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麵筋是怎麼來的?

彭時堅


這個問題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怎麼做麵筋,另外一種是麵筋的歷史。前一種的話大家都有十分詳細的回答,那麼我就來說一說麵筋發展的歷史吧。

我國的麵筋歷史很悠久,而有關麵筋的傳說,其中一種說法是元朝末年的時候,張士誠船上的軍糧被水浸泡,麵粉因此而變成了漿餅,一位廚師將浮漿去掉,然後放在開水中一煮,又在油鍋中炸了之後,味道十分可口,便將其稱之為麵筋。

麵筋是由麵粉製作而來的,而早在北魏時期,麵筋就已經有發展的雛形了。根據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所記載的餺飥,其製作方法和工藝已經具備了現在的面積的雛形。而從餺飥發展成為麵筋,在我國的唐朝就定形了。在唐代的《膳夫經手錄》中曾記載道:“餺飥…有切面筋…其名甚多,皆餺飥之流。”後來到了宋代,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則有了關於麵筋的製作方法。在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周密的《武林舊事》等,都有著關於麵筋的相關記載。在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關於麵筋的美食記載有:“鼎煮羊麩、乳水龍麩、糟醬燒麩。”這裡的麩即是麵筋。由此可見,宋代的時候麵筋已成為一種十分常見的飲食了。

元代之後,麵筋的烹飪方法種類繁多,煎炒燒蒸,樣樣皆可。在清代的乾隆年間,無錫油麵筋成為了一種十分美味的可口小食。

現在,麵筋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食,深受人們的喜愛。

(GS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