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雞蛋孵化過程中常見問題分析

雞蛋孵化過程中常見問題分析

本文篇幅偏長,請合理安排時間!!!

一、序論:

1、孵化的問題,通常可分為三類:孵化場的問題,種蛋處理的問題或者種雞的問題。如果是由種雞引起的問題,很可能發生在至少4星期以前:其中包括3個星期的孵化時間和1個星期的存蛋時間。確定問題原因的這種延遲代價是很大的,當問題持續時間較短時,甚至使我們不能確定其原因。為了儘快找出問題的原因,並及時採取糾正措施,經常在孵化的第一週進行照蛋,對檢出的白蛋和死胚進行監控,以儘可能縮短這種延遲是必要的。分析孵化中這些零散的信息不能做出權威的結論,雖然如此,為進一步的研究並找出最可能的原因,這仍然不失為一種有用的工具。

2、對於孵化場來講,為了生產最優質的雛雞,並且當發生問題時能及時發現,種蛋的處理,以及種雞場的全體員工作為一個團隊共同努力是至關重要的。種雞群完整而準確的記錄(包括產蛋率、死亡率、發病率、蛋重、蛋殼質量、孵化率、飼料消耗,以及抗體監測數據)、種蛋從產出到孵化場的全面記錄能夠為絕大多數孵化問題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3、下列各要點要說明的是:當孵化率下降並觀察到其中某些現象時,提出的可能的原因及適當糾正措施。

二、概要註釋: 偏離推薦的孵化條件(包括溫度、溼度、翻蛋頻率、通風及種蛋放置的方向(大頭向上或小頭向上-譯者注))所造成的影響的程度與偏離的嚴重程度、時間長短以及偏離發生時的胚齡有關。由於營養因素而發生畸形和死亡,其畸形和死亡高峰出現的胚齡通常取決於營養缺乏的程度、持續的時間或者營養缺乏後重又飼以適當日糧的時間長短。所以,營養的消耗率、吸收率及在蛋中沉積的效率,受到某些抑制因子及卵黃形成時間的干擾,這已被證明是造成胚胎畸形和死亡主要因素的一部分。

三、常見問題及解答: 現象:照蛋為白蛋,剖檢可見白色的小圓點狀胚盤;無血環、未受精。原因:

(1)公雞尚未達性成熟,公雞應該比母雞早兩週進行光照刺激; 公雞的精子形態異常;母雞的卵泡(胚盤)異常;常發生於過於年輕或過於年老的雞群; 公雞太少,導致交配頻率不夠;公雞太多,導致公雞互相爭鬥和干擾;建議公母比例如下:輕型雞1:12-15,重型雞1:10-12; 極端的天氣條件; 老齡雞群。如果是公雞的原因,公雞育成期穿鼻籤可能有幫助; 雞群患病。這常可通過粗糙、變形的雞蛋或薄殼蛋表現出來; 體重超標,尤其肉用種公雞(>4,800 克, 10.6 磅); 營養缺乏或過剩;過度限飼; 腿腳疾病,尤其重型公雞; 某些藥物:如殺蟲劑、化學藥品、毒素、黴菌毒素等; 寄生蟲,如某些原蟲; 飼養密度過大; 交配頻率下降或不交配,在上面所列各種情況下常常見到,這可能是受精率下降的直接原因; 光照不充足(光照強度或時間); 人工授精程序不合適(如果採用人工授精的話)。

2、現象:照蛋為白蛋,剖檢可見擴大的胚盤;無血環,受精。有的處於"胚前期"。原因: 種蛋存放時間過長。種蛋存放時間應<7天; 種蛋存放條件惡劣:溫度過高、過低或頻繁變動。種蛋存放的溫度應在60 -- 65 F 即15.6 -- 18.3 C;(當存蛋時間達7天以上時, 50--55 F即10-12.8 C貯存的種蛋孵化率會顯著高於15.6-18.3 C貯存者----譯者注); 燻蒸消毒不當-燻蒸過度或在孵化的12-96小時燻蒸;種蛋噴霧消毒不當或消毒液泡沫佈滿種蛋; 種蛋處理或轉運中由於震動或溫度衝擊(升溫或降溫太過迅速)而受損,等等; 蛋殼被糊住-呼吸作用被限制; 孵化早期溫度過高; 過於年輕或年老的雞群; 遺傳因素,近親繁殖,染色體異常或者畸形; 種雞群患病; 基本器官系統發育失常; 洗蛋液溫度過高; 蛋產出前感染(例如:沙門氏菌); 藥物,毒素,殺蟲劑等等; 集蛋次數過少或集蛋不完全。

