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祠堂的知識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又被稱為祖廟、宗祠、祖祠。祠堂有多種用途。簡單來說,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在中國古代儒家倫理裡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經常出現,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祠堂的知識

祠堂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裡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裡上學。

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了。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

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解放後特別是60年代的運動,北方地區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爛或改造成了辦公場所等。

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於其中的家譜等皆被焚燒破壞,如今北方已難見祠堂,不知祠堂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

而南方浙江、江西、安徽、廣東、福建等較為重視傳統的地區則有了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

歷史上出名的祠堂很多,比如晉祠,晉祠是為奉祀第一代晉王姬燮之父唐叔虞而建,原名"叔虞祠"

祠堂的知識

儘管兩異其地,數代擴建,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晉祠是基於唐叔虞祠文化發展、豐富起來的,包含多種文化內蘊、透析著華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築群。她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經過多次重修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

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修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塘"。

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

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