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馬伊琍首談教育問題:我不想女兒太聽話

(標籤:家庭教育 馬伊琍 明星 育兒 聽話 叛逆)

前些天,馬伊琍在微博首開直播,談兒童安全教育的問題。

馬伊琍首談教育問題:我不想女兒太聽話

直播中,她坦言自己非常後悔,曾經對愛馬太嚴格。

她說,她是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長大的,所以愛馬出生後,她也用老一套的方法來教育她,併成功地把愛馬教育成了讓大家羨慕的“聽話的乖孩子”。

然而,問題來了。有一天,愛馬回家說,她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玩過家家的時候,有個小朋友總要當媽媽,而讓愛馬當寶寶。這讓愛馬感到很委屈,因為她也想當媽媽。

這時,馬伊琍說:“那你可以拒絕啊”,而愛馬卻弱弱地說:“我不敢。”

馬伊琍這才發現了事情的嚴重性:

  • 自己家的這個“乖孩子”,已經習慣於屈從強硬的方式,習慣於忽略自己的感受,已經不會說“不”了!

  • 萬一遇到壞人,她不會反抗,不會自我保護,只能忍心吞聲,那後果就嚴重了。

而之所以造成這個局面,和她平時嚴格專制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很多次,在愛馬的想法和她不能達成一致的時候,她會因為趕時間或者別的原因,而粗暴地強迫愛馬聽她的話。

她說,有一年冬天,愛馬非要穿短袖,而她著急帶愛馬出門,於是就粗暴地強迫愛馬穿上長袖冬衣:“今天必須聽我的,我沒時間和你多說。”

這樣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愛馬很容易認錯,只要媽媽聲音大一點,或者表情嚴肅一點,她就會說:“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一個孩子過於乖巧聽話,不能說明孩子的性格好,交流能力強。但孩子自我發展很可能會受限,不能很好得表達自我,當自己的需求與別人的要求發生衝突時就會選擇順從別人而忽視自己。

更讓馬伊琍擔心的是,愛馬在碰到圖謀不軌的壞人的時候,可能因為聽話、不會反抗而受到傷害。

所以,從那以後,馬伊琍不再把“聽話”當成教育孩子的目標,而是鼓勵愛馬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並學著用“自然後果”來代替說教和簡單粗暴的命令。

就這樣,2 個月後,愛馬終於真正對小夥伴說出了那一句“我不願意!”

馬伊琍首談教育問題:我不想女兒太聽話

馬伊琍首談教育問題:我不想女兒太聽話

“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的觀念。孩子聽話就真的好嗎?

幾年前,地震災區都江堰,一個5歲的上學前班的小女孩,中午因為不聽話,被老師罰站。

就在這時,地震了。

老師在慌亂之後指揮全班撤離險境,唯獨忘記了她;又或者是,老師覺得她離門口最近——她罰站的地方就是後門,就沒有管她。

最後,全班60個孩子,59個成功脫險,只有她死了。

為什麼?

因為她不聽話被罰站,在沒有得到老師允許之前,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跑!

......

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的教育,最看重的可能就是“聽話”二字。

所以,孩子要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員工要聽領導的話,服從管理。

聽話也成了評價孩子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

因為聽話的孩子好管教,還能給家長省去許多麻煩。也可能是讓集體生活的管理更高效,然而,卻是以犧牲孩子的自我成長為代價。

  • 一個聽話的孩子,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實驗:對2~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人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74%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 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可能成為“兩面派”的性格

有的孩子在爸爸或老師面前表現的很乖,但他們不在的時候立刻就變了一個樣子。

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某些看護者過於嚴格,這種行為和心理對孩子大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意產生不正直的人格。

  • 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可能有情緒問題

人不可能沒有情緒,有的“乖”孩子為了不哭不鬧,就忍著,把情緒都壓在心底。

這樣的孩子不是沒有情緒,這樣的孩子往往有更多的情緒,他們是非常敏感的。長期壓抑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害的。

  • 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很難發揮潛力

太聽話的孩子可能會更多的把自己束縛在所謂的規矩裡,如果習慣如此,慢慢的孩子可能就不會去多探索未知,多嘗試可能,多問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這樣孩子就會成為重複的機器而失去了生命最寶貴的創造力。

我們總是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是如果我們總是要孩子聽我們的,給孩子的思維設限,那孩子怎麼可能超越我們呢?

