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抵制荒谬对心灵的侵袭

抵制荒谬对心灵的侵袭

通过监控我们的思考过程就可以了解到,抱怨思想的确会对我们的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思想的作用,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我们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发明和创造,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和激情。

在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信念,提高自己的能力,扩充自己的记忆。随着时空的发展,我们的信念和认识也会跟着发展,它们将有助于我们增加对这个多变的社会的理解。

不同的信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不同的。健康的、以事实为基础的信念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当你认为自己能够迎接各种挑战时,那么这种信念将有助于你更好地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消极的信念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各种挑战,那么你可能会采取以下其中之一或更多的方式:

(1)总是担忧自我形象受到损害。

(2)整天担心虚伪的人可能对你产生威胁。

(3)处处提防别人。

(4)时时为自己的安全着想。

(5)总是郁郁寡欢,情绪不振。

(6)整天抱怨自己做得不够充分。

人们的信念是不同的,有的坚强,有的软弱,但大多数是处于两者之间。一些偏激的信念可以导致人们选择自杀的道路;一个拥有积极信念的人是不可能采取自杀行为的,无论是默默的自杀还是与别人同归于尽。毕竟,生存是生物的首要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神风队(空军敢死队)队员们的“英勇”行为更鲜明地阐述了信念的巨大力量。数百名敢死队队员驾驶着装满炸弹的战斗机冲向美国海军舰队,旨在与美国军舰同归于尽,此举导致34艘美国军舰被击沉,另外还有其他更严重的损失。“神风”,即神做之风,日本人认为它具有强大的魔力,是上帝用以保护日本的一种方法。日本敢死队队员认为他们驾驶飞机撞向敌人是在为日本天皇效忠,是在服从上帝的命令。

荒谬的信念具有很强的神秘感。在揭露它们的真面目之前,人们一向觉得它们具有某种超强的魔力。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在其著作《魔鬼出没的世界》中以引人入胜的描述,详细剖析了种种伪科学的表现及其问题之所在。萨根指出,如果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各种神秘主义、迷信及其他形式的荒谬思想,它们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甚至导致一些人走上自杀之路。人们在生活中不能没有信念,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加以选择,千万不要被荒谬的思想所迷惑,否则后患无穷。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些荒谬信念的侵袭。但是,聪明的人们通过推理能够逐步对谬论产生怀疑,并逐步使自己远离该荒谬信念的困扰。因此,当你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如果有人向你提供一些理想化的希望和魔术般的解决方法,那么你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他们真正的目的,因为人们在失落的时候最容易受到荒谬信念的侵袭。

美国小报《国家调查者》、《星座》和《地球》利用的是神秘主义、迷信思想和难以置信的消息,以迎合广大小报谜们的口味。他们希望得到一些离奇的消息,如“猫王”仍然活着,世界上有体重高达400磅的婴儿,狼人的尿是紫色的,世界将于1990年、1998年灭亡等等。事实证明,1990年和1998年的世界毁灭论是没有根据的谬论,那么你还会相信2010年的世界毁灭论吗?

喜欢幻想、懒于推理的人最容易受到伪科学的侵袭,一些人常常会利用这一点来欺骗别人。美国精神病治疗“专家”埃德加·凯斯声称自己能治疗多种硬化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和精神紊乱等多种疑难杂症。更离谱的是,他还声称自己能够通过波道效应和“神灵”交谈。如果凯斯能够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和精神疾病,那么有关人士为什么不定期邀请他到医学院校做演讲呢?如果凯斯能够和“神灵”交谈,那么他为什么不和布莱克比尔德交谈,发现他藏宝的具体地点呢?

