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培養一年級的孩子回家先做作業的習慣?

高興媽媽聊育兒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到一年級,這種感覺和小學升初中有些相似,小學才三門主課(語文數學英語),上初中一下子就好幾門了。

對一年級孩子而言,幼兒園是不留作業的,即使有作業也是很少量象徵性的作業,幼兒園還是處於玩耍和適應上學的階段。但一年級的開始,作業和考試可是正兒八經的事情了,父母緊張,孩子恐懼。


大部分孩子在這個階段,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回家做作業磨蹭的現象。原因在於他們內心沒有建立起真正的適應,父母可能也很少關注過這個問題,孩子內心其實是非常恐懼的,一下子要接受這麼多作業的輪番“轟炸”。所以,很多一年級的孩子一回家,都會本能地先玩一下,要麼吃飯磨磨蹭蹭,要麼吃完了先看會電視或者玩玩具。


本質上都是在逃避面對作業大關。

身為父母,想要孩子養成回家先做完作業再玩耍的習慣,就需要幫助孩子建立做作業的習慣,從內心上幫助他克服這種恐懼。從規定時間開始,設定一些按時完成作業可以獎勵小禮物的激勵,陪伴孩子一起分析作業,學會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如何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等等方向努力。

要幫助孩子,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為難甚至是恐懼,才能真正走進他的世界,一起進步。


超級爸爸


我也是一年級孩子的媽媽。一二年級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時候,做完作業再玩顯得尤為重要。



我說說我的情況和做法。

女兒十月份七歲,就讀私立學校。孩子中班的時候在學區房和私立學校選擇中,我選擇了這傢俬立學校。我們家不是很有錢的家庭,不過把買學區的錢,每年付給私立學校。

孩子學校一年級不要求寫字,不用學拼音,功課佈置比較合理,學習進度不快。孩子很喜歡上學。

習慣開始:早在孩子大班開始學小提琴的時候,我們就在養習慣,給她灌輸一個概念:練琴和吃飯一樣,是她自己的事情,她要自己安排好,練琴時間原則上是孩子安排,條件是練完琴再出去玩,練琴質量也是孩子控制,練得實在太差的時候和孩子溝通,沒效果就和老師溝通。

小學開始:孩子的書包,自己收拾,自己背。放學回家先吃點東西補充能量。吃東西的時候可以和孩子簡單溝通今天的作業量,讓她自己做個計劃預計。

一年級的作業書寫的少,只有數學需要書寫,老師明確表明,不需要家長檢查,這個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

還是灌輸: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好。



做完功課吃完飯:時間她自由支配。可以看書,畫畫,聽故事,或是出門玩輪滑,找好朋友玩。她知道在她及時完成作業後,她有很多時間可以安排自己喜歡的事兒。

孩子會偷懶,很正常,大人也會偷懶。要求讀三遍的課文,她可能自己覺得會背就不讀了。這個時候相信她,她自己可以承擔這個自然後果,為自己負責。

孩子總會有表現很好的時候,給她肯定,肯定她付出的努力而不是表揚結果。


村上那棵樹


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多寶媽面臨的難題,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兒子剛剛六歲時就上了一年級,沒有上學前班,在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他就對上小學充滿了憧憬。過了一個暑假,他終於如願以償了,但是,上小學和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截然不同,還好,兒子適應比較快。上了一週多,問題就來了,第一週作業比較少,老師的第一節課是給他們講坐姿,上課時的紀律要求,小學生準則等。第一天興致勃勃跟我講了開心的一天,第二週,老師佈置作業就明顯多了很多,剛開始,孩子做作業很認真,字也寫得很工整,做了一項發現還要做好幾頁數學習題,就開始哭泣,抱怨老師的作業多,甚至跟我說,作業上課都聽懂了,不要做那麼多,我只能報之以安慰。告訴他學習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很辛苦!兒子從上小班就開始認真,識字量比較多,做題讀題目基本自己讀,有時會找個理由讓我陪在他身邊,基本兩小時可以做完,但是,他不是每次都能這樣,男孩子這個年齡總會有些貪玩,在我不注意的時候。他也會,時不時鑽進桌子底下玩耍,或者拿著兩塊橡皮和一根直尺在那裡搭橋玩,我看到這樣的情景會問他,作業做完了嗎?作業提前做完就會有更多時間玩哦!他會迅速坐在課桌開始繼續寫。其實,最頭疼的是,壞的情緒來了,就抱怨作業太多,大哭。那時看著他好可憐,wo也很奔潰。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幾乎每天陪著兒子做作業,兒子的記憶力很好,再加上他的努力,期末還得了“三好學生”。