所以,在《P.E.T.父母效能訓練實踐篇》裡,有句話說得非常好:想要孩子「聽話」,我們的教育已經失敗了一半。

我們不能要求孩子聽話,給孩子將事情都規劃好,或者要求他們跟我們一模一樣,而是要給他們超越的空間。

馬伊琍首談教育問題:我不想女兒太聽話

馬伊琍首談教育問題:我不想女兒太聽話

一個聽話的孩子,也有可能隨著自我的覺醒而變得更加叛逆。

前不久,湖南沅江發生了一起學生刺殺老師的事件。

確定地說,是一個成績數一數二的好學生,殺死了特別看重自己,對自己有恩的好老師。

據多位學生回憶,事發前的一段時間,羅軍在學習上有些懈怠,而對他寄予厚望的班主任鮑方批評了他好幾次。

當時,鮑方老師讓大家觀看一部勵志電影,並要求同學們寫完觀後感再放假。

這時,羅軍走出教室,跟老師說他不想寫。說時,聲音不大,但態度不好,很多同學都能聽見。

鮑方老師聽了,生氣地說:“不想寫就轉班!”說完,就回到教室隔壁的辦公室。

之後,羅軍拿著彈簧刀也走進了這間辦公室,連續刺了老師二十多刀……

這是孩子被要求聽話的另一個極端。

從羅軍同學回憶的事件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羅軍不想寫作業的要求,鮑方老師並沒有想要細心瞭解他反抗背後的心理原因,而是把他的反抗當成了對他制定的作業規則的挑釁,於是態度強硬地拒絕了。

如果鮑方老師懂得共情,或者能夠換個角度跟學生聊一聊,而不是單方面要求他“聽話”,那麼也不至於釀成這樣的悲劇。

心理學家提醒我們: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訓斥、武力等手段要求孩子聽話,可等孩子漸漸長大,自我甦醒過來的時候,他就可能用各種方式來反抗我們的指令。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體已經趨於成熟,但大腦的發展還未能完善,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因為一時衝動而做出讓人抱憾終生的事情。

馬伊琍首談教育問題:我不想女兒太聽話

馬伊琍首談教育問題:我不想女兒太聽話

孩子太聽話隱患這麼多,你可能會問:“做錯事了不教育,去偷去搶也不用管嗎?”

當然要管。

不要孩子太“聽話”,忌諱的是,我們大人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威,而無視孩子的需求,單方面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或者是用嚴厲的語氣來鎮壓孩子。

忌諱的是,父母一把抓,什麼大事小事都要管,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情卻不能做主。

但是,如果孩子的有些行為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者傷害到別人,那就必須要管了。

還有些事情,並不嚴重,只不過孩子和我們的想法不一致,比如做作業不認真,那我們也需要巧妙地管理。

像前面馬伊琍說到的“自然後果”的方法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下面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

一個媽媽說,覺得孩子寫字不太好看,在孩子的同意後帶孩子去學了書法。每天晚上練字很枯燥,孩子耍了小聰明就把媽媽辛辛苦苦收集的報紙扔掉了。

後面她發現了這件事,暴跳如雷,把孩子打了一頓,氣急被壞地說:“不想練就別學了!”誰知道孩子也賭氣說:“不學就不學。”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聽話”,一般要有3個前提:

一是,我們有沒有先聽孩子的話。

如果沒有,孩子很可能不聽我們的。

其實這位媽媽可以先問問孩子為什麼要把報紙扔掉,是不是覺得任務太繁重?

如果孩子說是的,那我們可以減一點量,誰都不想被逼著做任何事,一味地監督指揮讓他很快就會興趣全無。

二是,我們說的話是否正確,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這是育兒界限的問題。孩子的問題是成長問題,還是原則問題,我們是不是必須要管,是不是如果不按照我們說的做,孩子就變壞了,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

孩子沒有按照計劃的數量練字,這只是一個小偏差,有什麼關係呢?只要他有認真地練習了幾張紙也好過完成任務似地寫100張。

三是,我們說的話,孩子能否聽得懂。

這是語言表達的問題——我們需要用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跟他立規矩。

比如,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方式去教訓孩子,更不要動不動就以“你怎麼這樣那樣”的句式評判孩子。而是用一顆平等的心去靠近孩子,以及多用“我想/我希望……去引導和鼓勵孩子。

很多時候,是我們太過焦慮,只是單方面地想要孩子聽我們的話,卻不願意蹲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

我們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

像朋友一樣和孩子溝通交流,孩子能自由的呼吸,自然就不會想去叛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