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朱元璋一定要殺功臣?不能貶為庶人嗎?

楓落花痴


古代歷史中“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事情很多,只是朱元璋的這一次最為突出而已。為什麼是殺,而是不是貶,因為朱崇八要斬草除根,杜絕後患。

中國古代王朝的更迭,只有西漢劉邦和大明朱元璋是平民起家,其他大多是權臣篡位或割據政權逆襲。於是其他時期,開國之初的爭鬥更多在宗室之間,文臣武將去選擇站隊。

劉邦建國之後,也陸續收拾了那些威脅最大的異姓王們,剩下的那些列候,已經沒有多少兵權了。周勃等誅殺呂氏,那是等到呂后去世後才敢的,而且因呂家也沒有了領軍人物,劉家也是空缺繼承人。所謂特殊時期。

朱元璋的時代,打下江山的都是那些公候們,既有悍將,也有文臣。相比之下,皇子都太年輕了,沒有戰爭經驗。雖然建立分封制度,幾個年長的皇子駐守北部邊疆,但這是為了太子朱標的佈局。沒想到的是,太子死了。朱元璋決定立孫子為繼承人,其面對的局面很複雜,即有叔叔們的虎視眈眈,又有開國功臣的桀驁不馴。這些是讓朱元璋決定痛下殺手的內在原因。至於國家嗎,人總是有的,從來不缺官。打天下一幫人,治理天下可以換一批,反正大股東是自己。

擊功臣們,如果只是貶謫,他還活著,他的威信還在,他的部下還在,於是有很多隱患。特別是當處理面積比較大的時候,以免他們聯合起來搞事情。所以呢,老朱一狠心,都殺了吧。殺一個還不行,圍繞著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各種擴大化,各種株連。於是持續不斷的滿門抄斬、誅滅九族。這種屠殺與恢復宮人殉葬制度是中國文明史的一次大退步。


幾葦渡


打天下和守天下是兩回事。打天下是善用人才,守天下是人才為其所用。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個個都是驍勇善戰,才智過人。中國歷史上我覺得朱元璋是對貪官下手最狠的一位皇帝。“株連九族”或者是“斬草除根”,這些都是朱元璋對待貪官的手段。

朱元璋不是一定要殺功臣,而是選擇性的來殺。只殺那些對皇位威脅比較大的,權力較高的。例如李善長(中書左丞相)以協同叛亂被處死,家族一共被殺七十多人、馮勝(宋國公)因功高造朱元璋猜疑被賜死、藍玉(永昌候)著名的藍玉案,共被殺一萬五千多人。朱元璋殺的這些功臣主要的目的都是為了穩定皇權,鞏固自己的地位。同時,朱元璋的長子當時的太子很早就死了,朱元璋將皇位傳給了他的第二個孫子朱允炆,當時殺功臣就是為了給朱允炆(建文帝)鋪路,只要對皇位有威脅的都一併被處死,類似於現在“站隊”一說。站錯隊伍了自然就沒什麼好事發生。

藍玉案

再拿藍玉案來說。當時的功臣自認功高,目中無人,囂張跋扈,沒有想過“功高震主”這回事,藍玉幫助朱元璋奪得天下,但是沒有想過幫助朱元璋守天下。當時藍玉的乾兒子就達三千多人,同時掌握軍隊大權,這樣朱元璋肯定是要殺他的,這是必然事件。“臥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所以朱元璋殺了藍玉,這不可能貶為庶人的,因為在朝堂之上朱元璋還能看的到,被貶之後叛亂都不一定察覺,而且一定會連根拔起。

沒死的功臣

朱元璋當時幾乎是殺了所有開國功臣,當時朱元璋要對眾多功臣動手的時候就只有一人察覺,這人就是湯和,自己申請解除軍權,並告老還鄉。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湯和幫他打江山。拿下江山後,湯和幫他守江山,湯和懂得急流勇退。還有一個人是相反的,這個人就是沈萬山,在皇帝面前炫富,雖然沒直接殺他,但是慢慢的沈家逐漸沒落。當時的世界首富就這樣淹沒在塵埃中。

最聰明的人都死了

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劉伯溫。劉伯溫當時是朱元璋身邊的第一謀臣。在打江山的時候劉伯溫是朱元璋的寶貝,打下江山後劉伯溫是朱元璋最大憂患。太過聰明總不是好事,所以朱元璋肯定是要殺劉伯溫的,為了穩住江山,為了自己的基業。因為朱元璋最怕的還是劉伯溫謀反,而且當時天下太平,劉伯溫的作用不大,並且加上朱元璋嫉妒心理,最終朱元璋找個機會把劉伯溫殺了。

