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2018時光印記(38):關於方法和方向,不要摧毀信心

2018時光印記(38):關於方法和方向,不要摧毀信心

【20180617】2018年倒數第38篇投資筆記。

今年這種行情,又是我投資這麼多年來很少遇到的場景,之所以說很少遇到,是因為行情的極端化,出乎太多意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懷疑多年投資方法的有效性。因為好像過去很多年被市場證明有效的方法,在這個階段突然失靈,讓人毀三觀。

其實這種感受我也有,甚至有些無端的鬱悶,倒不是因為漲跌,而是感覺定價機制的失效,這種感受並不是只有我才有。我身邊一些小圈子的經歷過風雨的資深投資者,也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同樣的方法,在這種行情下讓人突然感覺失效,感覺力不從心。

其實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市場處於熊市,並且已經熊了3年了。我今天整理了一組數據,先看數據。

1、截止到6月15是收盤,今年不到半年時間,跌幅超過50%的個股82只,跌幅超過30%的個股523只,跌幅超過20%的個股1304只,中位數是-15.1%,下跌的個股2775只,佔比80%。在上漲的20%個股中,基本就是醫藥消費的行情,抱團明顯。

2、去年同期,2017年第一個交易日至6月15日的中位數是-11.9%(全年中位數是-16.6%),上漲的個股佔比29%;2017年從大的方向來說,就是上證50的行情,市值大的漲的好,細分板塊看,白酒、鋼鐵、集成電路等走勢靠前,新能源汽車的局部行情不錯,主要是上游鈷鋰,純概念炒作在2017年有所弱化。

3、前年同期,2016年,年初因為有熔斷股災,截止6月15日的中位數是-21.7%(全年中位數是-12.3%),上漲的個股佔比僅為14.28%;2016年市場方向主要是概念,比如量子通信、股權轉讓、自貿區等等,業績好的有行情的有局部化工、新能源汽車等。

2016-2018這三年的6月15日前,中位數分別為-21.7%、-11.9%、-15.1%,下跌個股佔比分別為85%、71%、80%,可見市場環境多麼的惡劣。什麼樣的體系,才能成為穿越牛熊的那20%的剩者?

然而,市場給我們的感受不一樣,我們並沒有感受到市場如此糟糕透頂,什麼原因呢?我想有兩個方面:

1、指數掩蓋了真相。滬深300指數2016-2018這三年,每年的6月15日前的階段漲幅分別為-16.47%、6.61%、-6.88%,單純的從指數看,並沒有實際這麼糟糕。

2、倖存者偏差。大家總是關注市場上漲的那部分股,總是喜歡關注成功的案例,比如2017年上證50吸睛,今年的醫藥消費佔據話題榜。這些上漲的板塊,更容易引起注意,總是讓人感覺市場還是有希望的,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如果再看一個數據,會感覺更加悲催。2016年從年初開始至今,下跌的個股為2481只,剔除次新股佔比大概75%,中位數為-33%,跌幅超過50%的個股1077只,跌幅超過30%的個股1887只。艹,剔除掉次新股,腰斬的個股接近1/3,這個數據,如果不是我自己去梳理,真的很難從直觀上感受到,我們只感覺在熊市比較難做,熊市裡偶爾有比較好板塊走出來,但是我們沒有感受到,其實市場的糟糕程度比我們感知到的,嚴重的多。

大部分人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很難盈利,如果再追漲殺跌,更是虧損累累。所以,很多人也開始懷疑投資方法的有效性,做概念被打壓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做價值投資也改變不了階段性有效階段性失效的事實,做業績成長不及預期越來越多,暴雷頻頻。這種投資環境和生態的變化,確實非常容易摧毀我們的信心。

但是,這三年,儘管大部分個股很熊很熊,仍舊有走勢靚麗的個股,最明顯的是2017年的上證50和2018年以來的醫藥消費,與其說這些板塊基本面多好多好,其實不如說這是市場資金選擇的方向。是的,方向沒做對,收益千差萬別。

