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红点奖没错,是我们的品牌不自信

红点奖没错,是我们的品牌不自信

有着超过60年历史的红点设计大奖一直是设计界备受关注的盛事,也是世界设计竞赛中最具影响的一个,甚至有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然而,这个久负盛名的设计奖,近来却在中国遭遇最严厉的“卖奖”质疑。

红点奖设立于1955年,是德国北威州的政府奖,致力于将获奖的设计概念转化为商品,为获奖创意和商业化合作搭桥牵线。红点奖的发展几经演变,最后由匈牙利人彼得·赛克(Peter Zec)于1992年正式定名为"红点奖",彻底变为设计行业的商业推广机构。

这个源自德国的红点奖,与“IF设计奖”、“IDEA奖”并成为世界三大设计奖。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大赛中获得了奖项,而德国红点奖机构也于2015年在中国设立“中国好设计奖”,简称CGD(China Good Design),特别针对中国的全新国际化设计奖项。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红点奖由最初的为商业、政治、文化和公众的设计论坛转变为一个商业推广机构,从一个单纯的大奖,变成了一个综合性品牌。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这个“源于德国”的大奖,正在逐渐地“去德国化”,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奖。“红点”在积极走向亚洲。继新加坡和中国台北之后,他们将“红点”带到了大陆的厦门。


不可否认,红点奖在设计领域有着一定的“含金量”。从它的起源地德国来说,德国一直在工业设计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就有意识地将艺术融入工业,当时德国培养出了彼得贝伦斯、威廉华根菲尔德等享誉世界的工业设计大师。多年来在工业设计领域积累的经验、获得的成就以及对全球的影响让德国在全球的设计领域有了很强的话语权。

德国在工业设计领域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红点奖的权威性。同时,红点奖有着近60年的悠久历史,其评奖流程和审核体系已经相当成熟规范,评委都是经过国际认可的专家,这意味着,红点奖的公正性和专业性相对较高,至少能够确保比赛的高品质。

从1988年至今,历史上曾有很多知名公司获得红点奖。比如2003年的诺基亚,2002年的苹果,联想公司也曾在2013年得过这个奖项。

红点奖没错,是我们的品牌不自信

对于中国的设计师以及设计企业而言,能够获得“红点奖”这样的国际奖项,受到国际专业评奖机构的认可,固然是值得欣喜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获奖,并在各种商业活动及媒体上以此借势宣传,红点奖频繁曝光,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最多的质疑声大概是指责红点奖已经不是一个公益性的评奖机构,而成为了彻底的商业机构,“赚钱”成了其根本目的。据了解,从参赛到最终获得红点奖,完整流程走下来,大约需要花费人民币两万多元。

坦白来讲,商业评奖机构收取费用的行为无可厚非,不能因此而否定红点奖的价值。但是,这一信息也从侧面反映出,这类国际商业奖项在中国确实“有利可图”。中国的政府、品牌、包括消费者对这类奖项的认可,变相为该奖项创造了庞大的市场,其在国内的热度不言而喻。

那么,红点奖到底值不值得中国政府、品牌和广大消费者如此的推崇呢?

当今,中国市场开放自由,红点奖之类的奖项进入中国,为中国好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国际舞台,拓展了国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设计的发展;然而,过度推崇这类国际奖项,或许真的会得不偿失。具体来说,红点奖在中国建立网络,成为备受认可的权威奖项,这意味着中国设计领域的话语权即将被外国人占据,启发中国人创造力的设计将会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


红点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的确做的比较规范,但并不代表红点奖就是设计界的准则。国内过度推崇,会给人造成一种得了红点奖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久而久之,中国设计的评价标准将完全由这类评奖结果主导。而国内的设计行业风气也会越来越浮躁,对于设计的理解会更多停留在满足奖项或商业机构的喜好上,却忽略如何将设计真正的落地,如何从国情出发做出为普通民众服务的好设计。

事实上,红点奖的评价体系也存在局限性,它们重视的是技术、艺术等直观的呈现,其评价完全集中在设计技巧本身,而不会在乎这样的设计、这样的产品对于整个国家的战略意义。 也就是说,国外的评奖机构凭借其专业性不会评出一个不好的设计,但不一定能评出一个对中国有实质意义的设计。

因此,评奖的目的是为了评出未来的方向,应该成为标兵树,树立风向标。中国需要的不是那些浮而不实的设计,而是真正能改变中国品牌、影响世界的好设计。

其实,红点奖不是个例。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国际奖项充斥着各个行业领域,许多国内企业趋之若鹜,民众也倍加认可,甚至是政府也会给国际奖项特殊的优惠政策,抬高这些奖项的价值。不得不承认,在很多领域,中国的发展与国外存在着一定差距,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就以工业设计来说,国内的工业设计与发达国家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国产品牌的设计仍然存在着模仿抄袭,未来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尽管如此,中国依然要坚持国格,保持民族自信,脚踏实地地发展自身,而不是依靠国外的奖项来证明自己的崛起和强大。


面对国际奖项,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应该抱以平常心。中国的企业应该扎实投入,磨砺基础,摒弃浮躁、功利的心态。要知道,国际奖项不能决定于中国的发展,只有真正优秀的产品、设计得以落实,才能改变中国,改变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