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種好一體化“試驗田” 浙報解讀平湖如何接軌上海

2018-06-27 07:1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逯海濤 肖未

种好一体化“试验田” 浙报解读平湖如何接轨上海

6月27日,《浙江日報》觀點版刊發《種好一體化“試驗田”》一文,以下是報道全文:

作為我省唯一海陸都與上海接壤的縣市,平湖也是浙江更高質量接軌上海的一塊“試驗田”。接軌大上海,真誠合作、互利共贏,“試驗田”終將成為一片金色原野。

平湖是我們此次調研的重要一站,我們在採訪調研中瞭解到,嘉興平湖市正在和上海金山區聯手打造的張江長三角科技城,打破了傳統地方行政區劃格局,引領跨省市協同創新發展。先精耕細作,摸索出成功經驗後再把“盆景”變成“風景”,這塊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試驗田”,期待長出更好的“莊稼”。

“試驗田”裡種什麼需要精挑細選。在承接上海外溢產業時,平湖有自己的產業准入標準。《平湖市工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將重點在汽摩配、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生物技術等領域加大與上海的產業配套協作。

而張江長三角科技城,正如名稱中嵌入的“科技”二字,產業類型也定位在高新科技、高附加值的智能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健康醫療和高端服務類企業。今年3月29日,長三角新松總部基地項目正式簽約落戶張江長三角科技城。作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翹楚和工業4.0的踐行者與領導者,新松集團這一項目的落戶將大大加速平湖在機器人產業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儲備和發展。

明確了“種什麼”,“試驗田”更要多考慮“怎麼種”的問題。要讓“試驗田”獲得豐收,關鍵還在改革。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就是一個有著強烈改革屬性的產業對接平臺。它是全國首個跨省市合作的科技園區,一園跨越兩省市,一頭連著上海金山,一頭牽著嘉興平湖。它的創新之處除了地理位置上橫跨不同省市,還在於它的體制機制上的突破。它打破傳統地方行政區劃格局,按照市場運作的模式,在統一品牌、統一規劃、統籌協調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在弱化行政邊界、打通利益分享上也走出了關鍵一步。

改革創新的理念貫穿了園區建設的各個環節。曾有一家來自上海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想到張江長三角科技城的平湖園區投資,但是按照我省相關規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資格需要重新認定,這個過程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平湖園區經過爭取,在園區範圍內對這一規定作了改革,現在只要一年多的時間即可。“要做到政策機制與上海張江一致甚至更優。”一位省領導視察後作出這樣的批示,而科技城也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

“試驗田”的目標是可複製、可推廣。一個成功的實驗,它的結果是可以不斷重複的。同理,一塊成功的“試驗田”,成果也應該是可部分借鑑甚至全面複製的。

在平湖,像張江長三角科技城這樣滬浙兩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案例越來越多。比如今年上半年,上海交通大學和平湖智能光電研究院簽訂意向協議,目標是打造中國光電子創新和產業高地。獨山港經濟開發區與上海石化簽訂了共建浙滬新材料產業園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明確了加大產業、項目、公共設施、能源、環境治理、科技人才等全方位的合作。長三角本來就承擔著大量的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一大批創新性的制度成果,正在這些攜手共建的產業園區裡得到複製推廣。點綴在滬浙之間的“盆景”,正逐漸變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