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一跪之下兩重天(民間故事)

一、一飯之恩

宋寧宗嘉定年間。時值酷暑,天降暴雨,一輛華麗的馬車深陷紹興城西關外一個岔路口的泥潭中,進退兩難。

正當淋得落湯雞似的主僕二人無計可施之際,過來一個騎毛驢、披雨蓑的農家翁,這農家翁熱心相助,三人終於協力將馬車拉出了泥潭。見馬車的車軸已壞,農家翁又建議馬車主人去自己不遠處的家中避雨。

一行人來到農家翁家中,一番交談,互相道明身份。農家翁叫全平福,是當地幾個聯村的保長,馬車的主人則姓餘,自稱是來自京城臨安的販布商。這全家院落挺大,三進三出,門樓院牆都很高,可房屋破舊,門窗不全,屋中找不出幾件像樣的傢俱來,顯然是個破落的大戶。

但這全平福倒是熱心腸,見日近中午,雨猶未停,便命僕人準備酒菜,邀餘布商一行入座。酒過三巡,全平福又命家人過來與餘布商相見。其中有三個模樣樸實的農家少年很是討人喜歡,餘布商不由頻頻注目。全平福見狀,忙介紹說這三個少年是他的外孫,老大趙與莒,老二趙與芮,老三年紀尚幼,還沒有叫私塾先生正兒八經地起名字,只因長得有點呆頭呆腦的,乳名便叫做三傻兒。他們仨沒了父母,家境貧寒,無以為生,便投奔外公討口飯吃。三兄弟中,老大趙與莒格外懂事,雖在外公家住著卻從不白吃飯,割草放牛,插秧收麻,髒活重活搶著幹,尤為難得的是又極其好學,稍有空閒,便跑到村頭的私塾學堂裡偷聽先生講學,幾年下來,倒也能算是個讀書人了。

餘布商聽了,便將趙與莒叫到跟前,讓他蘸了酒水寫了幾個字,果真寫得有模有樣,隨又考問他幾篇四書五經中的文章,趙與莒也背了下來。

餘布商連連點頭道:“好個聰明有志氣的孩子!若是生長在富貴之家,必大有前途啊。”

這話觸起了全平福的心事,他酒杯一放道:“說來客官可能不信,我這三個外孫,真正是大宋皇族、龍子龍孫呢!”

餘布商一怔:“此話怎講?他們姓趙,莫非……”

全平福起身從內室拿來一卷發黃的家譜,對餘布商指指點點,爾後一聲長嘆:“看,這是他們趙家的家譜,清清楚楚記載著他們是本朝開國太祖的子孫,可惜只是燕王趙德昭這一支系的九世孫!”

此事說來話長,宋太祖趙匡胤開國後,遵照母親杜太后的意思,將帝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希望趙光義以後再傳位於趙匡胤的子孫,不料趙光義起了私心,將帝位傳給了自己後代,先後將趙匡胤的兩個兒子燕王趙德昭和秦王趙德芳逼死,並將二人的子孫貶往江南,遠離皇都,且代代削減爵位俸祿,幾代之後幾乎全成了平頭百姓。然而千算萬算不如老天一算,靖康年間,金國滅宋,宋徽宗宋欽宗父子皇帝被擄,皇子皇孫死的死,亡的亡。只有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南渡,定都臨安,建立南宋,也就是宋高宗。宋高宗年老無子,只得遍訪江南,最後找到了秦王趙德芳的一個後代,立為太子。太子繼位後就是宋孝宗,立命負責掌管皇家事務的宗正寺重建皇家族譜,秦王趙德芳這一支系的後人鯉魚躍龍門,全成了皇宗貴胄,安享榮華富貴,而作為皇室遠族燕王趙德昭支系的後人卻受到宗正寺官員們的百般刁難,能入皇譜的鳳毛麟角……

只說酒足飯飽,雨過天晴,車軸已修復完好,餘布商臨行前,對全平福拱拱手:“老天不負好心人。全老哥,我餘某必報答你的一飯之恩。別的不說,你的三個外孫入皇籍的事,包在我身上了!”

二、一跪之下

一個月後,餘布商沒有食言,真又來到了全家。

酒酣耳熱之際,餘布商道:“全老哥,我說過要報答你的一飯之恩的。這一個月,我可沒閒著,來回奔走宗正寺,好說歹說,總算有了門路。宗正寺負責看管皇家牒譜的劉推官答應從你三個外孫中選定一人,掛在皇家牒譜上——入皇籍便可以吃皇糧,長大後可依例出來做官呢!”

全平福大喜,餘布商又道:“劉推官讓我把你的三個外孫全帶到皇城,由他親自相一相,看他們三兄弟中誰更適合入皇籍。”

全平福眉開眼笑道:“這事兒還用說,定是莒兒。三兄弟中,數他最知書懂理,相貌又好!”餘布商卻只嘿嘿一笑,不置可否地道:“這要看他們兄弟仨各自的悟性和造化了。”

餘布商帶著趙家三兄弟去了臨安城後,全平福在家等啊盼的,半個月後,三兄弟終於被餘布商送了回來,還帶回一紙明黃色的皇籍憑證!不過,令全平福頗感意外的是,皇籍憑證上的名字並不是他看好的趙與莒,而是臨去皇城前才起了個大名的三傻兒趙與營!