我原來曾經專門寫文分析過,所有的投資體系,其實都是追求一種概率,你的投資體系結合你的性格,恰好能提高獲勝的概率,這個就是好的體系。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並不是投資方法失效了,而是在整體熊市的大環境下,概率變低了而已,換句話講,與其說是方法問題,不如說是方向問題。因為沒踏準那上漲的僅有的幾個板塊。

是吧,如果2017年在方向上做對了上證50大市值個股,2018年做對醫藥消費,其實你就感受不到方法失效了,2017年的上證50和2018年的醫藥消費,都是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資金抱團取暖而已,單純的去用價值投資、概念投資、成長投資的體系去理解,都有偏頗。如果你的方法恰巧和方向一致,基本感受不到這三年是多麼的煎熬;如果你方法經歷過時間的檢驗,但是今年方向沒有踏準,基本也很難賺錢;如果你既沒有方法,方向又錯,基本逃不過被收割的命運。

所以,不要總是懷疑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體系,只不過這個階段,方向沒有踏準而已,而在熊市大環境下,這個方向準不準,又十分的重要,因為賺錢的方向太少太少。

那有沒有一種人,或者說有沒有一種體系,總是方向對呢?比如2016年做對了量子通信股權轉讓,2017年做對了上證50,2018年又做對了醫藥消費?大家自己去想,我想這種人或許也有,但是少之又少。因為投資體系投資方法沒有全天候的,大部分都是方法恰巧匹配了方向,階段性的成功賺一波,次年方向變了,又會換一批賺錢的人。很多去年做中國平安、金牌櫥櫃等等這些的,被市場眾星捧月,今年呢?馬上被拋棄了,還有很多高位跟進去的,更是罵聲一片。同理,今年做好茅臺這些的,前幾年的煎熬,是他人無法理解的。

我一直講,兩種人賺錢,一種是隨風而動,追行情,對個人能力和時間要求頗高,一種是不動如山,等行情,等行情來到自己的優勢區間,吃到屬於自己的一波。至於中間的那些層次,在這個大環境下,都無法避免被收割的命運。

我還算比較幸運,2016年至今,一直重倉做新能源汽車,倉位調整都在這個版塊中的細分領域中切換,如果用三年的眼光來看,大方向還算是踏正確,帶來了較好的回報。但是如果切分放短時間看,也是錯誤連連,比如有的高位沒走掉,回撤利潤,有的換到別的細分領域,走勢很差。有的對邏輯的把控有缺失,有的對市場環境變化預計不足。這可能也是熊市的必然產物吧。這給我最深的體會是,在當前的市場大環境中,大方向正確是前提,細節上做好和做不好,也會有較大差距,如何做好倉位管理,在高位的時候做一些兌現,不要輕易去抄底,這些細節,都是需要去不斷完善和彌補的。

總結一下今天想表達的觀點:

1、熊市中,因為走得好的方向的稀缺,方向比方法重要;

2、拉長時間週期看,方法比刻意的去選方向站隊重要,因為方法對了,方向終究會等到

因此,這個時候一定不要失去信心,尤其是不要對自己多年以來建立的投資方法,因為短時間的失效而陷入懷疑,更不能全面推倒重來,去刻意的追逐短期方向,那基本是捨本逐末。總之,不要總是懷疑方法,只是你暫時不在方向上而已,說不定明年這個時候再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關於市場,短期看似非常兇險,這個週末因為貿易戰升級,輿論簡直就是世界末日,疊加信用風險、半年資金緊張等等,大多數人看空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然而,極度恐慌往往就會打出大底,如果已經清倉或空倉,準備好進場撿便宜籌碼就好了,如果已經滿倉在車上的,那就忍一忍吧。對於未來方向,我還是看好鋰電接下來的行情,這三年的大方向,我一直在這趟車上,近期趁著行情波動配置了一些高鎳路線的個股,對還是不對,都留給時間吧。

讓自己靜下來,不要受環境的干擾,更不要因為一時投資方法的無效推倒自己多年積累的優勢,承載財富,首先要有一顆寬容平靜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