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7 吳亦凡:說唱有了“中國魂”,方能舉世立住根

吳亦凡:說唱有了“中國魂”,方能舉世立住根


7月14日晚8時,《中國新說唱》如約登錄愛奇藝,這不禁讓眾多對它心懷期盼又有些許擔憂的觀眾們大鬆一口氣。

吳亦凡:說唱有了“中國魂”,方能舉世立住根

期盼固然在想象當中,但說擔憂也不是毫無道理:去年年中,說唱這種原本只主要生存在地下音樂圈在主流音樂舞臺只屬偏門的音樂類型,竟然靠著一檔節目一下子從天而降,瞬間火遍整個網絡整個國內樂壇,甚至成為年度音樂現象。今年《中國新說唱》能否創造火爆之勢,甚至理清大眾或還對說唱存有的各種觀望與質疑,答案,將會從節目播出開始,逐一浮現。


一個事情來得太快,確實會如龍捲風讓人瞬間暈眩,說唱之於中國樂壇和中國聽眾,也確實正在經歷如此的身心體驗。人們對於說唱一直存有質疑和偏見,但更多人懷疑與觀望的是:說唱這種明顯具有外來文化根源,生活背景甚至演唱習慣的音樂形式,它本不在中文音樂的傳統和語境當中,中國人能玩嗎?玩的像嗎?玩的出去嗎?

總有人喜歡玩根源論,卻忘了同樣還有一句普世真言:音樂本無國界,形式可以借鑑。誠然從根兒上講,整個流行音樂都不是中國音樂本來的樣貌,但架不住門窗打開後,空氣是相互流通的,人們總是能從外來的風中呼吸到新鮮的東西並汲取成自己身體裡的養分,而中國人又是很善於學習與吸取的,於是,短短不到40年的時間,中國流行音樂從無到有,縱然或還不能完全與歐美樂界分庭抗禮,但至少已經自成一派,並也開始陸續有人逐步走出國門成功獲得世界認可。人們也發現,這些走出國門並獲得的認可的音樂人及其音樂,他們亮出的音樂主體架構當然還是本屬於歐美流行的那些框架,但基於此框架之上,他們卻靠鮮明而獨特的中國式樂器,中國式腔調,中國式情境及中國式表達,成功在那個本沒有我們位置的市場上一枝獨秀脫穎而出,簡而言之,他們成功輸出的音樂,沒有班門弄斧硬碰硬,而是師夷長技以制宜,是一種注入了中國魂的世界流行音樂。

《中國新說唱》節目伊始,節目組更是將“中國魂”三個字提煉成一面鮮明的旗幟,更由節目的靈魂人物之一的吳亦凡以推廣曲的方式正式唱響,基本也算是為今年的節目乃至今後中國說唱的方向,定下了一個頗具現實意義的基調。

吳亦凡:說唱有了“中國魂”,方能舉世立住根


說吳亦凡是《中國新說唱》的靈魂人物,其實亦可以說,他是說唱進入中國主流市場,說唱中國化的一個銜接式人物。吳亦凡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成長,可以說,無論是生活的土壤環境還是學習的規範規格,他都是在一個嚴格而純正的國際音樂體系當中。也唯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製作人席位中年齡和輩份較小的他,竟然成了這檔節目主要的專業技術解析擔當,很多觀眾都是從吳亦凡的一段一段發言中,才懂得了什麼叫flow,什麼是“單押”、“雙押”等,什麼是重音、什麼是短休空拍進拍,才真正明白了freestyle的魅力所在,而吳亦凡在選擇學員時標準把握上的專業、嚴謹、較真和執著,從另一個角度上也是在傳播優秀說唱的基本標準。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對於中國大眾來講,吳亦凡實際上擔當起了一個說唱的introducer和interpreter,他對於說唱音樂在國內樂壇的推廣和普及,起到了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而這一季節目的首期內容中,不難發現,吳亦凡再次扮演了“滅霸”的角色,全場比賽,他給出的PASS不超過5個,說明他仍在始終如一的堅持優質說唱的嚴格標準。

吳亦凡:說唱有了“中國魂”,方能舉世立住根

骨子裡的東西是改變不了的。吳亦凡的身體裡,流著的是炎黃子孫的血液。回顧吳亦凡回國後這幾年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他的快速成長與他的視野和格局大有關係:剛剛回來時,可以看出他首先是一個引進者,將在國外所學習的那一套帶入到在國內的表演體系當中,然後是一個摸索者,也在與國內的市場風潮、音樂審美意識做碰撞與適應的動作,而當知己知彼之後,他便開始做一個輸出者,利用自身中外兼備的優勢,試圖向國際市場輸出當下中國的潮流音樂,為中國流行音樂走向世界打開一個缺口,而他打開缺口的方式,既不是一味迎合的照搬國外,也沒有硬尬式地生套各種中國元素,而是以國際化的音樂視野來規劃自己的路線,以國際化的標準來選擇和打造自己音樂的呈現方式和走向,精心研究國際標準下的韻律、節奏、語感、內容甚至表演時的服裝、舞蹈、表情和手勢的規律及竅門,捕捉國際流行的音色和結構,並從中找到可開發的新的方向,並直接與國際音樂人合作,在此音樂框架下,來唱當下中國青年的所思所想所為,於是,於國內市場而言,吳亦凡是一個帶著前沿視野的“國際凡”,而於國際市場而言,他又是一個令他們刮目相看卻又毫不違和的中國boy,打破了他們對中國流行音樂輸出品的刻板印象,他的作品《July》、《Juice》、《Deserve》等先後在Spotify、iTunes取得不俗的成績,不久前上線的新專輯首支單曲《Like That》更是在Billboard Hot 100創下華人歌手在該榜的最高成績,這便是他們對這個中國年輕歌手的最好認可。