3、現象:照蛋為白蛋;剖檢可見血環或死於孵化3天以內的小胚胎;看不見黑色的眼睛。原因: 種蛋貯存時間過長或溫度不合適; 燻蒸消毒不當-燻蒸過度或在孵化的12-96小時燻蒸; 孵化早期溫度過高; 孵化早期溫度過低; 種蛋轉運中由於震動而受損,等等; 雞群患病; 老齡雞群; 胚胎生理發育的意外; 近親繁殖,染色體異常; 嚴重的營養缺乏,如生物素, VA,VE,銅,硼,泛酸等; 通常伴隨著受精率下降問題; 藥物,毒素,殺蟲劑等等; 汙染; 胚胎處於蛋產出前的發育階段,也就是內胚層還沒有形成或剛剛形成;

4、現象:胚胎死於孵化的第3-6天;卵黃囊循環系統形成,胚胎在左側,無卵齒。原因: 見3.(1)-3.(14); 通風不足,或蛋殼被糊住,二氧化碳含量>1%; 翻蛋不正確-每小時少於1次或多於6次,或翻蛋角度不合適;(實踐證明每小時翻蛋一次或每兩小時翻蛋一次,均可取得滿意的孵化率,但原文如此----譯者注); 維生素缺乏-VE,核黃素,生物素,泛酸,亞油酸等。

5、現象;胚胎死於孵化的第7-17天;每枚胚胎都長出卵齒,趾爪成型,毛囊清晰(8天),羽毛長出(11天)。原因: 孵化的溫度、溼度、翻蛋、通風不合適。低溼增加了主動脈弓的畸形(13天);

汙染;

營養缺乏-核黃素、生物素、尼亞新(煙酸的商品名----譯者注)、泛酸、VB6、VB12、硼、磷、亞油酸等;

致死基因(已經有超過30種被人們發現和報道)。

雞蛋孵化過程中常見問題分析

鑫協孵化機

6、現象:胚胎死於孵化18天以後。原因:

不正確的孵化溫度、溼度、翻蛋、通風;

出雛器溫度、溼度、通風不正確;

汙染,尤其是通過蛋盤汙染(麴黴菌等);

燻蒸消毒濃度過大或時間過長;

轉蛋落盤過程中種蛋受涼,或轉蛋落盤過晚;

蛋殼破裂-入孵前、孵化中或轉蛋過程中破裂;

營養缺乏-VA、VD、VE、VK、VB12、硫胺素、核黃素、生物素 、葉酸、泛酸、亞油酸、鈣、錳、磷、硒等;

胎位不正,胚胎轉向失敗;

胚胎生理發育意外,包括轉為肺呼吸,胚內循環建立和/或腸管、卵黃囊收縮的失敗;這一階段的這些變化(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變化)都是很危險的;

遺傳因素-致死基因,染色體畸形;

雙黃蛋;

啄殼和出雛期間,孵化器頻繁開門;

蛋殼質量太差;

雞群患病。

四、特殊問題及解答:

1、現象:未啄殼,胚胎完全成型,卵黃囊巨大;有的卵黃未完全吸收進入腹腔;有的殘留蛋白。原因:

翻蛋不充分,導致胎膜發育和營養吸收受阻;

孵化期或轉蛋後溼度過高;

孵化器溫度過低;

出雛器溫度過高;

種蛋受涼(例如轉蛋時);

營養缺乏;

遺傳因素;

胚胎生理發育意外;

雞群患病;

通風不足;

種蛋存放時間過長。

2、現象:啄殼、胚胎完全成型,死於殼內。原因:

轉蛋後溼度過低或溫度沒有及時降低;

出殼期溼度過低;

出殼期溫度過高;

營養缺乏;

雞群患病;

通風不足;

孵化的前12天翻蛋不充分;

轉蛋時受損;

存蛋時間過長。

3、現象:蛋殼部分啄破,胚胎存活或死亡。原因:

(1)出殼期燻蒸消毒過度;

(2)小頭向上孵化。

4、現象:出殼過早,雛雞過小,叫聲嘈雜。原因:

種蛋過小;

不同品種的差異;

