

責備信念:因某人的行為不合你意就對其大加指責,你相信責備能夠促使對方停止這種行為。

實現信念:通常情況下,命令並不能徹底消除討厭的行為。你相信,責備可能會引發衝突,所以你更希望通過其他方式解決該問題。

責備信念:相信反覆地責備和批評別人能夠逐步控制他們的行為。

實現信念:你相信,通過尋找共同話題和共同興趣,友誼會自然而然地建立,改變也會理所當然地實現。

責備信念:在別人犯錯誤的時候,如果你不批評他(她),那麼對方就可能產生僥倖心理,他(她)會認為無論自己做什麼,都可以逃脫責任。

實現信念:我們眼中別人的缺點有很多都是由我們的主觀想法自由決定的,因而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吹毛求疵和嘮叨通常會導致對方對你的話置若罔聞。事與願違,責備很容易使對方產生逆反心理,為了氣你,他(她)有可能只做你不喜歡的事情。

責備信念:違反習慣、慣例和傳統規則的人應該受到最嚴重的處罰。

實現信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時候會發現一些風俗、規則和傳統習慣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形勢,並且,不同的習俗之間還可能存在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做一些適當的取捨是可以理解的。瞭解這一點將有助於我們正確、公正地評價各種風俗規則和傳統習慣,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還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這種行為方式將有助於我們擴展各種風俗習慣,使之更好地為我們服務。

莎士比亞曾經指出:“事物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只不過是人們的思想促使之。”可見,莎士比亞非常瞭解思想在情感經歷中的作用。

通過監控我們的思考過程就可以瞭解到,抱怨思想的確會對我們的情感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重視思想的作用,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