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四十年風雨相伴,鐵路攜手海峽西岸共同發展

四十年風雨相伴,鐵路攜手海峽西岸共同發展

初夏時節的廈門海岸碧波銀灘,海風陣陣。一排排浪濤如千軍萬馬拍擊著礁石,濺起美麗的浪花。

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破浪出港。作為最早設立的4個經濟特區之一的廈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40年波瀾壯闊,40年滄海桑田。就在一年前,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時,習近平總書記充滿感情地盛讚廈門這座城市的“高素質、高顏值”,“乘著改革開放的浪潮,用自己的雙手把廈門變成了一座經濟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對外交流密切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走過40年曆程的廈門,GDP總量從當年的7.41億元發展到2017年突破4000億,位居福建省各地市前列。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的鐵路,與鷺島廈門走過了風雨相伴、共同成長的40年,廈門鐵路從當年的“盲腸尾”鐵路網末梢,發展成如今的現代化高鐵網絡。

四十年風雨相伴,鐵路攜手海峽西岸共同發展

透過廈門與鐵路風雨同舟的40年發展變化,我們看到了鐵路攜手海峽西岸共同發展的非凡歷程——

好風憑藉力

海西經濟建設呼喚鐵路

鐵路,曾是福建人的痛。

福建省位於臺灣海峽西岸,與臺灣省隔海相望,是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福建省擁有大陸海岸線3000多公里、20多個優良港口和沿海產業群,全省GDP總值七成以上是依靠閩東南沿海黃金通道實現的。同時,福建位於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結合地帶,連接我國兩個經濟最發達的三角洲,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然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因為高聳的武夷山脈和戴雲山脈擋住了它與內地的聯繫,被認為“閩道更比蜀道難”。福建省在描繪美好藍圖的同時,卻為交通不完善所困,為嚴重製約經濟發展的鐵路滯後所困。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鷹廈鐵路成為福建數十年來通往內陸地區的唯一鐵路主動脈。改革開放初期,福建省鐵路營業里程僅為1630公里,不到全國鐵路網總規模的2%,而全省的GDP和人口分別佔全國的4.5%和2.7%,擁有鐵路的比重與其經濟地位很不相稱。

四十年風雨相伴,鐵路攜手海峽西岸共同發展

從國家“九五”計劃開始,福建鐵路建設開始加速,建設了橫南鐵路、梅坎鐵路、漳泉肖鐵路、贛龍鐵路,出省通道由原來的1個增加到4個。儘管如此,福建鐵路落後的狀況還是改變不了,其表現在:

路網規模小,密度低,佈局不盡合理。對外通道偏少,出入省運輸不暢,能力趨於飽和。目前,福建省鐵路僅有4條對外通道,其中鷹廈、橫南兩個對外通道方向是一致的,都與浙贛線銜接,漳龍線和贛龍線均與京九線銜接,沒有形成貫通沿海和通往中西部的通道,缺少複線大能力主通道,對外聯繫通道偏少。鷹廈線區段通過能力已超負荷,橫南線通過能力已飽和,贛龍線雖建成分流,但受漳龍線、鷹廈線南段和漳平站能力限制,發揮通道作用能力有限。

福建鐵路技術標準低,行車速度慢,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鐵路快速運輸的需要。當一些主要客運通道旅客列車的最高運行時速已達160公里、部分區段即將達到200公里時,福建省既有鐵路的客車平均時速卻不到50公里、貨車平均時速不到40公里,進出省旅客列車運行時間長,貨物運輸時間長,貨源流失嚴重。有數據顯示,鐵路在福建運輸份額中所佔的比重只有30%左右,以至於鐵路沿線的許多企業不得不實施“以運(運輸能力)定產(企業產量)”的政策。

鐵路的“短腿”遠遠不適應福建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鐵路嚴重阻擋了福建邁向經濟巨人的步伐,成為制約福建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

四十年風雨相伴,鐵路攜手海峽西岸共同發展

好雨知時節

鐵路大力度支持海西戰略

忽如一夜春風來。

福建的鐵路發展傾注了習近平同志的心血。“要想富,先修路。”早在福建任職期間,習近平同志就積極推動福建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為福建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2年1月23日,溫福鐵路列入國家“十五”計劃。

2004年,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准,一大批鐵路建設項目的立項和可行性研究相繼獲得國務院批准。幾乎同時,福建省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構想,其中就包括建設大運力快捷鐵路運輸通道。