二年級開始,我陪著的時間逐漸少起來,讓他明白:二年級了,又長了一歲,比一年級要有更大的進步!要自己獨立寫作業了,如果有疑問,可以向我求助,讓我幫忙。孩子同意了,雖然剛開始寫完作業總會找理由讓我在他身邊,但是經過不斷訓練,還是有了很大進步。


現在孩子的學習壓力確實越來越大,剛上小學一年級就揹著沉重的書包,再加上現在城市生活,有時孩子會表現出浮躁。如何讓孩子度過小學低年級生活,學習,還要看家長怎麼很好地去引導。

首先,在步入小學前,一定養成好的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每天做作業的時間,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做完作業可以適當看動畫片放鬆放鬆,但時間規定在30分鐘之內。

其次,在幼兒園階段,儘量讓孩子多識字,識字量大了,做題時會少一些障礙。有的孩子上了二年級,做數學題,很多字不認識,更別說做題。

第三,可以選擇打坐或者直立,開始先站5分鐘,然後慢慢遞增到10分鐘,20分鐘,讓孩子先能坐得住,提高孩子專注力,注意力集中起來才能投入到學習中去。

第四,告訴孩子,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作業更是如此,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做完整。媽媽可以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你。

因為據我瞭解,孩子寫作業慢,是很多方面原因,但大的方面以我個人經驗先說以上四點。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只有讓孩子愛上學習才能主動去寫作業,我們要有耐心引導孩子,孩子急躁時,家長不能跟著急躁,要讓孩子儘快適應小學學習的節奏和步伐!


宇軒媽育兒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我是小學老師,帶的是低年級的班。

題主的問題是:如何培養一年級孩子回家先做作業的習慣?也就是想養成孩子的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習習慣。這也是非常多的家長想要解決的問題。

如今的孩子很多回家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做作業時經常是磨磨蹭蹭的,想玩手機,想看電視,不想寫作業,或者是寫一會兒又想著玩去。很多孩子晚上十一二點還在燈下趕作業。


這個問題不知道困擾了多少的家長。甚至有家長因為孩子很晚還在做作業,心疼孩子了。還有那麼晚陪著孩子,家長也心情煩躁,產生牴觸情緒,把怨氣撒在老師身上,說老師作業佈置多了,說老師害他們要輔導作業,改作業什麼的。


其實孩子的作業並不多,如果孩子能像題主說的放學就做作業是完全可以在晚飯前完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孩子貪玩、拖拉的壞習慣造成的。

一年級孩子一週有四天下午就上兩節課,一般3:30放學 ,從4:00到5:30是有一個半鐘頭,這是孩子作業最好的時間。一般一年級家庭作業是在半小時左右,這段時間是完全足夠的。晚飯後家裡比較熱鬧,飯後家人也會有些活動,少兒節目也都是在這時間播放。這樣孩子不會一下安靜下來去做作業,等家人有空的時候也是八九點鐘了,這樣孩子作業時間就會造成後移。

那麼怎樣做到讓孩子養成一放學就做作業呢?

首先跟孩子交流溝通,規定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一定要做完作業吃飯。還有規定各科作業的時間順序,規定這作業期間不看電視、不玩手機。按這些規定製做成“放學回家作業計劃時間表”。這一計劃過程把放學到吃飯中間的時間做了詳細計劃,規了作業與休息活動的時間。

其次就是習慣的養成過程。根據心理學上的21天法則,大腦構築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21天時間。也就是養成這一個好習慣要通過21天的正確重複練習,並且說到想讓這種習慣就會形成穩定總共要90天以上的重複。

按這一法則說法,我們把孩子的作業習慣培養分階段進行。也製成計劃表,家長在監督孩子作業的過程中堅持做到。

計劃的第一週,也就是最辛苦的第一週,家長要求孩子作業的過程中全程陪伴,從孩子回家後提醒孩子作業時間到了,然後在邊上陪伴孩子作業,給適當的提醒和要求。這也是孩子不大舒適的一週,如果孩子在作業過程中找些藉口想玩會兒再做,家長要堅決不能同意,明確要求把目前這一部分作業完成才可答應,在作業期間規定的休息活動時間也要做好規定,只有這樣的堅持,才可形成固定的行為習慣。


計劃的第2、3周,這前面已經過一週的刻意要求,孩子每天回家就去作業已經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你不可大意,一不留神,孩子又開始其他活動了,家長還是要時時提醒孩子。

經過三週的要求,孩子回家就比較自然的去做作業了。也就是我們在孩子入學後,用三週的時間
來培養這習慣。接下去就給些適當的監督就可。

同時在這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表揚,不斷強化孩子的這一良好習慣。作業按時完成後滿足孩子的一些心願,跟孩子一起玩他想玩的遊戲活動,讓孩子感受到原來及時做完作業可以有時間去享受這些快樂,可以如此輕鬆。如果沒能按時完成作業也要給予適當的懲罰。



