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情感|寒門,再難出貴子?

一篇《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文章,在朋友圈裡很火,並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文章大意是這樣的:一家銀行招聘員工,通過各項考試的應試者有三個,但最終只有一個能夠留下。

這三人均出自名校,個人的綜合實力相當,應聘考試的成績相當。但三人的家庭背景不同,分別出自:官員,商人與農民。

考試結束與名額確定的這段時間裡,三個家庭開始默默努力。

官員動用資源,疏通了銀行的關係,銀行不久便內定其子為錄用人選。

商人另闢蹊徑,帶領其子,與銀行建立了商務合作關係,為其子從商鋪平了道路。

農民沒有任何資源可以利用,但也想“意思意思”,便給了其子一些當地土特產,讓其子送到了人事部負責人家中。結果他剛走,特產就被負責人的太太扔了出來。

通過這一個案解析,作者認定:寒門再難出貴子,因為出身就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文章所說的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是否存在?

當然存在!

但是不是因為有這種現象存在,就悲觀地認為寒門再難出貴子?

顯然不能!

2

相信大家對景海鵬這個名字不陌生吧?2017年10月18日,景海鵬作為第一批亮相的黨代表之一,率先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情感|寒門,再難出貴子?

(景海鵬就是寒門貴子的典範)

他自豪地說:“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景海鵬。目前,我和我的戰友們正在備戰空間站任務。”

今年51歲的景海鵬出生于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楊家卓村,其父母是農民,靠幾畝薄田生活。

而景海鵬卻依靠自己的努力,一天天成長為一名航天員,他不正是寒門出貴子的典範嗎?

如果景海鵬的例子太高大上,那麼,我再舉兩個有煙火氣息的案例。

3

第一個案例,女主人公名叫張捷,老家在山西省陽泉市。

19年前,狠心的父親拋下了病重的母親和年幼的張捷不告而別。

情感|寒門,再難出貴子?

(張捷用輪椅推著媽媽,從山西到上海念大學)

這個小小的女孩,用簡易木板車拉著無法行走的母親,在山西陽泉飛揚的煤灰裡,從晨曦走到日暮,在城市的夾縫中乞討流浪,頑強生存了下來。

情感|寒門,再難出貴子?

(貧寒與困苦,並未斬斷張捷向上的雙翼)

在別人眼裡,她青春的韶華時光最深刻的銘記,是她瘦弱的肩上那根拖著母親“行走”的麻繩。

生活的貧瘠沒能斬斷張捷堅忍向上的心靈之翼。2005年,她以超出重點線17分的成績考上了上海電力學院。

情感|寒門,再難出貴子?

(在苦水裡泡大的張捷,一直很樂觀、積極)

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張捷鄭重地握住媽媽的手,堅定地說:“媽媽,女兒就是您的雙腳,即使走到天涯海角,我也不會丟下您,您和我一起去上海吧!”

縱然母親為了女兒有千般不願,女兒還是鐵定了心。於是,女兒用好心人捐的輪椅推著母親,越過巍巍太行山脈,千里跋涉,來到黃浦江畔,踏進了大學校門。

更多的人感動於張捷的故事,她因此被評為“感動陽泉十大人物”、“可愛的上海電力學院人”。

2007年8月,我在上海朋友朱良勝的帶領下,在上海市南匯郊區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農家出租屋內,見到了張捷和她的母親。

那10餘平方米的出租屋就是母女倆賴以棲身的地方,家徒四壁。

但母女倆並未放棄自己,在如此促狹、逼仄的環境裡,依然保持著樂觀與向上的態度。

於是,由朱良勝採寫、我編輯、郝培文老師潤色提升的《揹負媽媽風雨前行,那深深淺淺的少女足跡》,在2007年10月下半月的《知音》雜誌上發表了。

稿件引起的反響非常強烈。一個襄陽讀者,更是針對此文,寫了長達一萬餘字的讀後感!

此後數年,我一直關注著這個女孩的動向。

5年後,從朱老師那裡,我獲悉喜訊:張捷和一名上海本地男孩結婚了。

原來,畢業後的張捷,響應共青團上海市委“西部計劃”的號召,前去重慶市長壽區支援西部建設。

在前往重慶的火車上,張捷與上海男孩範軼欽相遇。

情感|寒門,再難出貴子?

(張捷和範軟欽)

巧的是,範軼欽看過登有張捷故事的那期《知音》,所以一眼便認出了她。

更巧的是,他也是支援西部建設的大學生志願者。

這對年輕人,在此後的工作中,一點點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2010年底,張捷和範軼欽完成西部志願服務工作後回到上海。張捷被安排在上菠永昌公路養護公司工作,而範軼欽則在兩港市政公司就職。

2011年底,張捷與範軼欽在上海市破洞新區民政局登記結婚。

情感|寒門,再難出貴子?