科幻小说作家L·罗恩·哈伯德宣称自己能够通过一种叫做“电子仪表”的仪器治愈精神疾病。据他说,该仪器还能治疗失明。你相信他的话吗?我想,研究这种“电子仪表”在修复视神经障碍上的工作原理或许会是件极为有趣的事情。

谁都希望踩着“治疗”的梯子爬得更高,哈伯德曾声明“神约论”中记载的在7 500万年前,地球上的人类居住在世外桃源,是整个银河系的主宰。现在你只需付很少的钱,就可聆听神的教诲,得到精神上的放松。我们还在等待一篇客观的评论报道,报道美国的心理学家哈伯德的追随者,有说服力地论证神约论中有关人类感情错乱方面的内容,论证E米治疗法是有效的,或展示他们的科学假想论,这就是他们为通往上层科学的道路正在做的。

人们往往寄希望于其他形式来战胜现实,如水晶治疗、吸血鬼、蛇神、精神读物、占星术等等,但是,这些方法所依据的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一些荒诞的想法。每一个神话中的人物都会告诉人们,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控制人们的命运。

在这个信念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可以运用推理和判断力来获得自由。然而,我们的内心世界的确存在一些错误的设想、幻想和魔术般的思想。我们不仅不要惧怕这些错误的思想,而且我们应该坚信,我们完全有能力驱除这些恶魔!

发现理性的威力

作为高级动物,我们常常怀疑自己是否会像电视或电影系列剧《星际迷航》中的瓦肯人那样思考问题。他们运用纯粹的逻辑进行思考,在他们的世界里毫无感情可言。因此,他们不会受到任何感情的影响。

人们常常希望自己毫无情感地生活,以避免受到情感的伤害。但是他们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情感是我们人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失去感情,因为它们代表着动力,并有助于我们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谁会愿意放弃轻松、幽默、欢乐、爱心以及其他助人上进的情感呢?

当人们希望自己超脱了情感时,他们的意思并不是希望放弃所有的情感,而是希望排除那些消极的、易受误解的以及破坏性的感情状态。这种想法是合理的也是积极的。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种方法,以防止我们的生活受到过分抱怨的思想、魔法般的信念、错误的设想、迷信的思想、不现实的期待以及错误的逻辑和推理等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个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那些可能导致双重烦恼、错误的负面思想和信念,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建立积极的情感、实施富有建设性的行为。因此,这种趋势是值得我们努力的。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些有利于积极改变的技巧。

用理性驱逐荒谬对心灵的残害

抱怨思想常常会对我们的判断和情感产生重大影响。这种体系通常是按等级进行排列的。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会考虑具体问题是否重要,当事实与我们的观点不同时,我们可能被激怒,直至产生抱怨。即使当我们的观点明显站不住脚时,这种排列层次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当我们的思维被至善论者的观点所控制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根据这种至善论的信念过滤和组织各种经历;然后,当事实和我们的观点相背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明确的观点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而坚持明确的观点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我们在揭露并远离模糊观点的欺骗性的同时,发展明确的、透彻的观点。当我们的评价、判断和决定严重受到错误信念影响的时候,发展明确的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自我鉴定通常包括快速辨认并评价过分抱怨和其他形式的错误思想。这个鉴定过程将为我们采取正确的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行为参与融合,接受反映成功的融合,实现则代表拥有新的思想、对“自我”的扩展。下面就让我们共同了解这个过程是如何辨认和处理各种虚构的谬论和抱怨问题的。

认知:发现虚构和谬论

即使在远离抱怨的情况下,心理幻想、虚构的事物、迷信思想、联想的事物、魔术般的想法、误传、无知以及其他形式的曲解思想,同样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人们常常会被各种谬论所迷惑,我们的思想、行为甚至兴趣等都会受到其影响。如果我们不能积极地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那么我们很容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掉进曲解现实的种种陷阱中。

认知的练习

魔术般的想法是以各种谬论为基础的,所以清楚地辨认谬论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远离魔术般的想法,免受错误结论的影响,避免掉进各种抱怨陷阱中。远离错误推理的第一步就是辨认和标明各种谬论。下面,就让我们共同看看一些常见的谬论,以便我们远离过分抱怨的思想和各种错误的思想。

以个人偏好为出发点的谬论。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攻击别人的性格和动机来避免发生某件事情,那么我们就掉进了一种以个人偏好为出发点的谬论型陷阱中。比如,有两个农场主,一个养羊、一个养牛,他们正在为一片草水丰盈、开阔的牧场的使用权而争论不休。他们没有通过签协议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互相责骂对方说:“你就像一只肮脏的、爱说谎的臭猫。”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远离这种思想,并采取其他的方法。如用商谈等来解决此问题。