吳亦凡:說唱有了“中國魂”,方能舉世立住根

吳亦凡:說唱有了“中國魂”,方能舉世立住根


“我是將士強勢降世/我做事的方式嘗試不同樣式/ oh cool 他們叫我吳/辦事情太酷/還幫人們擺渡” ,新歌《中國魂》裡的這幾句,幾乎就把吳亦凡這幾年的整個音樂動機、思路和情懷錶露無遺了,他正是要做一箇中國流行音樂與國際市場中間的一個擺渡人,而對於成為他音樂表演體系中主要成分的說唱,他顯然投入了更大的責任心與野心,“年紀輕的說唱/我為了幫它擴張/步步安排妥當”。

那吳亦凡為在中國年紀尚輕的說唱又是如何妥當安排的呢?

吳亦凡:說唱有了“中國魂”,方能舉世立住根

除了繼續在《中國新說唱》死盯毫不鬆懈的嚴格標準,錯了一兩個拍子都絕不給你PASS,今年的吳亦凡更是為中國的說唱者們立下一面鮮明的flag:“你看見我是中國的人/你知道我有中國的魂”知這兩句既是整首歌曲的Hook,也是這首作品的Punchline,更是這首歌的題眼,這兩句實際上也在強調,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產品,若置身於真正的國際語境,想要在強手如林中脫穎而出,首先要樹立的就是自身的文化自信和風骨,這才是讓人家能夠一眼看到你並確認你的存在意義的根本。

吳亦凡:說唱有了“中國魂”,方能舉世立住根

“中國魂”三個字,強調的還不僅僅只是一種態度,儘管說唱最愛表明的就是態度,更強調的是一種方法論:在中國做說唱,做中國式說唱,要貫穿的是魂,而不只是形。長期以來我們在往外輸出音樂時,總不自覺地陷入一種誤區,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本身當然無錯,但誤就誤在,很多人會認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說中國風,要麼覺得只有藏維苗蒙等這些傳統民族音樂,要麼笛子二胡琵琶馬頭琴一起來。任何表現形式都只是手段和素材,要形成真正的作品還是要靠強大而獨立的精神內核,只有形而沒有魂的作品是立不住更留不下來的,而說到形,說白了是一種語境,如何能讓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真正領略到你的精神內核,首先打造出一種別人容易進入的語境就是關鍵。這大概也是我們在吳亦凡這首名為《中國魂》的作品中並沒有聽到一連串的傳統民族樂器也並沒有聽到一段段的古典詩詞的原因,製作人吳亦凡在打造這首歌曲時,首先還是使用的國際音樂語彙,這是一種交流的態度,而非自說自話。

吳亦凡:說唱有了“中國魂”,方能舉世立住根

那體現說唱“中國魂”的精神內核的地方又在哪裡呢?其實應該是中國的一種文化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展現以及語彙使用習慣。譬如,中國人最強調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身份認可,中國人不甘命運逆風而上的堅韌和勇猛,中國人出世入世的價值取向,中國人對英雄先賢對傳統禮義的尊崇,對兄弟情誼對家國情懷的熱忱,已經成為當下說唱中國化進程中最先獲得廣泛認可和共鳴的主題選擇;而從表現手法上,中國語言的對仗講究,音韻咬合特點,賦比興的手法,引經據典的習慣,反倒更能體現出一種鮮明而獨特的中國意識和韻味,如何能合理運用這些中國特點,與現有的說唱規律相碰撞,從而開發出新的說唱表現手法,當然要做到這些,則取決於創作者對中國文化深入的程度,以及擷取的角度,方能與說唱這種本屬外來的音樂形式融會貫通,水乳交融。

所以,吳亦凡的這首《中國魂》作為本屆《中國新說唱》的推廣曲,既是一種示範,其實,也更是一種要求,中國說唱在進入第二個主流發展年頭,能否在中國這塊土壤上紮下根來,又能否憑藉自身特色在國際說唱領域佔得一席之地,很重要的一點或許正在於,你的說唱能否一聽就讓人感受到“你看到我是中國的人,你知道我有中國的魂”。

我們拭目以待。

吳亦凡:說唱有了“中國魂”,方能舉世立住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