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未來,讓物流“綠”起來(上)

【未來的快遞業,“快”保證不輸,“綠”才能贏】

□王海東

中國是全球第一快遞大國。在全球2017年約700億件的快遞量中,僅中國就佔了300多億件。中國快遞業包裝總量龐大、種類繁多、增長迅速,運輸過程和包裝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妥善處理這些問題對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促進快遞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物流運輸對環境的影響

運輸是物流的主要功能之一,它不僅能將空間上相隔甚遠的供應商和需求者聯繫起來,而且也使供應商能在合理時間內將物品提供給需求者。雖然運輸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它同時也給人類生存的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成為物流汙染的重要來源,是我們在物流中看不見的一塊“黑暗地帶”。

運輸活動的完成離不開大量交通工具的使用,它們在提高運輸效率、提高全社會流通速度的同時,也成為環境汙染的主要來源。運輸工具對環境的汙染突出表現在大氣汙染和噪聲汙染兩個方面。

交通運輸工具對大氣的汙染主要來源於汽車等運輸工具所排放的尾氣,其中含有許多有害成分,如一氧化碳、未完全燃燒的碳氫化合物、氮氫化合物、鉛氧化物和浮游性塵埃等,它們是大氣汙染的主要來源。

交通噪聲來源是多方面的,如汽車的發動機、輪胎、暖氣和喇叭,輪船、火車的汽笛,火車行駛與鐵軌的磨擦聲,飛機起降產生的巨大噪音等。另外,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施工機械也會對附近的居民點和其他工作生活空間帶來噪聲汙染。

快遞業耗材驚人

海量快遞背後,其實是堆積如山的快遞包裝垃圾。在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購大國背景下,快遞包裹的使用也大量增加。而很多商家為避免商品運送途中損壞,不惜層層包裝,甚至一些商品被裹得像個“粽子”。

收到快遞後:撕開膠帶和運單、拆開快遞盒、剪開層層輔助包裝材料、撕掉商品外包裝⋯⋯經過這一系列複雜的過程才能讓商品“重見天日”。這一個小小的快遞盒竟然至少有五個引發汙染的源頭。2016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313.5億件,按照平均每單快件使用1米長膠帶計算,那麼快遞業所使用的膠帶總長度為313.5億米,可繞赤道784圈。2017年淘寶“雙十一”不斷刷新消費者的體驗和速度記錄。僅僅是一週配送的包裹,就已經接近2006年中國全年的包裹量。這些包裹平鋪開來可以覆蓋36個摩納哥的面積,堆積起來可以填滿4.5萬個水立方。它們的累計配送距離長達6300多億公里,按光速也要走24天。新華社也曾報道稱,“雙十一”期間至少產生逾30萬噸垃圾。

據預測,2018年中國將達500億個包裹。數量如此龐大的快遞包裹和膠帶,對環境資源的危害可想而知。眼下由快遞包裹產生的包裝廢棄物達到了百萬噸級。生產一噸紙,需要砍伐17棵十年生大樹;生產一噸塑料袋,需要消耗3噸以上石油。塑料引發白色汙染,但是快遞帶來的汙染,或許是更加嚴重的問題。快遞包裝中的膠帶,撕開後就沒有黏性,不會被二次使用,於是只能丟棄。而快遞包裝袋也不同於我們常見的塑料袋,它主要由化工材料、生活垃圾等再加工而成,包裝內可能殘留了大量的塑化劑、阻燃劑等有毒、有害物質,不能重新加工,而降解也需要近百年的時間。它們大多數只能填埋或焚燒,最終會對空氣、土壤和水造成嚴重汙染。若不重視快遞業的綠色包裝工作,不遠的將來,我們將被快遞包裝廢棄物層層包圍。而目前,快遞行業的現狀就是這些已拆包的快遞包裝最終都會被丟棄,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嚴重影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度推進。

綠色物流的目標

為了促進快遞垃圾的減量化進程,為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中共十九大關於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國家郵政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十部委於2017年11月聯合發佈《關於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將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創新驅動、源頭治理,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的原則,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推進源頭治理,增加綠色快遞服務產品供給,提高快遞業包裝領域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包裝耗用量,減少環境汙染。緊接著,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出電商和快遞物流的綠色發展理念,並就數據互通共享、過度包裝等問題和矛盾,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舉措。

《指導意見》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要實現的三大目標,即: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取得明顯效果,科技創新和應用水平大幅提升,治理體系日益完善。到2020年,可降解的綠色包裝材料應用比例將提高到50%,基本淘汰重金屬等特殊物質超標的包裝物料,基本建成專門的快遞包裝物回收體系。主要快遞品牌協議客戶電子運單使用率達到90%以上,平均每件快遞包裝耗材減少10%以上,推廣使用中轉箱、籠車等設備,編織袋和膠帶使用量進一步減少。基本建立快遞業包裝治理體系。

(作者單位為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