“不合逻辑的推论”。我们不要把本来没有联系的两个或多个事物捏合起来进行推理。但是在过分抱怨的思想影响下,我们很容易把自己或别人所犯的一个“错误”与其人格相联系,用以推断这个人的整体价值。比如,乔治因为自已忘记带一份报告而抱怨自己无用。如果我们从整体上研究该推理过程,很容易就会发现这种推理是绝对不合逻辑的。远离这种陷阱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把一些毫无关联的观念捏合起来。

无谓重复的思想。这种思想涉及把多余的陈述拼凑在一起。这就像把泥巴往墙上扔,希望有一些能够粘在墙上一样。请看下面这个抱怨的例子: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最终沦为流浪汉,他不怪自己不争气,反而把责任推到了自己的父母甚至祖父的身上,说他们太懒惰。要想远离这种思想,最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万不要把问题扩大化。

频繁出现的谬论。其意思是根据非常有限的信息就匆匆做出结论。人们常常仅根据一些有限的观察资料就对某人进行整体评价。就像4个盲人摸同一头大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样,掉进这种谬论型陷阱的人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他们的参考资料实在是太有限了。比如,一名大法官就发生在当地的同一件事情收到了4名委托人的起诉,于是,他做出了结论—该事件一定很严重,这种事情在当地肯定是普遍存在的。要想远离这种谬论型的陷阱,你最好假定一个观点,并努力寻找反驳它的证据。比如,如果两个人告诉你,“约翰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你先不要盲目相信他们的话。经过调查,你发现原来这两个人因盗用约翰的存款而受到了约翰的抱怨,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报复心理。

把问题扩大或夸大。当你把鼹鼠丘说成大山的时候,你就犯了把问题夸大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把小事件扩大为大的灾难。如果仅仅是因为你不喜欢某人说的话就认为他(她)是个恐怖的人,那么此时你已经把自已的个人情绪添加到对此人的评价中,使问题扩大了。因某人反应迟钝你就抱怨他(她),并夸大说这个人即使在北极的1月中旬穿一件泳衣也不会感到寒冷。要想远离这种夸大型的陷阱,你最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能控制的东西上。

在创立两分法的方面,你坚持“不是……就是……”这种极端的观点。按照这种极端的观点看问题很容易导致你说一些过激的话,如:“你又在帮助乔治。你总是支持他。你从来都没有让我感到过震撼。”按程度进行思维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绝对的两分法。比方说,在评价危害程度的时候,你应该把它看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绝对大或绝对小。即使在需要严格按照分类法判定情况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与错误相对应的处罚要和错误的程度相匹配。

选择性的理解。这种观念包括下意识地排斥那些对自己美好信念产生挑战的信息。虽然别人对你业绩的评价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仍然会感到愤怒,因为你觉得自己所能获得的评价应该比这还要高。当你评价这位“评价者”的时候,你眼中全是他的缺点,你会寻找各种所谓的依据来质问他对你的评价。要想远离这种错误的理解观点,你最好接受自己不喜欢的、改善自己所能做的,拒绝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观点之内。

过分关注。过分关注是指人们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问题的某一部分,以至于对其他相关的观点产生排斥心理。人们有时候会被抱怨所激怒,所以他们常常会聚焦于这个问题,并对当时的形势进行老调重弹。由于人们在重谈形势的时候往往会通过添加或删除部分细节来支持自己狭隘的观点,所以他们常常会把形势弄糟。要想远离这种错误的思想,你最好按照以下方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给“过分关注”的过程贴上标签;(2)观察“过分关注”的过程,并寻找合理的方法,以远离这种错误的处事方式;(3)在改正的过程中,即使你在一开始并不能很好地远离这种观点,你也千万不要抱怨自己,最重要的是坚持。

异想天开。事实上,异想天开的思想最容易导致冲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很容易产生抽象的想法,并导致不同寻常的痛苦,如自我抱怨等等。在自我抱怨心理的指引下,人们常常会认为自己缺点很多,从而抱怨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为了远离这种错误的心理,你最好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导原则,以便切实澄清这些歪曲的思想。如何才能切实澄清这些歪曲的思想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诚实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无价值”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协调两种不同的想法?