故意殺的人,肯定不會放虎歸山

朱元璋殺的這些功臣都不是光明正大的殺的,都是以各種理由殺死,最多的還是定以叛亂之名。借胡惟庸之手殺死的最聰明的劉伯溫,劉伯溫死後,再就出現了胡惟庸案(明出四大案)株連九族同時連著李善長、陸仲亨等人一起被殺。
以上都是說朱元璋怎麼殺的這些功臣,只是為了強調“一定”二字。既然是一定要殺,那麼就不可能貶為庶人。
歡迎在評論區點評。

四十五度歷史


這個我覺得得從皇帝和臣下的關係來看。

主弱臣強自然要大殺功臣,保住自己的皇權。

比較一下歷史上有名的殺功臣的皇帝:劉邦和朱元璋。劉邦,布衣出身,殺韓信、彭越、英布等人;


朱元璋,布衣出身,殺李善長、馮勝、藍玉等人。

漢朝的劉邦殺功臣,是一個一個地殺,而且不明目張膽的殺,借呂后之手殺掉韓信。朱元璋則是一批一批地殺。朱元璋大殺功臣一共有兩次,兩次的目的都一樣,為了穩固皇權,為自己的接班人朱標掃清障礙,朱標死後朱允炆年少,更不能允許有主弱臣強的局面存在。

打壓相權 穩固皇權

所以朱元璋自明洪武元年坐上皇位,到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在位三十年間,明朝的開國元勳、文臣武將幾乎被他屠殺殆盡。朱元璋殺功臣,主要是藉助惟庸、藍玉兩起所謂的“謀反”大案,進行大肆株連。惟庸於洪武六年為相,因精明強幹,又是老丞相李善長親戚,深得朱元璋寵信。朱元璋甚至把早於惟庸兩年入相的汪廣洋貶為廣東參政,讓惟庸獨居相位。這惟庸大權在握後,便有些得意忘形,經常當皇帝的家。時間一長,自然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洪武十三年,御史中丞塗節等上奏惟庸結黨謀反,朱元璋隨即詔令嚴加審訊,並以最快的速度將招出之謀反人員,包括告密人塗節,一併處死。兩個案子中誅殺胡惟庸,並且廣為株連是為了皇權獨大,打壓相權,廢掉丞相,因為丞相權利太大,處處掣肘皇權,遇到朱元璋這樣生猛的皇帝還好,真遇到草包皇帝可能廢立皇帝甚至有可能出現篡位的危險。這一點可以參照“跋扈將軍”梁冀毒殺漢質帝、司馬懿篡魏。

警惕勳貴

至於藍玉和唐朝的侯君集一樣,倚仗功勞,驕橫跋扈,誰都不放在眼裡,忘記了“功高震主者身危 功蓋天下者不賞”的古訓,不但如此他還自己作死。藍玉多次統領大軍,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對其優禮有加。藍玉便日漸恣意驕橫,蓄養了許多莊奴、義子,乘勢橫行霸道。藍玉曾強佔東昌民田,被御史查問,藍玉大怒,將御史趕走。藍玉北征南返時,夜抵喜峰關,守關官吏沒能及時開門接納,藍玉便縱兵毀關,破門而入,皇帝聞知,很不高興。 又有人說他與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殺,皇帝為此切責藍玉。當初,朱元璋本欲封藍玉為梁國公,因藍玉有這些過失,便將梁字改為涼,並命人將這些過失刻在世襲的憑證上。藍玉猶不改過,侍奉皇上酒宴時口出傲語,軍中將校升降進退,大權操於他一人,朱元璋多次責備他。藍玉西征返回後,被封為太子太傅,藍玉不願位居宋、潁兩公之下,說:“我難道不能做太師嗎!”此後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採納他的建議,藍玉越發怏怏不樂。而且藍玉在軍中廣認乾兒子,居然多達三千多人,如此在軍中網羅羽翼,那家皇帝能睡的安穩?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 蔣瓛告發藍玉謀反,下獄鞫訊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 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 傅友文等謀反,擬定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正在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謀反罪將其逮捕下獄,並被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並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一萬五千人。為警誡群臣,朱元璋手詔佈告天下,並條例爰書(中國古代的一種司法文書。)為《逆臣錄》。史稱“藍玉案”。藍玉案後功臣被屠戮殆盡,朱元璋也就能坐穩皇位了。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敢對功臣大下殺手,這也得從當時的形式出發。殺不殺功臣,與當時的形勢背景有關,以東漢為例,劉秀開國,靠的是以南陽集團為代表的地主豪強的支持,這些豪強勢力很大,在整個東漢一朝都舉足輕重,作為皇帝的劉秀,面對地方豪強的汪洋大海,必須打一派、拉一派,才能保證中央的穩固統治和財賦收入,而他的選擇,是袒護南陽勳貴集團,分享部分利益來結成對抗其他豪強的聯盟,表現在外在,就是“不殺功臣”。

