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重慶力至優腳輪:傳統工業腳輪製造業如何轉型?

在博覽會首日,一位從江蘇無錫趕來參展的俞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是做批發市場的,今年帶了15個旗下的商戶來博覽會了解市場,雖然這兩年受經濟下行的影響,市場不如前幾年紅火,但工業腳輪行業上游對接的是很多原材料、機器加工企業,這塊的市場需求仍然巨大。俞先生說,他們一個批發市場一年的銷售額有十幾億元。永康在工業腳輪這一塊有整個產業帶的優勢,故而組隊過來考察市場。

據瞭解,浙江永康現有工業腳輪生產企業上萬家,產業人數超過30萬人,產品達1萬多種,工業腳輪企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90%,為目前中國工業腳輪產業的聚集地,因而其市場情況亦反映出當前整個工業腳輪行業以及所代表的傳統制造業的現狀。

行業處於迭代過渡期

此前,中國工業腳輪交電化工商業協會秘書長朱仁和曾表示:“近年來,我國工業腳輪行業以每年20%的增長速度發展,年總產值達4000億元。目前,國內有5萬多家生產企業,大多是民營企業,還有20多萬家貿易商。工業腳輪市場主要分佈在浙江、江蘇、上海、廣東和山東等地方,其中浙江和廣東較為突出。”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生產工藝水準參差不齊,國外的很多工業腳輪大廠商把中國作為他們的產品加工基地。目前正是中國工業腳輪產品的更新換代階段,從中低端向一線產品的過渡時期。

對此,浙江湃動工業腳輪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朝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外工業腳輪行業能產生一些大型的企業、超市,而國內工業腳輪機電行業基本以夫妻店為主,沒有一個規模很大的品牌產生。“因為工業腳輪行業品類多,代理商之間沒有形成很強勢的品牌,國外一些品牌能達到幾百個億的銷售額,但是國內的品牌卻非常分散,難以集中”。

在2015年,據北京工業腳輪商會統計,受金融危機影響,四季度的增速相比前三季度已開始放緩,眾多小企業由於不敵成本等壓力,不得不停產轉產。我國工業腳輪行業5萬多家生產企業中,目前,約2萬多家企業(多數為小企業)生存非常艱難,其中有些已歇業或倒閉。只有25%~30%的工業腳輪企業還能保持良好的經營狀況。

不難看出,工業腳輪行業也充分體現了國內製造業所面臨的“微笑曲線”的挑戰,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端附加值較低。為了提高製造類企業的附加值,提高企業收益,9月26日,浙江省永康市市委書記徐華水在本屆工業腳輪博覽會開幕式上提出了“把發展質量和智能融於工業腳輪產品一身,不斷夯實實體經濟基礎,推動永康製造向永康智造、永康創造、永康質造轉型”。

重慶力至優腳輪:傳統工業腳輪製造業如何轉型?

細分市場面臨挑戰

杯壺行業是工業腳輪製造業的一個細分領域,其產業規模在浙江永康的工業腳輪行業中佔據一席之地。其中,哈爾斯為當地龍頭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10年前,哈爾斯集團是典型的中國製造企業,為國外的一些知名品牌做代工。不過,10年後,哈爾斯不僅成功在國內上市,還收購了當年為之代工的德國知名品牌SIGG。據瞭解,SIGG是一款以高質量聞名的水壺,定位偏向一線品牌市場。某種程度上,哈爾斯和SIGG的案例,就是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投射在企業上的具體縮影。

德國管理學思想家Hermann Simon教授曾表示,德國企業若僅僅定位高 端需求將會面臨兩大風險,一個是由於價格過高而喪失一大塊市場;另一個是靠低價起家的競爭對手正在慢慢改進質量,之後鹹魚翻身。

如今哈爾斯集團打算通過收購的SIGG來繼續服務國內外市場,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國內市場就能夠高枕無憂。

哈爾斯總裁助理李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杯壺行業市場空間非常大,但是它的商業模式相對比較落後。這幾年中國杯壺市場的高 端層面被很多日本品牌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但這塊市場仍有巨大的挖掘空間。”

作為重慶力至優腳輪的小編認為,不可否認的是,在整個消費升級的大浪潮下,消費者對於產品的需求有了更多元的選擇,如何快速挖掘消費者的市場需求是哈爾斯面臨的一個挑戰。李放透露,為了捕捉市場的需求,哈爾斯開始通過多品牌的運營來滿足不同細分市場的需求,除了收購SIGG之外,他們還針對年輕人的消費偏好創立了一個潮牌的杯壺品牌,和迪士尼達成了合作,推出其新的產品系列,挖掘迪士尼的IP價值。此外,在智能杯壺領域也加大了研發力度,“個性化、智能化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