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2 1948年蘭州解放後,彭德懷為何指派楊得志赴寧夏,單挑馬鴻逵

1948年8月25日下午,那個發誓與蘭州共存亡,囂張一時的馬家軍總指揮馬繼援,秘密從陣地上撤走部隊,趁夜幕降臨之際,馬繼援倉皇逃出蘭州城。他以及他的馬家軍在當時逃出的狼狽樣,被一位國民黨官員如實記載下來:25日,我在永登見到馬繼援僅帶少數隨從,自紅城子方面蹣跚而來,光頭鵠面,狀極狼狽。見面時他哽咽落淚,語不成聲,半晌才說出:我以為第一00師還完整,不料也完全損失了。他隨即赴永登西北地區陸續收集殘兵敗將,約得五六千之眾。其中,僅有原在蘭州至河口北岸擔任守備的三個騎兵團尚稱完整,由韓有祿率領,在秦王川擔任收容掩護任務。剩下的多系老殘勤雜,其中有一部分是不久前由甘肅保安團隊拼湊來的甘籍官兵。馬繼援對這些部隊極不信任。

1948年蘭州解放後,彭德懷為何指派楊得志赴寧夏,單挑馬鴻逵

彭德懷

馬繼援原想收集殘餘,逃奔京州,與新疆騎兵第五軍馬呈祥部會合作最後掙扎。後聞西寧緊急,其父已逃離西寧,並連續接到西寧方面電,催彼從速返青,乃遣散已收容的全部官兵,自率少數親信,倉皇從小道向青海逃去。當我們由永登向古浪撤退時,只見馬部官兵,不成隊伍,數十成群,絡繹不絕地沿公路朝東向河口走去。我們感到詫異,問他們到哪去?他們回答說:馬家不要我們了,我們回家去。就這樣,被國民黨倚為金城湯池的蘭州宣告解放。這是西北解放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堅戰,也是西北戰場上最後一次大戰役。這次戰役,共殲滅馬步芳主力2.7萬餘人。

1948年蘭州解放後,彭德懷為何指派楊得志赴寧夏,單挑馬鴻逵

在回憶蘭州戰役時,彭德懷多次談到:打蘭州是一場惡仗,是艱鉅的攻堅戰,有的團一千五六百人的建制,戰鬥結束時只剩下幾百人。這些戰鬥英雄們為了人民事業,粉身碎骨,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蘭州解放後,敵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及防守景泰、靖遠之敵第九十一、第一二0軍等部,沿河西走廊向張掖、玉門逃竄;寧夏援蘭兵團由蘭州以東迅速撤回寧夏。

1948年蘭州解放後,彭德懷為何指派楊得志赴寧夏,單挑馬鴻逵

解放戰爭時期楊得志、楊成武、聶榮臻、羅瑞卿

蘭州解放馬步芳解決後,彭德懷考慮楊得志兵團深入寧夏,給馬鴻逵部以殲滅性打擊。決定:以第一、第七、第六十二軍及第四軍一部分別留置西寧、天水、臨夏、蘭州等地,擔負警備、剿匪及維護後方治安任務;以第二兵團及第一兵團部率第二軍分別由蘭州、西寧地區追殲河西走廊之敵;以第十九兵團部率所屬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五軍進軍寧夏,求殲馬鴻逵部。毛澤東對寧夏馬匪深惡痛絕,致電彭德懷:馬鴻逵殘殺陝北人民甚多,對寧馬軍力爭全部繳械,其次則爭取大部繳械,一部改編。總之,改編的部隊愈少愈好。1949年9月2日,楊得志奉命率第十九兵團將士,浩浩蕩蕩殺向寧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