李世民留著功臣集團,是因為當時中央政府面臨著協調關隴、山東、江南三大士族集團的平衡問題。他的策略,是以關隴勳貴為基本盤,對山東、江南既有拉攏,又有打壓。與劉秀類似,如果他不把基本盤——功臣集團穩固了,面臨山東、江南士族的壓力可就成了孤家寡人了。而後來唐朝站穩腳跟以後,對關隴勳貴也沒再客氣——從某種程度上講,武則天上位之後替李世民補上了“殺功臣”這一課。


敢不敢殺,與形式背景有關

朱元璋的時代,士族早已消亡,基層更多由中小地主和自耕農組成,完善的科舉制使得皇帝的班底有了源源不斷的寒門士子的補充,對功臣勳貴集團就沒有繼續拉攏的必要了。而且,很多功臣的命運也和朱標早逝這一偶然事件緊密相聯,可以說朱標的早逝進一步迫使朱元璋警惕勳貴集團,所以痛下殺手。

朱元璋個人性格有關

像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光武帝劉秀也沒有殺功臣,這跟他們溫和的性格有關,但朱元璋是個猛人。廢掉相權,搞的自己宵衣旰食,每天批閱奏摺幾千件,就能看出來。他做事從不留後路,要做就做到最絕。所以為了保住朱姓天下,殺光功臣在所不惜。


火器工坊


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講到,這些布衣出身的功臣,在成為新貴之後,野心和貪慾逐漸膨脹起來。而皇帝的禮遇是有限的,他們的貪慾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會落到悲慘境地。

表面上是建立政權成功後的卸磨殺驢行為,其實深入分析一下,這些所謂的功臣良將各有取死之道,比如牽連甚廣的藍玉案,至少藍玉本人死的是一點都不冤枉的,胡惟庸也一樣,拿皇帝當傻子的人都不會有好結果。

不可否認的是,以藍玉的戰功來說,是對得起他的職位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捕魚兒海的戰鬥。可是藍玉這個人的人性和性格缺陷也非常大,比如,朱元璋收義子就收吧,藍玉也跟著學,一收好幾千個乾兒子,你藍玉這樣邀買人心到底要幹什麼。

藍玉北征的時候,手腳不乾淨,很多戰利品都被他據為己有,並沒有上繳,這種事朱元璋能不知道麼,只是睜隻眼閉隻眼罷了。

尤其不明智的是,參合到人家兄弟間的家事中去,你藍玉挑撥朱標和朱棣的關係,那朱棣還不恨你,自然在朱元璋那兒說了不少藍玉的壞話,最後錦衣衛又適時的遞上了藍玉謀反的報告,那藍玉就算是死的徹底了,平時驕橫跋扈不知道收斂,倒黴的日子就不會太遠了。

在捕魚兒海的大功後不久,這個藍玉竟然強制搞定了元妃,致使元妃羞愧自殺,皇帝為此切責藍玉。當初,朱元璋本欲封藍玉為梁國公,因藍玉有這些過失,便將梁字改為涼,並命人將這些過失刻在世襲的憑證上。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對藍玉的隱忍從他剛剛建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能忍那麼多年算是不錯。

藍玉並未因此而收斂,軍中將校的官職升降,他一個人說了算,朱元璋斥責了他,他還是沒有覺悟,這不是小事,如果大明軍中都是你藍玉的嫡系,皇上全家能睡安穩麼。

藍玉西征返回後,被封為太子太傅,藍玉不願位居宋、潁兩公之下,說:“我難道不能做太師嗎!”此後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採納他的建議,藍玉為此僅僅是悶悶不樂,絲毫也沒有發現自己的處境已經有些危險,並且在朱元璋的心裡也慢慢失去了信任,其他諸如強佔良田,縱容家奴的事兒就不用說了,太多太多。

想這種不知收斂的人,配給朱標朱元璋都擔心,更何況朱標早死,朱允玟那懦弱性子朱元璋怎會看不出來,藍玉輔佐朱允玟那是不用想了,把主子弄死倒是有很多種辦法的。所以藍玉必須死,可能各位讀者如果處於朱元璋的位置,也會這麼做。