孵化器的溫度過高;

孵化器的溼度過低。

5、出殼過遲。原因:

種蛋過大;

老齡雞群;

種蛋存放時間太長(存蛋時間每延長1天,孵化期增加40分鐘,孵化率下降0.5-1.2%);

孵化器溫度過低;

胚胎活力弱;

近親繁殖;

孵化器溼度過高。

6、現象:發育慢,出雛拖沓。原因:

存蛋時間長的和短的混合孵化(若同時入孵,存蛋時間每延長一天孵化率下降1.2%;如果將存蛋時間較長的蛋提前入孵,以適當延長其孵化期,則孵化率只下降0.5%);

年輕雞群和老齡雞群所產的蛋混合孵化;

大蛋和小蛋混合孵化;

種蛋處理不正確;

孵化器或出雛器內有冷熱點;

孵化器或出雛器溫度過高或過低;

孵化廳通風系不合適;正壓過高或負壓過低;這樣的壓力可能改變孵化器或出雛器的通風;

7、各出雛盤出殼雛雞的數量或質量不均勻。原因:

(1)大蛋和小蛋混合孵化;

(2)年輕雞群和老齡雞群所產的蛋混合孵化;

(3)不同品種或品系的種蛋混合孵化;

(4)有些種蛋存放時間過長;

(5)孵化器或出雛器通風不夠均衡;

(6)一個或更多雞群患病或應激;

(7)不同雞群的種蛋保存程序差異。

8、雛雞發粘,身上粘有蛋白。原因:

孵化溫度偏低;

孵化溼度偏高;

翻蛋不合適,導致胎膜發育和營養吸收受阻;

老齡雞產蛋;

種蛋過大。

9、現象:雛雞乾燥,粘附於蛋殼內;翅膀上粘有碎蛋殼。原因:

種蛋保存、孵化和/或出雛期溼度過低;

翻蛋不正確;

蛋破損或蛋殼質量差。

10、現象:出殼過早,臍部帶血。原因:

(1)孵化器和/或出雛器的溫度過高。

11、現象:雛雞過小。原因:

種蛋過小;

蛋保存期和/或孵化期溼度偏低;

孵化的溫度偏高;

海拔高度過高。高海拔地區(>1,500米或 4,920英尺)的孵化場必須適應低溼度、二氧化碳和缺氧。大氣壓<600 mmHg (~1,830 米或 6,004 英尺),降低了胚胎的新陳代謝和生長髮育,增加了蛋中水分的散失;

蛋殼粗糙、過薄。

12、現象:臍孔癒合不良;羽毛、絨毛乾燥、粗糙;原因:

孵化器的溫度偏高或變動範圍過大;

出雛器的溫度偏低;

出雛器溼度過高或出雛結束後未及時降低;

種雞營養缺乏。

13、臍孔癒合不良;雛雞潮溼、有異味;身體發粘,體型大而軟弱,呈昏睡狀。原因:

臍帶炎(臍部感染),通過髒的出雛盤、髒蛋、不衛生的機械設備或孵化廳汙染;或種蛋消毒不嚴所致;

孵化器溫度偏低;

孵化器或出雛器溼度偏高;

通風不足。

14、現象:雛雞虛弱;原因:

出雛器溫度偏高;

出雛器通風不足;

燻蒸消毒過度;

汙染。

15、現象:胎位不正。孵化19天后的正常胎位是:胚胎的長軸與蛋的長軸一致;頭位於蛋的大頭;頭位於右側翅膀下,喙朝向氣室;腳朝向頭部。原因:

蛋小頭向上或水平放置孵化;

翻蛋次數不夠或翻蛋角度不合適;

孵化器溫度偏低或偏高;

溼度偏高;

老齡雞群;

種蛋接近圓形或過大;

營養缺乏,尤其VA和VB12;

種蛋處理或保存不當;

發育遲緩;

孵化18天以內的胚胎其胎位與出雛期不同,但有一種是正常的(例如:頭位於兩大腿之間);腳位於頭部上方的胎位是很難辨認的,但可能也是正常的;喙位於翅膀上方的胎位大概是常見的一種變異類型;有些胎位不正的情況可能是致命的,其它的則不是。

16、現象:畸形。原因:

種蛋保存不當;

種蛋受到震動或大頭向下轉運;

遺傳因素;

營養缺乏,例如:生物素、核黃素、鋅或錳;