採山時光碎片


這個問題真的很現實,也是很多家長面臨的第一難題。

我是一名教師,我的孩子也剛上一年級。我是這樣做的。

1.獎勵機制

提前和孩子溝通好,回家第一件事是寫作業。孩子當然有情緒,但是,我告訴他,如果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那麼,你就可以積分,積分後換你喜歡的玩具。孩子面對這個還是很有動力的。畢竟孩子小,講什麼大道理沒什麼用。這個辦法要求家長一定要能長期堅持,不能心軟,否則,孩子一哭一鬧你就得投降。



2.精神鼓勵。接孩子時就說老師表揚他了(有時也許並沒有,善意的謊言也是有必要的),說他上課認真,老師講的都認真完成了,而且完成的又快又好。再說今天的作業是不是已經完成了?這種激勵法,孩子也很受用。表現欲一出來,馬上就行動。



3.比賽。自己也拿些工作回去,和孩子開展競賽,孩子看你那麼積極,他也多少會有表現,這時,你可以和孩子商量比賽規則,獎懲辦法。比如,贏的人可以讓輸的人表演或做其他事情。我們家是擲骰子,自制的骰子上貼了很多有趣的遊戲,比如,學蛇爬、青蛙跳、唱歌、金雞獨立、同手同腳跳舞👯等等。經常玩的不亦樂乎。



4.孩子也有很任性的,堅決不做,那就和老師溝通好,讓孩子不做完,不能上活動課或打掃衛生或其他的。家長也要能堅持住,不要心軟,就放任他,否則,越大越難管。

希望我的經驗能給你幫助。


牆上的鵝


首先,我覺得沒必要要求一年級孩子回來先做作業,到家先吃點兒點心,喝喝水,稍微活動下再做作業也是可以的。

上幼兒園時,一般下午會有晚飯或者加餐,通常在四點左右。我們這裡小學低年級三點半放學,因此剛上小學的孩子,放學時肯定覺得餓,因為按幼兒園養成的生物鐘,這會兒正是該吃東西的時候。

每天放學回到家,可以先自由活動20分鐘:吃一些水果、餅乾之類的,放鬆一下,也可以看看課外書,然後再去做作業。

這樣孩子心情愉快,比餓著肚子堅持寫作業效率要高很多。



即使寫作業,也不要一直寫個不停。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寫個十五、二十分鐘就休息幾分鐘,這樣更有利於孩子提高注意力。如果一科作業寫得太久,不妨換另外一科寫寫,讓孩子大腦得到調劑。

題主希望孩子回家先寫作業,歸根到底是希望孩子養成愛學習、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

想想咱們下班回到家,如果馬上就被催著去做飯、做家務,心情如何呢?如果可以先靠在沙發上刷刷手機、看看電視劇、磕磕瓜子,是不是就覺得心情愉快,再幹活就積極很多呢?同樣的道理,讓孩子到家先放鬆一下,更有助於實現題主的目標呢。


搬書回巢


媽咪有個朋友,她的兒子上五年級了,基本上在回家一個小時之內就可以把作業做完。媽咪還有一個朋友,她的女兒上六年級了,但天天作業要做到晚上11點。

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

媽咪從第一個朋友那裡瞭解到,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她就要求她兒子做到以下幾個事情:

1. 回家後,先吃水果。

因為孩子上了一下午的課,是需要補充一點體力和腦力,這樣他做作業的時候就更加有效果了,也會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時間大概控制在15分鐘左右,多了就疲憊了,孩子就不想寫作業,想繼續玩了。

2. 吃完水果,直接做作業。

對於小一的孩子來說,剛開始可能做不到安安靜靜地做作業,或者說高效的完成作業。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雙方有一方可以陪在孩子身邊,陪他做作業了。當孩子開小差的時候,父母可以提醒他,當孩子碰到難題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他。

慢慢地,養成習慣後,他到了高年級就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有了前面的鋪墊,他們就可以獨立完成作業了。

對於第二個朋友的孩子,為什麼到了六年級還做作業做到十一點,最大的原因是父母在孩子一年級的時候沒陪,沒有養成好習慣,大了就不聽使喚了,因為長大之後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了。


度仔媽咪


我能說現在的孩子被作業束縛的太多了嗎?不僅是孩子,現在就連家長都被孩子的作業牽連進去了。

教育家卡爾威特曾說孩子只要每天學習兩個小時就夠了,我們的孩子每天從早上八點一直到下午四五點,一天在學校七八個小時學的時間還不夠長嗎?本來孩子放學應該感到很開心才對,終於從學校脫離出來了,可是一回到家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被要求寫作業,孩子能願意嗎?



