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記者蹲點日記:山背後村的夫妻養豬場

記者蹲點日記:山背後村的夫妻養豬場

6月27日,陣雨,西疇縣法鬥鄉,石鵝村委會至山背後村的三岔路口,記者今天要去的是當地一個養殖專業合作社。

“前幾天下暴雨,這裡下去養殖場的路被沖斷了,我們只能走著下去了。”匆匆從鄉上趕來領路的人大主席楊恩健略帶歉意地對記者說。楊主席掛鉤石鵝村,他說的是6月24日文山州遭遇二十年一遇的強降雨,那一天,全州各地多處遭受嚴重洪澇災害,西疇部分鄉村道路也未能倖免。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把車子停在路邊,一行人冒雨順著“Z”字形的崎嶇山道往下走。橫七豎八的亂石,成排倒下的雜草樹木,稀泥夾雜著碎石肆意橫流,暴雨洪水肆虐過的痕跡隨處可見。短短四百米山路,就有三處被泥石流阻斷了道路,只能踩著倒塌的樹木,小心翼翼地通過。“下面就是勇鑫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法鬥鄉宣傳委員劉詩弘指著路坎下一片藍瓦白牆的建築告訴記者。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養殖場就坐落在大山的半腰,放眼望去,雲遮霧繞,層巒疊嶂。記者看到,最近的山體滑坡點距離養殖場大門只有十多米了,泥石流不僅沖斷了沙石路,還造成了停電。“我手機快沒電了,不好意思,不知道你們什麼時候到,不然上去接你們了。”在門口迎接我們的是朱正勇和他的妻子,他是勇鑫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朱正勇今年46歲,石鵝村委會山背後村村民,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很多西疇大山深處的農民一樣,為了擺脫貧困,過上美好的幸福生活,朱正勇上完初中就背井離鄉,獨自一人闖社會,謀生計。近到文山州內,遠到蒙自、廣東、浙江等地,都曾留下過他打工的足跡。結婚後,夫妻倆在文山木料場一起做工。2014年,老人生病,夫妻倆被迫終止打工,請假回家照料老人。回家要搞點什麼呢?兩口子一路走一路琢磨。“路過西灑鎮的時候,我們就到處逛,看見人家賣小雞,就上去問。覺得這個有點譜氣,就和老闆商量,先賒了300只,帶回家裡。”於是,那一天開始,朱正勇和李達蘭兩口子踏上規模養殖的第一步。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一開始養,樣都不懂,只知道每天餵食,加上又要照顧病重的兩老,死了不少雞。”說起自家的養殖史,李達蘭一臉苦笑。2016年,兩老先後歸逝,兩個兒子外出就業打工。夫妻倆終於騰出手來,決定好好整一整。恰好這時,為了推動精準扶貧產業發展,西疇縣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建檔立卡戶發展產業,扶持創辦合作社。於是,有了一定規模養殖經驗的朱正勇成為了當地創辦養殖合作社的最佳人選。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有了帶頭人,創業資金從何而來?“法鬥鄉扶持2萬元,州水務局給了5萬。附近兩個村子的11個檔卡戶,每戶5000元產業發展資金加上廄舍改造資金1000元,全部以入股方式進入合作社,還有個別村民借的幾萬無息貸款,加起來就是將近20萬了。”法鬥鄉人大主席楊恩健扳著指頭,一筆筆算給記者聽。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建一個佔地1000平方的專業養殖場,20萬是遠遠不夠的。朱正勇只有一邊賒賬,一邊搞建設。據他統計,前前後後花費43多萬,不少料子錢,工錢都還欠著。2017年初,養殖場基本建成,有25個豬圈,能同時容納400頭豬。消毒機,拌料機,自動飲水,電子秤,上豬臺一應俱全。2017年5月28日迎來了首批300餘頭豬仔入舍。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當天下午,記者走進養殖場,卻發現25個豬廄,大部分都是空蕩蕩的,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個月拉走了兩批,6月1日拉了135頭,22日又拉了100多頭,現在只剩下40多頭了。”朱正勇記得很清楚。他說的拉走是一種合作模式。養殖合作社與西疇縣興牧牧業有限公司達成協議,成為企業的生豬代養點。豬仔和飼料全部由該公司提供,實行“合作社+基地+社員”形式,按入股合作利潤分紅。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記者在合作社2017年生豬代養紅利分配表上看到,當年總利潤為4萬元,減去公積金、人工勞務報酬、水電費、設備損耗費,剩餘16500元。再按照2500元一股的入股金來計算,每家貧困戶能拿到分紅396元。“去年生豬價格不錯,今年跌了不少,現在好像是5.6元一市斤。聽說公司現在有點困難。”朱正勇看了看廄裡還剩下的40多頭膘肥體壯的豬,有點發愁。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讓朱正勇犯愁的並不僅僅是豬價,更多的是當前迫在眉睫的交通問題。暴雨導致泥石流沖垮了外界通往養殖場唯一的道路,公司的飼料拉不進來,養好的肥豬拉不出去。“現在只剩下兩袋飼料了,加上又停電,不知道要咋個辦了?”李達蘭臉上笑呵呵地給我們燒水烤茶,心裡卻是焦慮得很。因為整個養殖場只有他們兩口子在管理,遇到這樣的天災,也是沒轍了。楊主席表示,受災情況鄉上已經知道,但由於各地道路受災較多,要疏通估計還要等一段時間。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由於一直在下雨,我們怕道路會再次發生坍塌,只能匆匆告別他們夫妻步行返回。臨走的時候,記者看到養殖場的一角已發生泥土滑坡,很是擔心整個養殖場的地質安危。面對我們的再三叮囑,朱正勇和李達蘭笑了笑,喊我們快些走,他們會照管好剩下的豬。“明天應該會晴了,到時候公司拉飼料來上面路口,我們就去背下來。”

記者發稿時,再次核實,通往合作社養殖場的路還沒通。不過,天晴了!

本臺:劉瑞 張軍麗 西疇臺:劉德船

製作:陸軍 馮明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