福建省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後,原鐵道部率先支持海西發展。2004年12月,鐵道部與福建省政府簽署了《關於加快福建鐵路建設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福建成為較早簽署省部合作協議的省份之一。

四十年風雨相伴,鐵路攜手海峽西岸共同發展

大風起兮雲飛揚。伴隨著宏偉規劃,一條條新建鐵路即將出現在福建省各個地區:

建設沿海南北鐵路通道。該通道在福建省境內全長658公里,將福建東南沿海地區與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連接起來,對縮短浙江、福建、廣東之間的鐵路運輸距離,充分發揮東南沿海經濟帶區位、港口和資源優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修建海峽西岸通往內地快速通道向莆鐵路。該線建成後,將成為福建省沿海地區通往華中、華北地區的主通道,對於拓展福建省沿海港口的腹地、促進福建經濟向縱深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戰鼓催徵,碩果累累。近年來,一條條高速鐵路如雨後春筍,在海峽西岸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2009年6月30日,溫福鐵路開通運營。

2010年4月26日,福廈鐵路正式通車運營。

2012年11月29日,向莆鐵路全線完成鋪軌貫通。

2013年12月28日,廈深鐵路開通運營。

2015年6月28日,連接京、閩、臺的合福高速鐵路開通運營。這條鐵路因為串起沿線武夷山、三清山、婺源、黃山等眾多著名風景區,被譽為“中國最美高鐵”。

2017年1月15日,新建福州至廈門客運專線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今年底,福建省境內的南(平)三(明)龍(巖)鐵路也將竣工通車。屆時,福建省的快速鐵路環線將正式成形。

截至目前,福建省建成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已達1700公里,佔全國高速鐵路總量的6.8%。到2020年,福建省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將達3000公里。

四十年風雨相伴,鐵路攜手海峽西岸共同發展

好景春常在

路地共同見證光榮與夢想

紅雨翻浪,青山為橋。共同經歷的40年風雨歷程,海峽西岸人民見證了鐵路的鉅變,鐵路兒女也見證了海峽西岸經濟社會的天翻地覆。

高速鐵路的快速擴張,立竿見影地刷新了海峽西岸空間概念的同城“朋友圈”。如今,從福州出發,到廈門只需1.5小時,到溫州只需2小時,到杭州只需4.5小時,到深圳只需5小時,到上海只需6個多小時。

與“快速”同時到來的還有老百姓不斷體驗到的服務品質。12306網站、手機客戶端、自動售票機、支付寶、微信掃碼支付功能、自動“刷臉”設備……這些層出不窮、花樣不斷翻新的高品質服務背後,是老百姓笑逐顏開的滿意旅途。

四十年風雨相伴,鐵路攜手海峽西岸共同發展

中國沿海高鐵大通道的拉通,把長三角、海西地區、珠三角三個中國核心經濟區域串聯成了一線,正在催生海峽西岸乃至中國沿海經濟新的發展格局。

高速鐵路給海峽西岸帶來的還有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沿海高鐵大通道拉通後,沿海地區旅遊業迎來歷史大發展機遇,尤其是福建境內,擁有“世界宜居城市”廈門以及與廈門緊鄰的金門,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湧入福建,帶動了當地旅遊產業的發展。

在高鐵效應推動下,福建漳州片仔癀集團、廈門路橋集團、廈門港務集團等積極投資沿海鐵路和站房建設,一大批碼頭、物流企業紛紛投資入股疏港鐵路。世界五百強企業和海內外知名企業在福建省沿海地區紛紛投資、設廠。福建經濟發展速度已連續5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福建港口在2017年底完成貨物吞吐量超過3億噸,是2000年的3倍多。

從1978年到2017年,福建、廣東和浙江三個東南沿海省份經濟增長超過了400倍,改革開放紅利在這些地方體現最多。這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東部沿海地區中山地最多、平原最少的省份福建。1978年以來,福建GDP增長了485.6倍,在全國的排名也從第23位上升至第10位。

鐵路與海峽西岸攜手並肩,留下了流光溢彩的記憶,也孕育著共經風雨、同鑄輝煌的明天!

四十年風雨相伴,鐵路攜手海峽西岸共同發展


文字:陳南輝

製圖:王小雪

攝影:史家明、姚雲龍、丁波、@潺潺沙溪、@-XUjiank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