全說我可說不過來,我只能再簡略的說幾個人,不過有一點,我們看待歷史要設身處地的用當時人的封建禮教和時代侷限性去看,比如僭越,這在今天可能有些人會想,嗐~別那麼小氣,包容一下就過去了。說實話,在那個年月直接砍了也真的不冤。

常遇春——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得暴病卒于軍中。

李文忠——李文忠終年四十六歲。朱元璋懷疑淮安侯華中下毒,便降低爵位,將其家屬逐至建昌衛,其他醫生及妻子兒女都被斬首。

朱文正——因戰後對朱元璋的封賞不滿,後私通張士誠,被朱元璋得知,被軟禁,最後鬱鬱而終。

鄧愈——鄧愈班師回朝,在回師途中生病到達壽春的時候,因病去世。

胡大海——為降將蔣英等人所殺。

朱亮祖——鎮守廣東期間,與當地豪強勾結,使朱元璋冤殺番禺縣令道同,最終被朱元璋察覺。拿朱元璋當傻子利用的朱亮祖被召回京師,與長子朱暹一同被鞭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論為胡惟庸逆黨,爵位廢除。

周德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兒子周驥在宮中和宮女淫亂,周德興受株連被殺,公田被收。

傅友德——付友德死的是比較冤的,也可以說他是死於自己的寧折不彎,畢竟他是自殺的。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層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功勞,根本沒把朱元璋放在眼裡。

朱元璋參加宴會,而守衛之一就是付友德的兒子傅讓,看門的時候未配劍囊,這讓朱元璋非常不滿,大家可能還沒意識到,一般守衛那劍都是要收到劍囊裡的,真有危險才拔出來,而傅讓就手拎這寶劍,別人倒還無所謂,而皇上就不同了,這絕對能算上大不敬,可以設想一下場景,皇帝來了,一個傢伙拿著能捅死人的劍就直接攥手裡門口待著。在那個年月碰上個不好說話的皇帝,殺了也就殺了,也談不上錯。

再看付友德對這件事的處理——朱元璋忽然提起說對傅讓有些不滿,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責備傅友德不敬(加粗部分,這就是我說付友德自恃功高,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的原因,這種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那麼大的功臣道歉也就算了,那麼為什麼付友德道歉了,朱元璋不但沒有原諒,反而還說付友德也不敬?!朱元璋真有這麼混麼?!態度決定一切!我們日常中也能見到這種場景,某些人錯了,但是並不承認錯誤,或者以無所謂的態度輕飄飄的說對不起,眼中充滿了不屑,嘴角掛著輕蔑的笑容,潛臺詞就是“至於麼,小題大做”不但起不到道歉的作用,反而能勾起胸中熊熊怒火!),話趕話,說戕了,一氣之下,朱元璋讓付友德帶傅讓首級來見,立刻,傅友德提著二兒子的頭顱來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說“你怎麼忍心。”(這裡再插一句,有的朋友會說,咦?你要人家兒子腦袋人家都拿來了,朱元璋怎麼會假惺惺的說“你怎麼忍心”?原因很簡單,前文說過,這是爭執之中的話趕話,說到那兒了,一句氣話,但付友德就是寧折不彎的脾氣直接就把兒子頭提來了,所以朱元璋下文會暴怒!非常暴怒!因為這不是朱元璋的本意,一句氣話讓付友德用行動變成了對朱元璋的反戕。說白了就是置氣至死。說了這些大家在看看原文的描述還會覺得這段話很奇怪麼?),傅友德說:“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最後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當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發配遼東、雲南。

馮國用——至正十九年(1359年),馮國用暴卒于軍中,年僅三十六歲。

馮勝——坐藍玉案賜死。

郭英——到朱棣時期都還或者,朱棣也沒動他,只是免了官,郭英最後老病而終。

至於貶為庶人這個問題,我覺得既然犯罪了,就要認罪認罰,大明律幹什麼用的,憑什麼就貶為庶人不必承擔後果?至於政治上的考量,這些功臣們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不是說沒官,就撲騰不出水花了,比如什麼浙東派和淮西派。我把藍玉這個倒黴蛋再次拎出來講解一下,藍玉可不能放虎歸山,因為這哥們的臭毛病之一就是任人唯親,部隊裡都是他自己人,真讓藍玉瞅準機會,那老朱就該受傷害了!


