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1 茶源地理│從唐宋到今天,“鬥茶”斗的是什麼?

說起茶賽,古人就興“鬥茶”,宋代時期尤為興盛,元代趙孟頫就作《鬥茶圖》,效仿南宋劉松年的鬥茶繪畫,再現當時的情形。圖中一人提壺斟茶,參與鬥茶的三人潛心評鑑,有舉盞啜飲者,有吮吸於舌邊辨味者,有徐徐嚥下再聞其香者。(參考自《中國茶葉大辭典》,陳宗懋主編)

鬥茶的習俗流傳興旺,其中就有福建安溪的一份力。延續到清末民初,鬥茶發展成安溪民間的、村寨的、官方的茶王賽,在一定範圍內選出色、香、味、形綜合最高分的茶,稱為“茶王”。

茶源地理│从唐宋到今天,“斗茶”斗的是什么?

但到了近代,大部分地區的鬥茶漸漸式微。唯安溪經久不衰。

在茶葉的季節,產茶的鄉鎮,無論是不是茶葉店,每個店面門口都有茶葉審評臺,三五人圍住評喝毛茶。雖然好茶通常在茶農家就被截住,很少流到街頭,但一點也不減安溪人評茶、鬥茶的氛圍。

茶源地理│从唐宋到今天,“斗茶”斗的是什么?

剛吃過晚飯的林水田坐在茶桌旁,他的面前,蓋碗一字排開。不多時,茶桌前圍坐著六七人,每個人都從自己口袋裡掏出一泡茶,“試試我的”……一輪輪喝下來,到底誰家的茶好?沒個定論,要緊的是大家一起喝一起聊。

安溪的茶王賽在政府和企業的支持下,成為宣傳安溪烏龍茶的文化產物,對“茶王”獲得者頒發獎勵,還能坐上“茶王轎”踩街,鑼鼓喧天,“中茶王與中狀元一樣風光!”村民紛紛走到街頭看熱鬧,同時也為茶王賽加入了茶藝、茶歌舞等表演元素,鼓勵多方關注和參與。

茶源地理│从唐宋到今天,“斗茶”斗的是什么?

選出的“茶王”歸主辦方拍賣或包裝發售,由此,賦予文化意義的茶王價值得以提升,從而也提高了安溪鐵觀音的知名度和銷售價格。

與選品質最好的“茶王”相對的,還有評“茶孫”的活動,實際上也是茶農們在茶季後的交流,大家帶上自家的茶沖泡出來,也不需附上編號,當別人評到自家的茶時,會分析茶的製作在哪個環節沒做好,出現了什麼問題,在一來一往的回應中,大家都希望來年能做出更好的茶。

茶源地理│从唐宋到今天,“斗茶”斗的是什么?

同樣的,茶王賽的初衷也在於提升茶的品質。然而在比賽機制上,參加茶王賽的茶樣除了參賽本人制作的,也可以用購買的茶來參賽。

對於泉州的茶商夫婦和老肖來說,自己的茶不是自己所做的茶,而往往是近日從他處收購來的茶;對於蘇老來說,自己的茶可能是因為德高望重的權威而獲贈的別人的好茶;對於永彬師傅的徒弟和隔壁村的好友來說,自己的茶則可能是近日來自己做出來的比較滿意的茶。總之,這泡從口袋中掏出的“自己的”茶——是“我”的表達……(摘自《物與人:安溪鐵觀音人文狀況調查與研討實錄》,王銘銘、孫靜編著)

茶源地理│从唐宋到今天,“斗茶”斗的是什么?

那麼,如果評茶王不需要考慮做茶的人,那賽的是單個茶本身的品質,還是以茶來賽制茶人的手藝?另一方面,茶王賽氾濫、“獲獎專業戶”的出現使得比賽的結果缺少了說服力。這些問題又在考驗著安溪茶王賽文化的延續。

然而,無論如何,鬥茶的初衷在於通過一次次的泡飲對比,在不斷的交流中提升茶園管理意識、製作技藝和品飲水準,正如《茶源地理 安溪》中一文所說——茶王的精神,在“王”,更在“茶”。

茶源地理│从唐宋到今天,“斗茶”斗的是什么?

部分文字來自《茶源地理 安溪》

攝影:林可欣

來和茶道君約茶吧

《茶源地理 安溪》現已發行

茶源地理│从唐宋到今天,“斗茶”斗的是什么?

▼點擊閱讀原文看看,精讀《茶源地理 安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