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傳承弘揚馬克思的偉大精神

馬克思不僅以其光輝思想深深影響著世界,也以其偉大精神深深感動著世界。學習馬克思,既要學習研究其光輝思想,也要傳承弘揚其偉大精神。這些精神主要包括服務人民精神、追求真理精神、批判創新精神、兼容幷包精神和獻身信仰精神,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是共產黨人砥礪奮進的精神動力。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馬克思的偉大精神,對於高揚馬克思主義精神旗幟,挺直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樑,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馬克思主義是指引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給我們留下的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傳承和弘揚馬克思的偉大精神,對於我們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服務人民精神——馬克思的價值立場

受近代人文主義精神的深刻影響,馬克思在中學時代就確立了為人類服務的思想,這一精神充分展現了馬克思的價值立場。他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曾說過,我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應該遵循的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的完美。隨著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及社會認識的深化,為人類服務轉化為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為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服務。馬克思的一生是服務人民的一生。服務人民精神在馬克思的精神世界中居於核心地位,是馬克思克服種種艱難、完成偉大思想創造、矢志革命活動的最深層最持久的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服務人民精神的堅定繼承者、捍衛者和踐行者。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堅持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的根本標準,不斷為人民謀福利。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思想價值觀念日趨多樣化,對人們的精神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黨必須傳承弘揚馬克思服務人民精神,進一步築牢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用偉大的精神激勵和引領偉大的事業。“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這是尊重歷史規律的必然選擇,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擔當。”

黨的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統一思想,統一行動,銳意改革,確保完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各項任務,不斷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只有轉化為一個個相互關聯、具體實在的建設要求,才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才能在人們的具體實幹中變為現實。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終極價值追求,亦必將極大提升中國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追求真理精神——馬克思的人生信條

馬克思主義集中體現了人類的文明成果,是在對前人優秀思想成果批判地吸收,以及對人類歷史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創立的科學理論,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從科學性和真理性的角度講,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思想史上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認為,真理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相統一的一種認識。真理是人類合理性地表達對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體對客體之存在和本質的客觀性意義的承諾,表徵著人的一種本質力量,決定著人的生存狀況及生存的時空界限。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政黨非常寶貴的品質之一,就是追求真理、堅持真理和實踐真理,這同時也使馬克思主義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我們黨由小到強,不斷髮展壯大,原因之一就是從一開始,我們黨就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作為一切思想和行動的指南。作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只有在馬克思開闢的理論道路上堅持發展與創新馬克思主義,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永葆生命力,並彰顯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道義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之所以不斷取得新成就、開創新局面,根本就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在學習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應把其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相聯繫,準確把握黨的科學理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內在聯繫,深刻學習與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鮮明主題與科學體系,並且準確把握其中所涉及到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堅持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著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不可撼動的理想信念。

批判創新精神——馬克思的擔當風範

馬克思主義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是尊重實踐、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批判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特徵,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首要表現是對自己創立的理論不斷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礎上的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之一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真信真懂馬克思主義,要以理解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吸收為理論前提。《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後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兩個決不會”的論斷,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髮展馬克思主義學說。《共產黨宣言》發表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先後寫了七篇序言,有的是對《共產黨宣言》中過時的觀點進行了修改,有的是對《共產黨宣言》中表述不準確的地方進行了完善。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決定了馬克思主義需要在自我反思和批判中得到完善創新和繼承發展。

新時代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就是要求我們自覺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潮進行堅決的鬥爭和批判,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審視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要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堅持與時俱進,在反思中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我們要“堅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斷超越自己,在開放中博採眾長、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兼容幷包精神——馬克思的寬廣胸懷

兼容幷包精神體現在個體上,其基本標誌是要胸懷寬廣。成就事業,是一切進步人類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一般地說,成就事業很難,需要許多條件,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有兼容幷包的精神。事業越大,所要求的胸懷就越寬廣;而胸懷越寬廣,就越有利於成就事業。馬克思的一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先後經歷了戰亂、貧困潦倒以及敵對勢力的迫害,但是這些都沒能阻止他在追尋真理道路上的前進腳步。他始終胸懷崇高思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鬥,以兼容幷包的精神,成就了多部不朽和散發著真理之光的著作。如今,馬克思主義早已飛越歐洲和美洲,傳播到全世界,這也雄辯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兼容幷包的偉大魅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蘊含的和而不同與兼容幷包的邏輯一致,既體現了中國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特殊性,又必然會對世界社會主義和人類進步事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既植根於中國大地,形成獨特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又充分吸納借鑑當代人類社會文明成果,始終站在時代前列謀劃發展、引領中國進步。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我們既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範疇、原理和規律,作出“中國特色”的概括和表述,又必須要積極地推進改革創新,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得以具體化。

2018年3月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發言人張業遂表示:“‘一帶一路’是一個以互聯互通為重點、以互利共贏為目標的經濟合作倡議,希望通過實現優勢互補,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各國共同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一帶一路”的原則是共商、共建、共享,所有參與方都是平等的夥伴。“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的兼容幷包精神發揚光大,符合國際社會的期望,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更是中國精神的深刻顯現。

獻身信仰精神——馬克思的高尚人格

信仰是一個人內在追求與生活目標的精神系統,它的核心是價值信仰。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不僅需要深刻學習實踐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還應該學習弘揚馬克思高尚的人格品德。早在少年時代,馬克思就確立了崇高的人生志向。在中學畢業作文中,17歲的馬克思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正是基於這一高尚的信仰,之後馬克思明確地提出了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利益不同的利益,並且指出了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馬克思堅持強調用實際行動來實現真理,而不僅僅是在思想上追求真理。他用自己的理論使全世界的勞苦大眾自覺認識到自身解放事業的自主性與神聖性。數十年如一日,馬克思在理論上對人類解放真理的執著探索,以及在實踐上對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不懈追求,鑄就了馬克思強大的精神動力源泉。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缺什麼也不能缺信仰。有了信仰,我們的事業才能發展,民族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國家才能進步。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都是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總目標的實現。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關鍵一步。一個全面的小康社會一定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極大豐富的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發展越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就越大。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發展的動力和人類進步的源泉不僅依賴於物質更依賴於精神信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而信仰正是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對馬克思主義懷有真誠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擁有必勝信念,我們才能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才能在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中不斷完善自身人格,鑄就高尚的品德。每一位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都應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不斷髮展的馬克思主義作為自身信仰的核心理念,把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作為自身信仰的精神支柱,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自身信仰的價值基礎,從而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塑造為實現偉大中國夢奮鬥終生的高尚人格。

穿越200年的歷史時空,在馬克思的偉大精神引領下,不忘初心,信心百倍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必將為中國和世界書寫輝煌璀璨的大美華章。

(作者簡介:王毅,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