可能性的推理。如果你按照可能性进行推理,那么你的想法不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你的想法“可能”是正确的。按照“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的思想进行推理,你可以设想火星上也有驯鹿在生活。很显然,这种设想是缺乏理论依据的,但是当别人反对你的观点时,你可能会与他们发生争论,因为你觉得他们并没有确实的证据来推翻你的设想。为了远离这种错误思想,你最好尊重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行动:改变的步骤

很久以来,我们就知道我们对事件的理解能够影响我们对该事件的想法。但是,直到最近我们才知道如何系统地应用这些知识去工作。

巴比伦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知道,通过控制人们的信念就能够控制他们的行为。其后,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意识到思想和情感的关系。大约在公元前320年,他编写了《修辞学》(The Rhetoric)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向我们提供了他在讲话艺术、有效争论以及获得争论胜利等问题上的研究。另外,他还略述了自己的关于人们是如何掉进高傲、愤怒和抱怨的陷阱中的观点。

斯多噶学派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斯在论述思想和情感的关系时曾指出,导致产生情感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可见,思想对情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不同的思想可能会导致我们产生不同的情感。通过控制消极思想,我们能够避免产生一些具有破坏作用的情感。19世纪时期,瑞士精神病学家保罗·杜波依斯,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以及法国心理学家琼·帕永,都曾经站出来表示支持爱比克泰德斯的观点。特别是威廉·詹姆斯,除了支持爱比克泰德斯的观点外,他还进一步表示,思想不仅能够影响情感而且还能影响生活,通过改变思想可以改变生活。

到了20世纪,思想影响情感、思想指导行为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此同时,关于该观点的书籍层出不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著名精神病学家托马斯·威廉、心理学家约翰·多拉德、语义学家艾尔弗雷德·科尔祖博斯基、心理学者乔治·凯利、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阿伦·贝克、认知与行为心理学家唐纳德·迈切恩鲍姆、多方综合疗法的创始人阿诺德·A·拉扎勒斯等等。目前已经证明,这种情感问题上的认知观点将有助于人们实现积极的个人改变,并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和使用。

大量的科学著作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用以证明思想和情感之间关系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得到以下的结论:减少消极的思想习惯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情感和行为上的困惑;合理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我们形成积极的、有目的的和富有建设性的行为方式。

在有关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或许是最突出的一位,他倡导的“理性—情感—行为”式的心理疗法(REBT),向人们展示了思考和改变基本思想的一个途径。

埃利斯的疗法实际上是发动了一次精神认知上的革命,它帮助人们从以往心理分析理论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并摆脱黑暗的“神出鬼没的神秘世界”的束缚。埃利斯和他的助手摒弃了那些无效的精神分析法和其他的治疗方法,重新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扎实的理论认识和方法。无论如何,阿伦·贝克所在大学的研究小组提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经验主义证明,他们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能改变认识的方法。

行动的练习

阿尔伯特·埃利斯设计的ABC模式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正确思考和切实远离不必要的忧虑,描述了如何从情感上思考各种形势。在这种模式中,A是英文单词“activate”的第一个字母,代表刺激性的事件,即所有能够带来情感后果的事件。埃利斯把刺激性的事件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人忧虑的刺激性事件,如令人讨厌的拒绝和失败等。但是,刺激性的事件还包括做梦、身体疼痛、回想过去受伤的经历以及各种事实,如被卡车溅了一身脏水。

B是英文单词“belief”的第一个字母,代表我们对各种刺激性事件的信念。最令我们感到忧虑的情感经历通常是由一些消极的情感引起的,如错误的过分抱怨的思想。当这些情感遭遇非理性的标准并产生不必要的忧虑时,对刺激性事件的想法就成为改变的目标。当错误的、虚构的、不现实的和不合理的思想歪曲了现实的时候,我们应如何区分错误的思想与明智的或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是指人们在了解和思考问题时运用事实、逻辑和科学的方法,以便真正、真实地了解各种事物。合理的信念通常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好处,如帮助我们形成文明的爱好,增强我们的责任心,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取得巨大的进步,培养符合现实的各种情感等。