翻蛋不充分;

種蛋放置的方向不合適,例如:小頭向上;

孵化器的溫度偏低或偏高;

雞群患病;

通風不足,蛋殼過厚或氣孔數量少。

17、現象:腳趾彎曲,兩腿外撇。原因:

孵化器溫度偏高或偏低;

營養缺乏;

出雛盤底部太光滑。

18、現象:絨毛短、呈細絲狀。原因:

營養缺乏,尤其核黃素;

黴菌毒素和其它毒素或營養抑制因子,導致營養缺乏;

孵化的第1-14天溫度偏高。

19、 現象:雛雞閉眼,眼中沾有絨毛。原因:

出雛器的溫度過高;

出雛器的溼度過低;

絨毛收集器失靈;

雛雞出殼後在出雛器停留時間過長;

出雛器內通風過度。

20、炸蛋。原因:

產蛋箱髒導致種蛋髒汙;

床蛋;

洗蛋不正確;用汙染的布擦蛋或用汙染的緩衝液洗蛋;

雞舍的灰塵、空調器或傳送帶汙染等等;

水分在蛋殼凝聚("出汗");

水噴、濺溼種蛋,種蛋浸入汙染的液體中;

被早先爆炸的蛋、破蛋或漏出的蛋黃、蛋清等汙染;

用髒的器械或手照蛋時汙染;

孵化蛋車、空氣過濾器、加溼系統汙染。

21、現象:侏儒胚:生長髮育受阻。原因:

種蛋汙染;

孵化廳汙染,尤其出雛期;

種雞患病;

遺傳因素;

營養缺乏;

甲狀腺發育異常。

22、交叉喙,喙扭曲。原因:

(1)遺傳因素。

23、現象:無眼或眼睛畸形。原因:

(1)孵化的第1-6天溫度偏高;

(2)孵化的第1-6.3天缺氧。

24、現象:腦外露。原因:

(1)孵化的第1-3天溫度過高;

(2)孵化的第1-3 天缺氧。

25、現象:出殼雛雞或啄殼而未出殼的雛雞跗部紅腫。原因:

啄殼出殼期間

維生素缺乏;

蛋殼過厚,常見於1年內的小母雞(實際上只有初產母雞才常見這種情形,但原文如此----譯者注);

孵化器的溼度偏高和/或溫度偏低。

26、現象:氣室過小,殼膜未完全啄破,跗關節紅腫,雛雞水腫,殘留蛋白,卵黃收縮不良,蛋的失重<10%;原因:

孵化器溼度偏高;

蛋殼過厚,多見於青年母雞;

孵化器溫度偏低。

27、現象:長骨變短,鸚鵡喙,骨骼彎曲;軟骨營養失調。原因:

遺傳因素,致死基因;

營養缺乏(生物素或錳)。

28、現象:喙短小或缺失,顏面畸形。原因:

孵化的第1-5天溫度過高;

遺傳因素,致死基因;

發育意外;

營養缺乏(尼亞新)。

29、現象:內臟異位(外露)。原因:

孵化器溫度過高;

遺傳因素,致死基因。

30、現象:出血。原因:

皮膚紅色-孵化器或出雛器溫度過高;

尿囊絨毛膜出血-轉蛋時粗暴操作;

營養缺乏(VK或VE);

胚胎死於11-15天,胚體小、呈暗紅色-通常是蛋盤或其它汙染所致。

31、現象:頭部及頸後水腫。原因:

(1)營養缺乏-VE或硒。

五、營養缺乏症和毒性反應:

1、VA缺乏:循環系統發育異常;骨骼畸形,尤其頭骨和脊柱;大腦、脊髓和神經退化 ;胚胎早期死亡(第2-3天);可使孵化中的雛雞眼睛發乾,眼瞼粘連;VA過剩也可使骨骼畸形。

2、VD3缺乏:胚胎晚期死亡(17天后);發育遲緩;骨骼生長受阻;佝僂病。

3、VE缺乏:可導致循環系統問題,出血,發育遲緩,腦軟化,眼睛畸形(晶狀體渾濁或出血),頸部和腳水腫,胚胎死亡高峰在2--5天,出殼雛軟弱。

4、VK缺乏:可導致胚胎和胎膜出血,尤其在出殼或接近出殼時。

5、硫胺缺乏:可致多發性神經炎;死亡高峰從早期到後期直到19天;出雛盤中有許多死雛。

6、核黃素缺乏:發育遲緩;腿短小;循環系統破壞;水腫;棒狀絨毛;腳趾捲曲;軟骨異常;貧血;肝臟為褐色或深綠色;死亡高峰在3-5天、10-15天、以及21-22天;