大人都知道上一天班回家就什麼都不想幹了,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學習一天還不夠還要回家做家庭作業?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在學校就完成所有關於學習的事,回到家就讓孩子純粹的休息和玩不可以嗎?
真希望哪天學校能醒悟過來把家庭作業全部取消掉,如果需要佈置作業就讓孩子在學校裡完成好了,同意的點贊👍。


超級女兒奴


講真這個提問有誤導,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回家先做作業的習慣呢?孩子一天課結束到家已經很累了,不能勞逸結合一下嗎?帶著情緒被硬逼著寫作業,效率會高嗎?孩子能不厭學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等到想寫作業的時候再寫,豈不更好?

事實上,一年級的孩子極少有人願意去燒腦寫作業,但作業又必須得寫,並且隨著年級的增長,作業量將會越來越大,所以家長們一致認為孩子回家先做作業,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培養。

所以這裡不再糾結孩子寫作業的時間,我想說的是關於寫作業的一個良好習慣,如何培養?

1、家長要全程陪同。怎麼陪同?不是拿個手機乾坐在孩子旁邊就完事,或者忙著家務做著晚飯,隔一會喊下孩子“快寫作業”,自己看電視卻盯著孩子寫作業的最不能忍了。

2、家長要以身作則。陪孩子的時候,如果孩子不需要讀題目或是講解,可以安靜地坐在一邊看自己的書,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3、多多表揚孩子,確認下孩子的良好習慣。如果孩子偶爾放學回來能主動寫一次作業,家長抓住這一次的表現,一定要多多表揚和鼓勵孩子,讓孩子將這個良好習慣保持下來。

4、每天固定時間寫作業。現在小學放假都挺早的,如果不是全職媽媽,那麼一般孩子放學時家長還在上班。負責接孩子放學的可能是老人,倘若孩子沒有自覺寫作業的習慣,但家長又沒辦法現場督促,可以固定個時間寫作業,比如晚飯後。說做就做,不要拖延。

常有人說,現在陪孩子寫作業,是為了以後不陪。與其說培養一年級孩子回家先做作業,不如說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在這件事上,當孩子越小時,花費再多用心都是值得的,下圖便佐證了這一點。與眾家長共勉。

關於陪伴孩子、成長自己的話題,原創分享,我說的不一定對,但一定是真誠用心的,歡迎關注交流……

天天陪伴


如何培養孩子回家先做作業,聽上去是想培養孩子快速完成作業的習慣,實際感覺還有有點控制孩子。
只有當孩子自己決定做作業的時候,才會有更強的意願和主動權。
可以嘗試和孩子做日常慣例表。

那下面就是建立日常慣例表要注意的五要點:

1.和孩子一起建立日常慣例表。

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舒服地去執行,因為這個時間表的主角是孩子,讓孩子參與制作他們的日常慣例表會提高他們的歸屬感和成就感,也可以通過給他們掌握自己生活權力的方式,減少和家長的權力之爭。

2.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要做的事情。

把孩子的意見全部記錄下來,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真的有發言的權力,真的可以被尊重。當我們頭腦風暴回顧的時候,我們可以再來看看是否合理,然後進行一下篩選。當孩子頭腦風暴的時候,我們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想,可以用啟發式提問,鼓勵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3.拍一下孩子活動時的照片。

在慣例表中加入一些有趣的這樣的元素,這也是親子關係最好的潤滑劑。

之後呢,就是讓日常慣例表做主,我們家長和孩子站在同一個戰線上,而不是用慣例表來控制孩子,所以想想看,我們做這個表的目的是什麼?

4.我們需要這個表以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以達到自律。

我們用這樣的慣例表是期望幫助家長養成那些我們期望的品質,是在幫助孩子,而不是在指責或質問孩子。如果我們想要控制孩子,與孩子隊裡,永遠贏不得孩子的合作。

5.在進行日常慣例表執行的過程中,不要加入獎勵。

因為獎勵會帶走能力感,會減少孩子內心的成就感。

以上就是在製作日常慣例中很重要的五個要點。

我們還做過很多的慣例表,比如幼兒園放學後的慣例表、還有我們出去旅行時的慣例表等等,日常慣例表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根據情況或者季節的變化來進行修改和調整,再次和孩子一起進行頭腦風暴。我們家長的角色是引導孩子建立他自己的日常慣例表而不是為他們建立日常慣例表。

其實,日常慣例表不光考驗孩子,其實更多的是在考驗家長,所以,我們自己也可以做一個,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

我們家長的工作是幫助孩子更加自立而不是依賴。把日常的挑戰交給日常慣例表,問孩子“你的日常慣例表的下一項是什麼”,而不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孩子為自己做的事情越多,他的成就感就會越高,也會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受到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