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是重慶最早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也是中國西部地區設立最早的國家級經開區。

重慶最美的山水新城,擁有15公里長江岸線、萬畝南山森林、38公里蜿蜒河道構成60平方公里的江山畫面。這裡是重慶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是移動通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3G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國家物聯網產業化示範基地。這裡是重慶重點規劃的國家級物流中心“三基地四港區”之一,使擁有百萬標箱級的西部重要內河港口。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

OFweek工業園

經過17年的快速發展,順利完成了近90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任務,培育形成了汽車摩托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綠色食品、服裝等六大產業,匯聚了和記黃埔、嘉陵—本田、力帆集團、長安鈴木、長安福特、愛立信、可口可樂、頂新國際集團等40餘家世界500強和國際知名企業,香港嘉單集團、融僑實業、融科國際、民生實業、偉聯股份等近年來相繼入駐。2010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40億元,增長20%;工業總產值960億元,增長23%;進出口總額20億美元,增長31%。

地理優勢

區位優勢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佔據重慶主城東南門戶,水路通道可輻射整個長江流域,陸路交通可輻射西南、西北、華中區域,有利於發展外向型經濟。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先天的江岸資源得天獨厚,有利於發展臨港經濟和總部經濟。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兩江新區和保稅港隔江相望,有利於在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上形成互補和配套拓展格局。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然環境優美宜人,東靠明月山,西接銅鑼山,南臨樵坪山,北依長江廣陽島國際生態居住和休閒度假區,自然環境優美宜人,有利於發展高端居住和休閒度假區。

交通情況

經真武山隧道、大佛寺大橋至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重慶火車北站僅需20分鐘;經內環快速幹道、長江大橋或菜園壩大橋至解放碑、朝天門、重慶火車站僅需10分鐘;經慈母山隧道、朝天門大橋至江北嘴僅需10分鐘;南山隧道建成後,通往渝中區、江北區將更加快捷;東港碼頭濱臨長江黃金水道,可直接實現海上航運;繞城高速公路、內環快速幹道、江南大通道、東城大道,以及輕軌6號線、輕軌8號線、鐵路東南環線,形成便捷的陸路網絡。

招商產業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新一輪發展堅持質量與速度並重的原則,以高技術、高產出、高效益產業為重點,提出“3+x”的產業規劃,即:以高端裝備製造業、現代信息通訊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重點發展特種船舶、數控機床、環保裝備設備、手機、物聯網、總部經濟、倉儲物流等產業。2015年,新區總產值將達1000億元。

圍繞“3+x“的產業定位,經開區規劃出五個功能區和一個產業帶:核心功能區、茶園功能區、東港功能區、迎龍功能區和總部經濟產業帶。

1)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東港港區是重慶重點發展的“三基地四港區”之一,依託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建設東港集裝箱碼頭、船舶修造基地,重點發展船舶行業。作為重慶主要的機電裝備製造基地之一,以重慶機電控股集團旗下的機床集團、通用工業集團、美的通用製冷設備公司、博森電器公司整體遷入為契機,重點發展數控機床、通用機械、製冷設備、電力設備行業。

2)現代信息技術產業

擁有中國西部地區唯一的移動終端及物聯網設備檢測認證機構——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以及國家級移動通信終端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物聯網)示範基地、3G技術產業化基地。入駐了國虹科技、凌進電子、英業達、萬利達、鼎暄科技、大唐新數碼、索倫科技、組源通信等電子企業。今後將重點發展微型電腦、上網本、手機、電子芯片、物聯網、三網融合、雲計算、信息服務外包行業。

3)現代服務業

發展倉儲物流,建設東港倉儲物流基地、綜合物流市場、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將設立農產品交易所。發展總部經濟,將設立進出口離岸結算中心、電子商務結算中心。發展商務樓宇,建設商貿購物中心、高端住宅區、休閒度假區。

周邊配套

總述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已命名區級文物保護點1個,網吧2家,音像製品出租點7家,電子遊戲廳2家,出版印刷企業一家,社區腰鼓隊3支,秧歌隊1支,綵船隊1支,2支籃

球隊,川劇座唱隊1支。群眾文化活動開展較豐富,黨工委、管委會每年適時舉辦一些大型活動,如體育運動會,迎春音樂會等。同時,鴛鴦街道、禮嘉鎮和轄區企業每年在元旦、春節、國慶節、兒童節、婦女節等節假日,開展了一系列群眾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文藝表演活動。兩鎮腰鼓隊、秧歌隊還積極參與經開區的一些大型的慶典活動。目前,開發區有線電視安裝由重慶廣播電視網絡傳輸北部新城分公司管理,網絡已鋪設至轄區鎮街、各生活小區和企業單位。其中,已開通閉路電視2698戶,數字電視1209戶(其中藍湖郡小區已開通269戶,奧林匹克花園待開通940戶)。2005年6月,巨龍印刷包裝有限公司成立,已對外開展印刷包裝業務。北部新區經開園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區內文物古蹟較為豐富,有著名的宋代抗元遺址多功城、清代節孝牌坊、雄奇壯觀的白雲古寨和柏溪國民黨中央大學遺址。

