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半部逃難史

河南歷史的地位——至高至上

中原地區長期處於歷史舞臺的中心,和平時期是首善之區,戰亂時期是必爭之地,許多史實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標誌性和引領性作用,司馬光所言“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就是生動的寫照。

河南地處九州之中,有“中州”之稱;河南橫跨中國中部黃淮大平原,又有“中原”之謂;河南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數千年來,這一地區的政治安危關乎天下興亡,經濟起伏關乎國家強弱,文化盛衰關乎民族榮辱,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半部逃難史

(一)發展的根源性。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類四大古老文明,無不有其源頭活水。作為華夏文明的誕生地,河南所孕育的歷史如木之根本、水之淵藪,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中華文明史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從中華民族發展史之源看,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動,或者在河南建都立業,經過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華夏族,成為中華民族主體;由中華人文始祖衍生出的數以千計的姓氏,絕大部分源頭在中原。從中華文明史之源看,學術界關於人類文明形成的標誌,主要有原始農業、城邑、金屬器具、文字以至國家的雛形,最能反映社會組織進化的就是城邑。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斷代工程都不約而同把重點鎖定在中原,經考古研究後發現,“黃帝”創業活動的重點地域即今靈寶西坡遺址、“禹都陽城”即今登封王城崗城址、“夏啟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遺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師二里頭遺址等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這些考據都證明,由黃帝開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點就在中原地區。而中國第一個國家夏出現並發展在為“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區,所以“中國”就成為我們國家的稱謂。可以說,中華文明的歷史有多遠,河南歷史就有多遠。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半部逃難史

(二)史實的重大性。中原地區長期處於歷史舞臺的中心,和平時期是首善之區,戰亂時期是必爭之地,許多史實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標誌性和引領性作用,司馬光所言“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就是生動的寫照。五千年文明史中,各路英豪“你方唱罷我登場”,既有決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戰役,也有關乎興衰的重大改革;既有促進民族團結的和親之行,也有廣結萬邦的友好出使;既有為推動經濟發展、加強政治統治開鑿的大運河,也有為促進對外交流開闢的絲綢之路;既有儒釋道法的思想巔峰,也有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無不濃墨重彩地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史冊。這些重大史實,對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意義,不僅左右著中原地區的發展,也事關全國的發展,在中國歷史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重大作用。如,北宋的覆亡,使古代中國在世界文明發展競爭中開始逐漸衰落。回顧中原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南歷史在中國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原治則天下治、中原興則天下興、中原廢則天下廢。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半部逃難史

(三)內容的全面性。優越的物候和區位條件,長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為古代中國社會萬千氣象的折射鏡,使中原文化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萬花筒,也使河南歷史成為中國歷史風雲變幻的大舞臺。無論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藝術品種形式的豐富、科技發明的誕生,還是重要軍事戰爭的發生、軍事理論的孕育和軍事人才的成長,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我們參觀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形成的共識就是藏品具有“多、全、土”等特點,“多”就是多種多樣,藏品豐富;“全”就是囊括各個發展階段、各個朝代;“土”就是在河南本地挖掘出土的。綜上所述,河南歷史縱向發展不斷線,橫向剖析不缺項,是研究中國歷史無可替代的一本重要教材。

(四)影響的深刻性。數千年來,在河南上演的史劇,上牽江山社稷,下連黎民百姓,既影響著生產方式的變遷、生活方式的沿襲,也影響著上層建築的演進、民族精神的塑造。周公在洛陽制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禮”,經過演進成為提親、定禮、迎娶等習俗,成為當今主要婚俗。我國傳承已久的九九重陽節就源於河南,被國家定為“老人節”、民間稱為“孝道節”。可見,把河南放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量,河南歷史左右乾坤,決定著古代中國的發展方向;跨越時空,影響著現代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半部逃難史

(五)延續的長期性。自遠古至當今,中原地區雖然戰亂頻仍、歷經磨難、飽受風霜,但河南歷史文化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始終一脈相承、堅韌強固,並且與時俱進、歷久彌新。一是早期文化譜系不斷。從50萬年前的南召猿人,到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殷墟文化,形成了完整的發展鏈條,始終自成體系。二是中心地位持續較長。從夏商時期的天下之中,到周、秦、漢、唐等時期與關中地區的互為犄角,再到五代、宋遼時代的輝煌鼎盛,先後有22個王朝定都或遷都於河南,中原地區長時期作為核心區域而存在。即使北宋覆亡以後,政治中心雖經南遷北移,但中原地區作為戰略要地,歷史文化仍以強大的發展慣性、堅韌的生命力不斷向前推進。三是文化傳承綿延不絕。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半部逃難史

(六)輻射的廣泛性。文明的發端地必定是文明的輻射源。中原文明因包容而博採眾長,因開放而不斷創新,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發展張力。據有關專家考證,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是由商末周初時期殷人經白令海峽遷徙去的,也有專家認為印第安文字是受甲骨文影響形成的。如果把漢文化的輻射範圍稱為“漢文化圈”,那麼作為中華文化的骨幹,中原文化的輻射形成了一個輪廓清晰的文化圈層,以當今自然地理為劃分,河南是“漢文化圈”的核心極,中國成為核心層,周邊國家和華人聚集區則構成了輻射圈。

綜上所述,中國歷史因黃河沖積形成的中原沃土而發端,因中原的引領而前進,因中原的勃興而昌盛,因中原的先進而遠播,因中原的堅韌而綿延。中原文明的發展軌跡是華夏文明的完美體現,河南歷史的壯麗華章是中國歷史的精華濃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