7、煙酸缺乏:骨骼肌增生(生長髮育變慢);水腫;上喙短小;神經、血管系統畸形。死亡高峰在8-14天;

8、VB6缺乏:胚胎早期發育受阻,死亡高峰在8-14天;

9、泛酸缺乏:皮下出血,水腫,腦積水,羽毛髮育不良,腿彎曲,脂肪肝,眼睛白內障,心肌蒼白、心臟肥大,死亡高峰 在2-4天和11-15天;

10、生物素缺乏:軟骨營養失調、骨骼畸形,長骨變短,鸚鵡喙;並趾(腳趾間有蹼狀物);胚體和尿囊絨毛膜出血;胚胎死亡高峰從3-4天直到17天;生物素嚴重缺乏時,胚胎早期即大量死亡;輕度缺乏時,死亡高峰出現在孵化後期。

11、葉酸:脛骨彎曲,並趾;頭部變平;眼小;內臟外露;鸚鵡喙或其它缺陷;發育遲緩,死亡高峰在17天以後;

12、VB12缺乏:水腫(尤其在眼睛周圍);出血;腳趾蜷曲;喙短;腿部肌肉發育不良;侏儒;脂肪肝;甲狀腺腫大;心臟肥大,不規則;胎位不正--頭在兩大腿之間;胚胎死亡高峰在8-14天(小高峰)和16-18天;

13、錳缺乏:軟骨營養失調;骨骼畸形,長骨變短;鸚鵡喙;;水腫;絨毛、羽毛異常;死亡高峰在18天以後;雛雞發育不整齊;

14、鋅缺乏:骨骼缺陷,尤其脊柱後段(最常見的缺陷是出現皺褶);眼小;內臟外露;喙和頭畸形;水腫;雛雞軟弱,不能站立、採食和飲水;死亡率可能非常高;

15、鈣缺乏:缺鈣的影響大多通過較差的蛋殼質量間接反映出來;較差的蛋殼質量會增加種蛋失重率、汙染率;生長受阻;降低骨骼發育指標;增加死亡率但死亡的階段趨向於較晚;鈣大量過剩也可導致胚胎畸形;

16、鎂缺乏:雛雞震顫、喘氣、抽搐;

17、磷缺乏:骨的構成異常;發育遲緩;死亡高峰在14-16天;

18、銅缺乏:血液及循環系統缺陷;發育遲緩;死亡高峰在3天以內;

19、碘缺乏:影響甲狀腺活性;缺乏或過剩均可延長孵化期;降低生長率;增加死亡率;甲狀腺可能腫大;

20、硒缺乏:缺硒將增加VE的消耗;過高水平的硒是有毒的;缺硒可導致頭和頸部水腫;腿彎曲;腦和脊髓壞死;上喙短小;眼睛缺失或眼球突出;胎位不正的比例增加;

21、鉬的毒性:蛋中鉬的含量超過17 ppm,雞胚在12天100%死亡;

22、鋰的毒性:過量的鋰導致高死亡率;眼睛缺陷;大動脈擴張;神經管異常;

23、硼的毒性:蛋中過量的硼(44ppm),導致胚胎在發育早期和13天死亡;畸形的症狀與核黃素缺乏相似;顏面部、喙、骨骼及附屬器官畸形;

24、蛋白質、氨基酸:缺乏、過剩或不平衡可導致胚胎畸形或死亡;這些畸形包括:上喙和/或下喙短小或異常;腦外突或畸形;內臟外露;翅短小、扭曲;脊柱扭曲;身體短小;眼睛異常;

25、脂肪、脂肪酸:亞油酸缺乏:發育遲緩;75%的胚胎胎位不正-頭部在右翅上方;死亡高峰在1-4天、8-14天和21天以後;年輕母雞產的頭幾枚蛋在胚胎髮育過程中脂質 從卵黃向胚胎轉運減少,這似乎增加了死胚率;

26、其它物質:

四環素:抑制骨骼礦化;侵蝕長骨的軟骨部分;骨骼畸形;

磺胺:生長緩慢;長骨變短;;鸚鵡喙;;

