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毛澤東主席書寫博陵崔氏南宋名臣崔與之詩詞

毛澤東對歷史名人博陵崔與之詩詞頗有研究,其中對崔與之的人品更加讚賞。崔與之所賦《水調歌頭·題劍閣》毛澤東手書寫成墨寶,留存於世,原件現存廣州博物館。

崔與之(1158-1239)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諡清獻,祖籍博陵人,原籍寧都白鹿營(今江西省寧都縣黃石鎮營底村),幼年隨父移居廣東增城,故《宋史》載其廣州人,《中國人名大辭典》載其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

他在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中進士,成為廣東由太學取士的第一人。其開創的“菊坡學派”是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

崔與之為官四十七年,在宋光宗、寧宗、理宋三朝歷任縣、州、府、路、中樞各級職官。晚年,他先後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史部尚書、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皆懇辭,居廣州,史書稱其“輕舟出峽,翩然歸裡。”他臨終時還上疏皇帝勤謹“握君子、小人消長之機,而辨之在早;審中國外夷盛衰之勢,而防於未然”;囑家人“不許作佛事,子侄俱不得求官肓”。崔與之完美地實現了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守淮五載,衛護四蜀,勤於政事,關心民瘼,清正廉潔,淡泊名利,激流勇退,與張九齡合稱“二獻”。文天祥讚譽他“威德清風,跨映一代”。蜀人肖其像於成都仙洲閣,以配張詠、趙抃,名三賢祠。

崔與之為官47年,未受過一次彈劫。晚年居家養老,只買小屋一間,自題“晚菊堂”,日以書為伴,不干預外事,官方人士見他一年也只有一兩次。崔與之中年喪偶亦未續娶,但家教甚嚴。

崔與之詩詞頗知名,詞筆開創“雅健”為宗的嶺南詞風,人稱為“粵詞之祖 ”。雖然他流傳下來只有兩首詞,但其《水調歌頭·題劍閣》已見其詞風不減蘇東坡、辛棄疾。崔與之在學術上倡導經世致用的學問,在嶺南思想界產生巨大影響,形成菊坡學派。其著作後人輯為《崔清獻公集》5卷。

水調歌頭 題劍閣

萬里雲間戍,立馬劍門關。亂山極目無際,直北是長安。

人苦百年塗炭,鬼哭三邊鋒鏑,天道久應還。

手寫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對青燈,搔白髮,漏聲殘。

老來勳業未就,妨卻一身閒。

梅嶺綠陰青子,蒲間清泉白石,怪我舊盟。

烽火平安夜,歸夢繞家山。

劉少奇、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觀看著名演員崔澄田演出

崔澄田,又名崔夫昂,男,蠡縣萬安鎮崔莊人,祖上博陵崔氏。保定老調淨角,為中國戲曲家協會理事。

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幼年時期,受當地民間戲曲藝術的影響,對老調戲曲產生了濃厚興趣,10歲時即參加了姥姥家所在地南宗村的老調戲班。

在名師的指教下,他很快學會了十幾個戲中的白臉末角色,13歲便在南宗村登臺首演。在當時演出的《描金櫃》中,他飾演水賊李子明,由於臉譜精彩,作戲認真,嗓音洪亮,贏得了全場觀眾多次喝彩。之後,在城鄉的多次演出中,場場都是叫好和鼓掌聲,其表演藝術才能越來越高,名聲是越來越大。

後來,崔澄田又兼學紅黑花臉。他在《楊金花奪印》中飾狄青、《下邊庭》中飾潘烘、《白逼宮》《反西涼》中飾曹操等。他虛心好問、認真琢磨、刻苦鍛鍊、敢於創新,藝術上精益求精,他飾演的角色從臉譜、化妝、作、念、唱、打各方面都格外精彩動人。1948年,在安平縣城內有5個花臉同臺演出,把崔澄田安排在了最後一場,他一出場即滿場叫好。在觀眾的迫切要求下,又續戲兩天,讓他重演了其他4位花臉所演過的《描金櫃》、《下邊庭》、《清風寨》、《反洪同》。

崔澄田開始學戲登臺,先是參加業餘戲班,農閒演出,農忙勞動。1953年,高陽縣在成立老調職業劇團時,他被選入該團,從此步入他一生戲曲藝術的黃金時期。

1959年,他隨高陽劇團選調到保定地區老調劇團,並排演了新改編的老調傳統劇目《潘楊訟》,他在劇中飾演潘洪。為了塑造好這個人物,他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勤於琢磨,勇於探索,邊練邊改,終於恰如其分地創造出潘洪這個典型人物形象。在表演上,他用慢臺步、小動作和含蓄、微笑、藐視等面部表情;使舞臺上的潘洪形象栩栩如生,既老奸巨猾,又行止威嚴;既驕橫陰險,又不放蕩輕佻;既威嚴肅穆,又有因身居高位而飛揚跋扈的驕狂,給觀眾留下了極其鮮明深刻的印象。

1960年,保定地區老調劇團帶著《潘楊訟》進京演出,崔澄田塑造的潘洪形象,受到各界人士的讚賞,從演出開始到結束,掌聲不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等中央領導人親切接見了他。在崔澄田未卸裝前,鄧小平還與他合影留念;周恩來總理當場稱他是“活潘洪”;老舍先生盛讚他飾演的潘洪“應得一百分”,並在《人民日報》上撰文要京劇界同行向他學習。後來,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將老調《潘楊訟》拍成電影在全國播映。

1979年10月,崔澄田在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上,彭真副委員長親切地問起他的情況,領導的關懷和觀眾的希望,重新喚起已年逾花甲的崔澄田的藝術青春生命力。他隨保定地區老調劇團,再一次把自己的藝術形象留在了保定的大地上。1980年,劇團排演《忠烈千秋》,他帶病登場。他所塑造的龐文形象,又一次得到了電影製片廠及廣大觀眾的讚揚。

1983年,68歲的崔澄田因年老體衰離開了自己熱愛、奮鬥一生的戲曲舞臺,回老家頤養天年,但他心裡還總是懷念著戲曲事業,直到1993年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