不合理的信念通常是有害的。它常常通过一些消极的、压抑性的情感表现出来,如忧虑、沮丧等,或通过一些不好的行为显现出来,如争吵、争论、冷淡、冷漠、回避和故意拖延等。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破坏人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弱人们的自控能力,导致人们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促使人们尽力寻找理由为消极的结果辩护等。另外,不合理的信念还常常和一些消极的、错误的思想相联系,如问题扩大化的思想、过分抱怨的思想、可能性推理的思想、忧虑、自我怀疑,以及多种错误的推理思想,如以个人偏好为出发点的谬论、无前提性的推论、同义的反复或“循环”推理的陷阱等。这些消极的思想通常是和谴责责备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不合理的信念通常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它们给人的感觉是很自然的。对于那些尽力理解它们的人来说,它们通常是处于意识的尖端的。当我们不去设法监控它们或把它们放在具体意境中去理解的时候,通常会下意识地去重复它们。如果能够仔细观察那些会导致不良结果的不合理信念,我们或许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它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合理的信念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我们一旦意识到不合理的信念的危害,就会对它产生疑问,进而远离它们。

在ABC的模式中,C是英文单词“consequence”的第一个字母,它代表我们的思想所能带来的情感和行为上的结果。你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生活储蓄当做赌注是因为你“感到能走运”。但是,当你遭遇失败的时候,你会感到很沮丧,因为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到处都布满了地雷。C不仅象征着普遍存在的、易激动的“幸运”感觉,而且还代表着普遍存在的、消极的沮丧感觉。

另外,C还代表各种行为的结果。众所周知,各种行为都有其后果,不同的行为其后果也不同。当人们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可能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当你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会非常气愤以至于采取极其偏激的行为—去向老板抱怨。你走进老板的办公室,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愤怒之情,并指出各种不公平的现象。当老板希望你冷静下来时,你拒绝让步,结果导致自己被炒鱿鱼。

一旦你设计出改变的ABC模式,那么你就会为D做准备。在这个改变过程中,D是英文单词“dispute”的第一个字母,它代表怀疑。它包括对不合理的信念产生疑问并对其发出挑战。D不仅仅是智力游戏,它还包括公平意识,有时还涉及对那些与不必要抱怨相关的思想做科学分析。在D的过程中,我们会对自己的设想产生疑问。比如,假设你正在作演讲,你觉得在众多听众面前出现失误你就会受到“损害”。那么在D的阶段,你应该问自己一些问题,如“我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损害?”或“如果别人犯了错误,他或她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损害呢?”

除此之外,D还包括运用逻辑推理来怀疑各种谬论。比如,在挑战一个缺乏推理的设想时,你会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揭示其不合理性。如果仅仅因为乔治忘记了汇报工作你就认为他应该受到责备甚至断定他是个无用的人,那么此时,你把太多的精力都集中在该事件上了,从而忘记了他以前做的其他有价值的事情。按照D阶段的要求,你应该问自己—忘记汇报工作就能说他是个无用之人吗?证据确凿吗?我想,多数讲道理的人都会发现这种断定的不合理性。

D过程有一个行为的成分。在此阶段,你将要制订一个行为计划,以便把自己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种行为计划还包括一个预演过程,涉及预演新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方式,冒合理的风险或做一些具体的行为改变等。如果你害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那么你最好去参加辩论俱乐部,以便做一些事前训练。你应该强迫自己在公众面前发表讲话,在一次会议上至少要发言两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你的自信心。

预演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能促使你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新的效果(E—“effect”的第一个字母)。这些新的效果表明,你可以控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你逐步认识到自己有能力组织、调节和激发自己的灵感,以便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这就是自我校验的精髓所在。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日常实例一起来看看如何应用ABC的模式。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排队加塞儿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ABC模式来发展合理的观点呢?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合理思想的例子,以便更好地阐释这一点。

A.(列出刺激性的事件)

当我按秩序排队的时候,一个陌生人在我前面加塞儿。

B.(记下你对该事件的想法)

明智的想法:我不喜欢人们排队时插队。这是一种轻率的、不礼貌的行为。

缺乏理性的、有害的想法:这人太讨厌了,这个傻瓜他不应该这么做。如果我就此提出异议的话,我可能会和他发生非常严重的冲突。我真是个懦夫,竟然让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

C.(描述情感和行为后果)