青黴素:腿、翅和頭水腫、出血;

黃麴黴毒素B1 :發育遲緩(從第12天開始);肝臟小;死亡率高;

氨水(孵化器內):神經管閉合不全;死亡率高。

27、微生物:

傳支:胚體矮小;心臟狹小;肺發育遲緩;脾臟擴張;蛋殼薄而粗糙,孵化中失水過多導致雛雞過小;

新城疫:生長減慢;羊膜囊狹小;胚胎髮育的早期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畸形;

肉毒梭菌中毒:肌肉萎縮;脂肪堆積;關節異常;上喙短小;

葡萄球菌:廣泛的組織出血和壞死;

鏈球菌:損壞關節滑膜;

大腸桿菌:腐敗;

麴黴菌:黑色或暗綠色腐敗蛋;胚胎紅色或發暗,矮小;

雞白痢沙門氏菌、傷寒沙門氏菌、副傷寒沙門氏菌:經種蛋垂直傳播;胚胎敗血症;死胚率高;雛雞死亡率也高。

六、打蛋監測

1、為了評估種雞群受精率、孵化率的進展情況,必須打蛋進行監測。這也是確定孵化問題產生原因的權威性診斷工具。有三種打蛋監測方法可以對孵化問題進行評估和分析,它 們是:

(1) 未孵化的新鮮種蛋剖檢;

(2) 孵化5-12天后照蛋檢出的白蛋和死胚蛋剖檢,注意小頭向上孵化的種蛋要記錄清楚;

(3) 不能出殼的毛蛋剖檢。

2、解剖新鮮種蛋通常用來為種雞群的受精率提供直接的評估數據,並且以此對毛蛋、白蛋和死胚蛋剖檢獲得的受精率數據進行確認。照蛋檢出的蛋中包括未受精的白蛋、早期死胚蛋及破蛋;毛蛋中包含了所有不能出殼的部分。毛蛋、白蛋和死胚蛋的剖檢應該每星期或至少三星期進行一次。經常的、定期的對這些打蛋監測數據進行分析,並以此作為種雞群記錄的一部分,這些記錄常常可以用來對孵化的難題進行診斷、把損失降到最低、並可用於不同的品系、雞群、雞場、孵化場及其他變動因素進行比較。

3、為了叢打蛋監測中找到正確的原因,樣本的選擇和樣本容量的確定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樣本中應該包括:每個雞群在每次採樣時都應從孵化器和出雛器中選擇有代表性的位置採集種蛋。推薦的最小樣本容量按下述比例確定:

每5個出雛盤取10枚毛蛋(或白蛋和死胚蛋);

每臺孵化器或出雛器選取4個孵化盤或出雛盤,選中所有的毛蛋(或白蛋和死胚蛋);

1000枚入孵蛋中的所有毛蛋(或白蛋和死胚蛋);或與此相當的數量。

4、記錄應包括,但不限於下列的項目:雞群、品系、雞場、入孵日期、使用的孵化器、種蛋在孵化器中的位置、入孵蛋的數量、受精蛋的數量、早期死亡的數量(1-7天)、中期死亡的數量(8-14天)、後期死亡的數量(15天以後死亡)、每枚蛋的胚齡、胎位不正的情況(19天以後死亡的)、啄殼的數量、畸形胚的數量、汙染(腐敗)蛋的數量、破損蛋的數量(轉運中或其它原因破損)、特殊蛋的數量(大小、形狀、蛋殼質量、清潔狀況特殊)、死雛的數量、存活雛的數量。為獲得有用的打蛋分析數據,清楚、精確的記錄是基本的要求。

5、將採集的樣品蛋從孵化盤或出雛盤中取出,放在蛋託上,按雞群、在孵化器中的位置等標記清楚。首先從外觀上檢查雞蛋的特點,是否啄殼、氣室的位置等。從蛋的大頭、氣室上方打開蛋殼,掀去殼膜後觀察雞蛋內部的情況。如果種蛋看起來沒有受精,或者胚胎死亡很早,就必須把胚盤定位以最後確定是否受精。如果胚胎相當小,可以把蛋打在碟子中做進一步檢查。那些後期胚蛋會看到雛雞啄殼並進入氣室,我們可以用鑷子或剪刀把雞蛋整個打開,注意不要改變胚胎的位置。

雞蛋孵化過程中常見問題分析

鑫協孵化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