望著全平福大惑不解的神態,餘布商眼瞟著趙與莒,拉長聲音道:“全老哥,這事兒要怪只怪你這個好外孫的膝蓋太硬!”

原來,趙家三兄弟在餘布商的引領下,來到宗正寺劉推官的公房裡,餘布商按全平福的意思一再向劉推官舉薦趙與莒。劉推官拿起筆正要在皇籍憑證上寫趙與莒的名字,這時一個差役推門進來,見三個農家娃直橛兒似的站在劉推官的案臺前,不由習慣性地一聲大喝:“大膽,何處來的三個野小子,見了官老爺敢不下跪?”三傻兒嚇得一個激靈,撲通跪了下去,老二趙與芮腿一軟也要跪,卻被趙與莒一把扯起。趙與莒對趙與芮悄聲道:“我們真正是皇家子孫,太祖有規,皇家子弟只可跪天跪地跪父母,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下跪!”

劉推官見狀,一聲冷笑,手腕一動,筆下的名字變成了趙與營……

不管怎麼說,是三傻兒這回鯉魚躍龍門。從此之後,官府每月送來官銀官糧,足夠全平福一家老小吃喝用度。每到四時換季,三傻兒還能得到幾套錦繡華衣,穿在身上別提多神氣了。紹興城不少大戶小戶也爭著拿女兒的年命帖子要和他定親!

過了大半年,餘布商又坐著馬車來到了全家。這回,他告訴全平福,當今皇帝的遠房堂兄普恩郡公死了,因為沒有後嗣,朝廷特命宗正寺新上任的頭兒何寺正從皇族中找一個少年子弟,立為普恩郡公之後,繼承其公爵之位。餘布商與何寺正向來有交情,趁機向何寺正推薦趙與莒、趙與芮兄弟倆,何寺正便命他將兄弟二人帶過去,選擇其中一人過繼給普恩郡公。

全平福喜出望外,忙命兄弟二人隨餘布商去皇城。他盤算著這回趙與莒必會被選上,因為做郡公的畢竟不同於普通皇家族人,不通文曉字怎麼行?然而他又猜錯了,半個月後留在皇城做郡公的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趙與芮!一問餘布商,餘布商拍拍膝蓋,嘿嘿一笑:“你這個好外孫的毛病還是出在這裡!不然,哪能輪到他二弟!”

原來,一見到何寺正,趙與芮便不管不顧地跪了下去,頭磕得咚咚響,而趙與莒一番猶豫,腿顫了幾顫,最終還是直直地站在了何寺正面前。何寺正當即對趙與莒揮揮手,將趙與芮留了下來……

就這樣,全平福成了普恩郡公的外公,皇家來人將全家大院翻蓋一新,亭臺軒榭、樓閣廳堂應有盡有,全家也變成了全府。

趙與莒心中窩了一口氣,發奮苦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沒日沒夜地念書寫文章。兩年之後,趙與莒參加了縣學的秀才大考,卻名落孫山!趙與莒心中隱隱後悔——當初兩次一念之差,使自己與富貴失之交臂,還是餘布商說得對,膝蓋不可太硬,一跪之下兩重天!這一年來,他深刻體驗到了世態炎涼、人間冷暖,如今連成了皇親的外公也不把他這個窮書生放在眼裡,偌大全府,他好像是個多餘人……

三、一國之君

又是一年過去,正當趙與莒對功名富貴幾乎絕望的當兒,餘布商又一次來到了全府。

餘布商此次又帶來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皇室子息艱難,當今皇上和御弟沂王均無後嗣,如今聖上手足情深,命丞相史彌遠和何寺正共同從皇族中尋找合適之人以繼承沂王之嗣,何寺正突然想起了趙與莒,便命餘布商將趙與莒帶過去試試看。

全平福聽了一怔,道:“這……這不太可能吧。沂王四年前去世時,皇上不是為沂王選過一個後嗣?那後嗣出自秦王后裔,叫趙貴和,詔告了天下的。百姓都傳,將來皇上駕崩,這個趙貴和將進宮繼承大位。”

餘布商神秘一笑:“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錯,皇上當年是已為沂王選了趙貴和,可你想過沒有,一旦皇上駕崩趙貴和繼位,如此一來沂王又無後嗣了。因此,當今皇上才特命史丞相他們再為沂王選一個後嗣。”

全平福恍然大悟,忙把趙與莒叫過來拜謝餘布商。餘布商兩手直搖,對趙與莒道:“不要拜謝我,我餘某隻是為你牽個線而已。至於你有沒有富貴之命,我還是那句話,要看你的悟性和造化!須知這一回是過了這個村,便沒有那個店了!”趙與莒滿眼熱望,連連點頭。