按照明智的观点:就这件事,我感到很失落和苦恼,但不会过多地考虑这件事情。

按照缺乏理性的观点:对这件事我感到很愤怒。什么也没说,一直为这件事焦虑了2个小时。

第80节:抵制荒谬对心灵的侵袭(7)

D.(辩论、节制、再评估、回顾、质问、挑战)

理性的反应:我不喜欢人们排队加塞儿。这是一种轻率的、不礼貌的行为。评论:多数通情达理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种轻率的行为,没有议论的必要。缺乏理性的反应:这人太讨厌了,这个傻瓜他不应该这么做。

评论:①这种轻率的行为在给这个人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不便—我将等更长的时间。②人们希望按照社会惯例行事—按次序排队。然而,规定人们不能违反社会管理的大众法规在哪里?(尽管我们没有这种法规,但是当别人违反了社会惯例,并直接对你产生影响时,你或许会继续谴责这种行为。)

缺乏理性的反应:如果我就此发表评论,我可能会和他发生非常严重的冲突。

评论:①“非常严重的冲突”是什么?这个问题将有利于我们澄清可能导致忧虑的、潜在的设想。②能够正确预言其后果的占卜球在哪里?这个问题将挑战某个信念的绝对可靠性。比如,作为一个可选择的假设,你可以考虑另一种可能性,即如果有人要求这个人按次序排队,他(她)有可能会退回到原地。(你的反应能否缓和下来将取决于你对这种行为的理解,如这个人是在故意滋事还是为了靠近自己正在排队的朋友,或者是因为队伍排得太七零八散,以至于这个人不能分辨出哪里是队尾。)

缺乏理性的反应:我真是个懦夫,竟然让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

评论:既然你没有能力控制别人加塞儿的行为,所以你也没有必要为之而恼火,更不必抱怨自己是懦夫。核心问题是—仅仅因为你没有采取行动就能判定你是个懦夫吗?“懦夫”能代表你的全部本质吗?

E.(列出新效果)

比如,你包容了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你既没有抱怨自己也没有抱怨这个人。由于你看到队伍移动的速度很快,所以此时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按照ABC模式进行一些练习,以便观察这种模式是如何工作的。在处理刺激性事件时,通过填写下面的ABC工作表,你就可以观察到这种模式是如何平息消极的情感反应的。

A.(刺激性的事件)

————————————————————————————

B.(你对该事件的想法)

————————————————————————————————————————————

————————————————————————————————————————————

C.(情感和行为的后果)

————————————————————————————————————————————

————————————————————————————————————————————

D.(抗拒缺乏理性的信念策略—辩论、节制、再评估、回顾、质问、挑战)

————————————————————————————————————————————

————————————————————————————————————————————

E.(新效果)

————————————————————————————————————————————

————————————————————————————————————————————

融合:不协调与和谐

在尝试不同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中,你会逐步意识到其实你的思想本身就存在着一些矛盾,你曾经相信是正确的观点可能会与现实发生冲突。比如,因为你担心会遭到拒绝,所以你害怕犯错误。但是,当你出错时却没被别人发现!这是否是一对矛盾呢?如何处理这对矛盾呢?

你认为只有拥有控制力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当你不能拥有这种自控力的时候,你通常会抱怨自己。然而,你要求的自控力常常是在你影响之外的。当你坚决要求得到自己根本无法得到的控制力的时候,你怎么能对自己感觉良好呢?比如,你一方面认为有必要让那些和你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按照你的方式思考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人们总是按照不同的方式来看待生活。我们如何才能处理好这对矛盾呢?

不同的思想或许很难调和在一起,因为它们是互相矛盾的。在发展融合能力的时候,我们需要寻找能够解决矛盾的方法。

融合的练习

为了更好地解决矛盾,你故意寻找自己思想中的矛盾,并尽力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这种方法将有利于我们实现融合。

如果你认为自己应该为过去所犯的某个错误而受到抱怨,那么所有犯过错误的人都应该受到永久的诅咒吗?如果不应该,为什么不呢?