多功城

多功城,為宋代抗元遺址,位於北部新區經開園鴛鴦街道花朝村翠雲山上,北眺華鎣,南睹紫金,東視鐵山,西制嘉陵。是宋代重慶主城四周分佈的衛星城之一,作為戰略要地,是重慶的第二道防線。

多功城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宋抗元名城,宋淳祐年間(1241—1252)初築,鹹淳年間(1265——1274)培修並重修西門。明清時期均有過修補。城築于山頂,因巖而建,用條石錯縫平砌建築牆體,卷拱成門,現存西門及東門均有題記。多功城是南宋末年重慶軍民堅持抗元鬥爭的有利屏障,既是為數不多的宋城之一,也是研究宋末抗元鬥爭的極好材料。城內翠雲寺始建於明代,為渝北名寺,是多功城重要的附屬物之一,寺內古樹參天,風景優美。

白雲古寨

白雲古寨形為一個圓形的古堡,雄踞於嘉陵江畔白雲山之顛,一面緩坡三面陡崖,佔地面積3689平方米,始建於民崇貞七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古寨內建有一座古廟,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分為正殿、中殿、後殿,殿內有大小菩薩上百尊。正殿中間

供奉玉皇大帝佛像,並有一塊空心的長3米、寬約2米的跪拜石;中殿供奉雷神菩薩和送子觀音,其後壁雕有多種壁畫,其中一幅為一個人拿著靈芝草喂神牛;後殿正中為黃金樓(一樓一底木樓),為整個古廟的至高點。據傳,在晴好的天氣,登上樓頂可望見兩江匯合處朝天門,後殿兩側為廟內主持住房。這裡主要作為當地群眾祭祠拜佛之用,在其鼎盛時期,方圓幾百裡的善男信女都來此朝拜,香火甚旺。同時由於當時該地土匪猖獗,其又作為群眾避難之所。

白雲古寨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傳當地一個人去世後,埋在現白雲古寨山下,人們都說這人埋在了獅子嘴裡,民間稱為“草寇墳”,其後代要造反,要當草莽皇帝,於是當時的官府奏報皇帝,皇帝請高僧看後,決定在此修建寺廟壓邪,不讓其後代造反(據說現在古寨下還有一個洞子,裡面當時吊懸棺的鐵鉤都還在);也有人說,這是當地群眾集資修建的。

1944年至1947年期間,重慶作為國民黨的陪都,成為國民黨駐紮重地。一個地下黨的小分隊將一群孤兒轉移到白雲古寨內寄養,這兒又成為了孤兒院。1949年,一位來自重慶的叫李居士的尼姑承頭,將白雲廟進行了整修和翻新,又煥發了往日的光彩,舉辦了雷祖會,附近的群眾都來祭拜雷神菩薩,場面蔚為壯觀。

節孝牌坊

鴛鴦節牌坊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是王姓節孝牌坊,是為了當時的老子、節女,標榜功得,頌揚節烈,表彰忠勇,褒獎孝義品德的紀念性建築,以教育世人,尊老愛幼,崇尚品德,該牌坊內涵深厚,建築宏偉,被人崇敬。

柏溪中央大學

柏溪中央大學成立於1928年前後,由1902年的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發展起來的,在抗日戰爭時期內遷重慶。

柏溪中央大學分校遺址,自然環境優美,溪水潺潺,山野之氣盎然。它佔地120畝左右,東至於(學中)家院石門的附屬小學;西至碼頭的木橋、南至茅洞垮溝田邊,北至山王廟巖口,另有農場一個,與校園一溪相隔,佔地20畝。

柏溪中央大學1946年復員後,校園交給了軍政部,辦起了青年中學(赤徵軍),後來,該處與徐家壩江北簡易師範對換,這裡就是簡師的校地,直至解放,50年,組建了四川省江北師範學校。

柏溪中央大學文化底蘊深厚,其早期文化集宗教、儒家、佛道。柏溪中央大學這幅熱土,是學子之鄉,近100年來,培育了兩千多名流學子,他們遍及海內外的各行業,在80年代,曾有在此求學或工作的知名人士回校探訪。本文來自於:OFweek工業園招商https://park.ofweek.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