就這樣,趙與莒第三次隨餘布商來到了臨安城。在餘布商的安排下,趙與莒先來到宗正寺,拜見何寺正。

一見何寺正,趙與莒不再遲疑,雙手高拱,大禮參拜,隨之就要下跪。不料這回何寺正卻急步上前,一把將他扶起:“休如此,休如此!卑職只是奉史丞相之命為你辦理入皇籍的手續而已,而能否入繼沂王之嗣,只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史丞相說了算!”言畢,即帶著趙與莒直奔丞相府拜見丞相史彌遠。

來到巍峨森嚴的丞相府門前,趙與莒才知道今天同他一塊兒等待史丞相召見的,還有另外兩個宗室子弟。三人在丞相府一個僕人的引領下,七拐八彎來到史丞相會客的廳堂,只見廳堂空蕩蕩的,只在正中擺放了一把寬大的太師椅。那僕人讓三人在廳堂等待,自己進去通報史丞相。

可三人等了好久,才見那僕人匆匆而歸,告訴他們史丞相今日事務多,不能相見。不過,他們三人臨走前要向史丞相道個別。不見史丞相的面,怎麼向他道別?望著三人疑惑不解的目光,僕人只向那把官威十足的太師椅努了一下嘴。這下三人明白了,那兩個宗室子弟漫不經心地向太師椅拱了拱手便離開了,而趙與莒卻恭恭敬敬地對著太師椅三叩六拜……

不幾日,當今皇上下詔敕封趙與莒為沂王嗣子,更名為趙貴誠,與趙貴和一起共居五府。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兩年後,宋寧宗駕崩,在史彌遠和楊皇后一外一內的操縱下,從沂王府中被迎入宮中做一國之君的,不是人們一向看好的趙貴和,而是默默無聞的趙貴誠!

坐在金鑾殿上的趙貴誠,就是宋理宗。

登基之日,他望著殿下黑鴉鴉、山呼萬歲的群臣,恍然若夢,不由向丞相史彌遠投去感恩戴德的目光——他這才驚訝地發現,堂堂的一國丞相史彌遠竟然是個貌不驚人、又矮又瘦的小老頭兒。但不知怎麼,宋理宗一點兒也不敢小瞧這個小老頭兒,而是感到膝蓋發軟,眼前總晃動著那把太師椅……

而殿下的史彌遠望著正襟危坐的年輕皇上,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奸笑:自己的丞相之位高枕無憂矣!

四、一己之私

原來,當初立趙貴和為沂王之嗣,也是由史彌遠親自選定的,但史彌遠卻發現這個趙貴和對他態度冷淡,不由疑心大起。他以教趙貴和學琴藝為名,派了個琴伎進入沂王府臥底,色誘趙貴和。趙貴和上了套,誤把她當知音,兜底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趙貴和自認為“根正苗紅”,繼承沂王之封乃至將來繼承天子大位都是天經地義,與史彌遠毫無干係。趙貴和甚至還說自己將來做了皇帝,定要將容貌醜陋不堪又專權禍國的史彌遠貶往蠻荒之地充軍發配!

琴伎回來後如此這般一說,史彌遠大驚失色,後悔莫及,當即找來門客們共商對策。

有個叫余天賜的門客向史彌遠提了個建議,以為沂王立兩個後嗣為由,再找一個皇家子弟,以便將來瞞天過海、李代桃僵。史彌遠大喜,當即命余天賜去物色合適人選。鑑於選擇趙貴和失敗的教訓,史彌遠叮囑余天賜此次為沂王選嗣不必從秦王趙德芳後裔中尋找,而要從燕王趙德昭散落在民間的後裔中另尋——同是太祖後代,燕王后裔照樣可以繼承大位,且必定對有提拔之恩的史彌遠感激不盡!

余天賜化裝成販布商人,就是餘布商,遍訪民間,奔波一年,可惜燕王后裔由於代代種田,大都目不識丁,一連找了好幾個都不能令人滿意,只得失望而返。不料踏破鐵鞋無尋處,余天賜歸途中避雨結識了全平福和他的“好外孫”趙與莒,覺得這個趙與莒倒是個合適人選,回來後便向史彌遠作了彙報。

老奸巨滑的史彌遠對趙與莒仍不放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遙控余天賜他們“考驗”趙與莒,誘之以功名富貴,消磨掉他的銳氣和志氣,最終讓其對那把象徵丞相權威的“太師椅”三叩六拜——只有如此,才能讓其日後對史彌遠保持敬畏之心!

果然,宋理宗登基後,唯史彌遠馬首是瞻,完全成了史彌遠的傀儡。史彌遠安安穩穩當了一輩子丞相,直到病死。在歷史上,作為皇帝的宋理宗雖在位四十年,卻昏庸懦弱,忠奸不辨,無所作為,死後只十來年南宋便滅亡了,堪稱亡國之君。

追本窮源,不少史家指斥奸相史彌遠因一己之私選錯了國君,卻不知其中還有這麼一段隱秘曲折的故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