如果你认为你的一位朋友是公平、宽容和聪明的,那么与其相对的将是有偏见的、心胸狭窄的和愚蠢的人。可以预见,你肯定能从这位朋友的身上找到与你的判断相反的证据。那么到底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

情感脆弱的人更倾向于把挑战当做一种威胁,与富有挑战性的人相比,他们更希望稳定。在处理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威胁”中寻找“机会”,在机会中寻找“挑战”。(和那些把挑战视为威胁的人相比,持挑战观点的人通常有更强的内心控制力。)

接受:波动和可变性

无论我们如何看待现实,我们都会对自己的观点负责,但是,当我们因产生了消极的思想方式而抱怨自己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自我限制。我们有权利有自己的想法,并改变那些能够导致消极效果的消极信念。事实上,这是一种乐观的观点。

接受的精神实质涉及一种思想,即有时候我们应准备理性地思考、适度地反应,但是有时候,我们没有必要这么做。比如,在情感冲突最激烈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可以有效避免和消除抱怨的方法。但是,当你觉得表明自己的思想给你带来的弊端可能会大于利益的时候,情况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接受的练习

在日常的生活冲突中,如果你急于做决定的话,这种决定通常不会令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审时度势、三思而后行。接受这个观点,将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冲突:它给我们提供了重新组织思想和行为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解决冲突的可能性。你返回到ABC的过程中,有希望建立一种客观的观念。

休息一会儿,大约半小时后再返回该问题。你完全没有必要强迫自己按照原来的想法思考问题,“休息”或“暂停”或许会帮助你重新认识该问题。

在这段时间里,运用ABCDE的框架解决问题。

为了精确起见,重新检测你原先的想法,并找出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

阐明并接受你的合理思想。

要注意缺乏理性的、难以置信的或有争议的思想。

怀疑、质问或挑战你思想中的不合理因素。

按照ABC的模式思考问题,并检验这种模式的有效性。

记录新的效果。

阿尔伯特·埃利斯建议人们应该无条件地接受自我。俗话说,人无完人,所以限制我们思想的一些消极因素,如弱点、缺点、错误的印象、不正确的观点、幻想中的事物、荒诞的思想、魔术般的想法、脆弱的性格、过于敏感、忧虑的思想、过分抱怨等也不可能彻底消除。抱怨的方式更不可能一下就消除。根据美国目前正盛行的一种观点,在生活中采取宽容和融合的态度,能够开放我们的思想,开发我们的活力,有利于我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实现:主动实现明确的思想

大多数通情达理的人都认为,确立有益的、合理的信念,消除有害的、不合理的信念将有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我们的生活。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大量不同的思想,彼此之间会相互冲突,所以建立起有益的、合理的信念也并非易事。为了切实分离合理的和不合理的思想,把合理的思想真正扩展到我们的大脑和行为中,通常情况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运用ABC的模式分析问题、逐步建立起积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实现行为。

实现的练习

下面是几组抱怨信念和实现信念的具体对比,你或许会从中发现二者的巨大差别。

责备信念:因某人的行为不合你意就对其大加指责,你相信责备能够促使对方停止这种行为。

实现信念:通常情况下,命令并不能彻底消除讨厌的行为。你相信,责备可能会引发冲突,所以你更希望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该问题。

责备信念:相信反复地责备和批评别人能够逐步控制他们的行为。

实现信念:你相信,通过寻找共同话题和共同兴趣,友谊会自然而然地建立,改变也会理所当然地实现。

责备信念:在别人犯错误的时候,如果你不批评他(她),那么对方就可能产生侥幸心理,他(她)会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可以逃脱责任。

实现信念:我们眼中别人的缺点有很多都是由我们的主观想法自由决定的,因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吹毛求疵和唠叨通常会导致对方对你的话置若罔闻。事与愿违,责备很容易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为了气你,他(她)有可能只做你不喜欢的事情。

责备信念:违反习惯、惯例和传统规则的人应该受到最严重的处罚。

实现信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候会发现一些风俗、规则和传统习惯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并且,不同的习俗之间还可能存在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些适当的取舍是可以理解的。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公正地评价各种风俗规则和传统习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种行为方式将有助于我们扩展各种风俗习惯,使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莎士比亚曾经指出:“事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不过是人们的思想促使之。”可见,莎士比亚非常了解思想在情感经历中的作用。

通过监控我们的思考过程就可以了解到,抱怨思想的确会对我们的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思想的作用,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