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全國已有超過13萬個村組完成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

記者劉慧

全国已有超过13万个村组完成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

內蒙古杭錦旗杭錦淖爾村採取村企共建方式建設的生態扶貧新村。劉慧攝

當前,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專家認為,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把壯大集體經濟提升到與家庭承包經營同等重要的地位,構建系統性、常態化的扶持政策,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徑,補齊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短板”

補齊集體經濟薄弱“短板”

加快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實現農村集體經濟與家庭承包經營“兩條腿”走路

盛夏6月,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在內蒙古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北部、黃河南岸的杭錦淖爾村,一幢幢古樸典雅的灰色磚瓦房整齊有序。村東頭一片剛開墾的荒地裡,名譽村主任高毛虎冒著高溫酷暑查看甘草出苗情況,依稀可見的甘草嫩芽讓他興奮不已。

“這片荒地是杭錦淖爾村集體唯一一塊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剛剛當選的杭錦淖爾村黨支部書記王二俊告訴記者,杭錦淖爾村以農牧種養殖業為主,2016年,在各級政府和億利資源集團的幫扶下建設美麗鄉村,政府每戶資助5萬元,億利資源集團每戶資助5萬元,統一規劃建設了190多幢灰色磚瓦房,對村民進行集中安置。2017年,村裡的國家級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為了防止因病因災致貧的現象,當地政府決定扶持村裡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把在外闖蕩多年常年從事生態修復工作的億利資源民兵聯隊隊長高毛虎聘為名譽村主任,負責開發村裡60畝荒地,依託億利資源集團發展甘草育苗,收入歸集體所有。

要帶領全村致富,尤其是貧困戶脫貧致富,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至今已40年,農村經濟有了快速發展。但是,許多地方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一些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敗,出現了大量“無錢辦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直接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治理體系的構建。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研究室副主任塗聖偉認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無疑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重要的制度創新之一。然而,實踐中“分”的層面進展充分,“統”的層面卻相對滯後,統分結合的制度潛能沒有充分釋放。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快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把壯大集體經濟提升到與家庭承包經營同等重要的地位,構建系統性、常態化的扶持政策,補齊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短板”,真正實現農村集體經濟與家庭承包經營“兩條腿”走路。

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立足資源優勢,探索發展資產租賃型、生產服務型、企業股份型、聯合發展型、農業開發型等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各地都在立足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徑,有的在探索發展資產租賃型、生產服務型的集體經濟,有的在探索發展企業股份型、聯合發展型、農業開發型等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

農村可利用的土地是村集體最寶貴的創業致富資源,利用沒有承包到戶的集體“四荒”地、果園、養殖水面等資源,集中開發或者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發展現代農業項目,是目前很多村集體收入的重要來源。河北柏鄉縣內步鄉趙上京村黨支部書記趙現濤說,他們村集體每年收入只有5000元,是村裡60畝荒地一年的租金,可支配收入少得可憐。等這些荒地10年租期到了,他計劃把土地收回來重新整理,以更高的價格出租,或者種植中藥材、長壽茶等效益更高的經濟作物,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利用人文的、歷史的良好生態資源優勢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是一些村莊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路徑。地處海拔1080米山區的浙江省遂昌縣高坪鄉茶樹坪村是典型的山區貧困村,村黨支部書記黃久富說,他們利用村裡320多畝古老梯田和水牛犁田、手插秧、鐮刀割稻等最傳統的農耕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村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農民快速脫貧致富。

有的村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利用閒置的各類房產設施、集體建設用地發展租賃物業,有的村莊整合利用集體積累的資金、政府的幫扶資金等,通過入股或者參股一些企業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浙江安吉縣遞鋪街道魯家村通過土地置換、房屋出租、項目資金整合、用政府投資撬動社會資本等一系列創新舉措,獲得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第一桶金”。村黨支部書記朱仁斌說,為了壯大集體經濟,他們構建了“公司+村集體+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成立魯家村經濟股份合作社,與浙北靈峰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安吉鄉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社會資本建設了21個各具特色的家庭農場。通過市場化運作,魯家村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2017年,魯家村集體資產達1.2億元。

對於一些資金匱乏的村莊來說,採取村企共建方式,吸引工商資本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可行的發展路徑。塗聖偉認為,必須要建立完善企業、村集體和農民三者的利益聯結機制和收益分配機制,充分發揮各個主體的優勢和作用,實現企業、村集體和農民的多贏。同時,要完善工商資本下鄉的政策扶持機制、配套服務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既能保護企業在鄉村投資的積極性,又能保護集體和農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盤活沉睡的集體資產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重頭戲是搞好清產核資,量化資產,發展股份合作經濟,但不能“一股了之”“吃光分淨”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就要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頭戲是搞好清產核資,量化資產,發展股份合作經濟,激活“沉睡”的集體資產,實現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等要素的有效利用。

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五道營鄉十七道溝村是一個國家級貧困村,村黨支部書記孫玉璽是一個在外創業成功的企業家。為了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他回鄉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了14幢居民樓,讓全村400多戶貧困戶集中搬到樓上居住。他整合利用農民流轉出來的土地和老房子,規劃發展養殖業、有機蔬菜、鄉村休閒旅遊業3大產業,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大企業,探索“企業+村集體+農戶”的股份合作型經營模式,扶持壯大集體經濟。去年,村裡引進北京二商集團投資肉牛養殖業,其中,北京二商集團佔51%的股份,村集體以土地入股佔14%的股份,村民佔35%的股份。“這種股份合作型發展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實現村集體和群眾‘雙致富’。增加的集體經濟收入,可以用來支付村裡公共衛生、村民取暖、用電、修理村公路等公益類服務費用,以及用作村裡低收入困難戶的幫扶資金。”孫玉璽說。

農村集體資產包括資源性資產,學校、醫院等非經營性資產,以及經營性資產。現在有的村只有幾十萬元集體資產,有的村有幾百萬元集體資產,有的村甚至有幾千萬元、數億元集體資產。據農業部門統計,目前全國農村集體資產分佈在50多萬個村和490多萬個村民小組,截至2016年底,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總額為3.1萬億元(不包括土地等資源性資產)。

塗聖偉認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就要積極探索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益,絕不是要“一股了之”“吃光分淨”,而是要圍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引領和帶動農民共同富裕。據瞭解,2015年,中央在29個縣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3萬個村組完成改革,將農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建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一個市場主體,以自營、入股、合作的方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原標題: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亟待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