(張捷和範軟欽)

張捷苦盡甘來,不僅擁有了穩定的工作,也擁有了甜蜜的愛情與美滿的婚姻。

2012年10月20日,一場以“感恩·愛情”名義為主題的婚禮,在上海外灘“海上阿叔”酒店隆重舉行。張捷的領導——上菠永昌公路養護工程公司總經理李女士在婚禮上感慨地說:張捷長大了,昔日的勵志青年,知音女孩,今天當上了幸福的上海新娘。讓我們衷心地祝願他們的愛情之樹常青……

4

第二個案例,男主人公名叫程枝文,老家在江西省上饒市。

1989年,程枝文的父親在一次礦難中身亡,丟下了母親和年僅3歲的他。

不久,無法承受壓力的母親帶著不滿週歲的妹妹改嫁。

程枝文就此成了孤兒。

悽風苦雨16年,程枝文懷揣著對母親的仇怨,走過童年,走過少年,咬牙挺直年少的脊樑,終於走進了南昌大學的校門。大二這年,一個消息傳來,母親帶著妹妹,回到了一別多年的家中……

此時,母親成了一個精神病患者;而妹妹,就要輟學……

如何面對?並無責任去擔當妹妹的未來,更有太多的理由拒絕叫這聲“娘” ——16年的孤獨、痛苦及磨難猶歷歷在目。2007年1月,一個抉擇就這樣擺到了程枝文的面前。

兩年之後,人們讀到答案:因為哥哥,妹妹上了大學;因為兒子,母親的精神病基本康復;而程枝文,也成為了廈門大學2009級的一名研究生。

我是2009年夏天認識程枝文的。

情感|寒門,再難出貴子?

(雖然起點低微,但程枝文一直微笑面對)

當時,我在江西省上饒市組稿。從當時的一份廣播電視報上,看到作者署名為“蔣金俊”的一篇文章。

文章講的正是程枝文的故事。但當時只有故事梗概,內容並不豐滿。

但題材已經足夠令我動容。通過廣播電視報的編輯,我聯繫上了程枝文。

情感|寒門,再難出貴子?

碩士畢業後,程枝文成為福建日報的一名記者,還被多家文化機構聘用,身兼數職。

這個瘦弱且陽光的男孩,帶著我到了他的“家”。

那是一間和張捷求學期間的“家”面積差不多的出租屋,不同的是,程枝文的“家”隔成了兩部分。

他指著裡面一個笑臉盈盈的女孩對我說:“這是我妹妹,她住裡間,我住外間。”

我環視四周,“家”裡連張床都沒有!只有兩張竹蓆。

夏天暖和,但到了秋冬,他們兄妹怎麼辦?

程枝文似乎沒有體察到我的疑惑與擔心。他按我的要求補充著他的故事。

末了,我問他:“你能帶我見見作者蔣金俊嗎?”

他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我就是蔣金俊,這是我的筆名。”

原來此稿系自傳。

不久,這篇由程枝文以筆名撰寫的《16年風雨年少的脊樑,瘋娘回來天亮了》,發表在2009年11月下半月《知音》雜誌上。

正如關心張捷一樣,我同樣關心程枝文的未來。

這些年來,我和他保持著不算頻繁卻從未中斷過的聯繫。

情感|寒門,再難出貴子?

(寒門之子程枝文如今已經是青年才俊,經常給人講課)

2012年,碩士畢業的程枝文,被福建省委機關報——福建日報社錄用,成為該報要聞部的記者。

我到福州出差時,見到了程枝文。他熱情地將我帶到他的單位,在他們單位的食堂吃飯,在他的宿舍裡參觀。

看著他工作穩定、順利,我心裡踏實。

他後來還給我寫過一篇稿件,標題為《悲愴的生命晚風:貧寒夫妻拾得300萬》,發表在了2013年3月末的《知音》雜誌上。

再後來,聽說程枝文和當地姑娘結婚了。

如今,他已經當上了爸爸。

情感|寒門,再難出貴子?

(程枝文當上了爸爸)

偶爾在朋友圈裡刷他的信息,見他經常用手中的筆以及黨媒給他的平臺,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還時不時幫讀者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我內心更是欣慰。

5

其實,只要用心,我們不難發現,自己的身邊,也許就有張捷、程枝文這樣的寒門貴子。

他們並未因先天條件的貧瘠或者殘缺而放棄努力,更沒有讓自己沉湎於抱怨的泥淖中。

相反,他們樂觀,他們陽光,他們善良。

即便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裡,沒有雨傘的他們,也沒有絕望,而是繼續邁著腳步,奮力向前奔跑著。

“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這是他們普遍秉持的理念,這是他們的堅定信仰。

其實,只要用心,我們還不難發現,寒門之子向上的通道一直敞開著。

雖然,這條通道不太平坦。但是,它終歸開放著。只要你願意去走,去拼,總會有希望。

而且,我始終堅信:這條通道會越來越寬,路會越來越平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