古今通史


朱元璋對功臣們開刀,一打開就停不下來了,這是有前因後果的,而且這個隱患早就從朱元璋成勢之初就已經埋下來了。筆者曾經分析過朱元璋的功臣陣容,主要是由淮西新貴構成,這些人又是刀口添血過來的,只是廢為庶人,難免會引起這些人的不滿和反叛,而且是結成一股力量對抗,不利於大明統治和安寧。朱元璋要麼不清除這些功臣,等第二代再處理,但是朱標早死,朱允炆太懦弱了。要麼一旦清除,就得連根拔起,朱元璋也只能選擇這條路了。

我們再看劉秀,司馬炎,李淵父子,宋太祖等等,這些開國君主,他們的功臣構成的成分,都沒有朱元璋開國那樣的陣容單一。劉邦雖然也有沛豐的老兄弟,但是吸收不少沛豐之外的人才,如陳平等人也擔任要職,這就有一定的內部制衡。這也可見朱元璋的特殊性,而且對比劉邦,朱元璋是有失誤的。

(朱元璋初期都在淮西一帶活動)

當然,朱元璋清除和殺光功臣,也有他性格底色的一面,而這一面影響了朱元璋統治的失衡,埋下另外一個大殺功臣的隱患。朱元璋早年的發跡,得益於加入紅巾軍淮西領袖郭子興和淮西老鄉的支持,朱元璋早期的活動也在這一帶,這就造成了朱元璋陣營的主要人物都是淮西老鄉構成,如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人。後來,朱元璋拿下應天,以此為根據地,才吸收了一些浙東人才,比如劉伯溫,宋濂等人,而且這些人大部分屬於知識份子構成。

(朱元璋)

朱元璋統一天下後,本來是可以利用這兩個集團的矛盾,來進行內部平衡的,這樣就未必需要大殺功臣了。可是,浙東集團的能量和資歷遠遠不及淮西新貴,單單封賞功臣,公侯大多都是淮西老鄉,劉伯溫僅僅是誠意伯。除了資歷和戰功等客觀原因,自然也有朱元璋對知識份子的偏見。所以,朱元璋接下來對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矛盾和紛爭,大部分站在“老鄉”一邊,劉伯溫其實日子並不好過。甚至,劉伯溫告老還鄉,都沒有逃脫淮西新貴之手。

(劉伯溫)

這是朱元璋的“老鄉情結”導致內部失衡的失誤,也導致淮西新貴部分人的驕橫和尾大不掉的情況。所以,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和君權集中,只能大殺這些“老鄉功臣”,如果只是廢為庶人,先不提反叛問題,單落下“過河拆橋”的怨氣和話柄,民間老家沸沸揚揚,就足夠讓朱元璋頭疼的了,還不如安個罪名,殺了以絕後患。而這些隱患,本就是朱元璋的性格和失誤造成的。


大飛熊騎士


殺功臣是因為皇孫年幼,怕新皇繼位以後,鎮不住哪些功臣宿將!

為什麼一定要殺死,而不是不貶為庶人?這是因為有一種東西,叫“威望”!有一種關係叫“結黨”!我來拿袁世凱舉例。

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病死,年幼的溥儀繼位,其父載灃為攝政王。攝政王對袁世凱很不滿意,上來就解除袁世凱的官職,把袁世凱趕回家了。但是,袁世凱雖然在安陽賦閒,朝中事務他都一清二楚。北洋親信時刻會向袁世凱彙報朝中大小事務。

(袁世凱釣魚照)

袁世凱還以《自題漁舟》為題,作詩:“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袁世凱在家賦閒三年,可是,朝中關係一直沒斷。他就等著機會,隨時復起。剛好,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滿清指揮不動北洋新軍。這些新軍都是袁世凱的舊部,只聽袁世凱的調遣。滿清沒有辦法,只能讓袁世凱復出。10月14日,滿清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11月1日,清廷又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6日,袁世凱組織新內閣。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遜位,清朝滅亡!

賦閒在家三年的袁世凱,依靠舊部支持,不出三個月,就把清朝幹倒在地!如果再給滿清一次機會,滿清肯定會想法殺了袁世凱。

朱元璋在位時,明朝朋黨就已經很嚴重了。只是把功臣宿吏罷官回家,不能避免他們在朱元璋死後,接連黨羽,幹出謀逆之事。

這些官員要麼是門生關係,要麼是同鄉關係,要麼就是姻親同僚關係。雖然能把老臣罷官回家,但是,他們的關係網還在,很容易就能東山再起。

而且,朱元璋覺得,這些功臣沒有留給皇孫再重新啟用的必要。所以,不如直接殺了,永絕後患。

朱元璋的考慮是對的。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藍玉案。基本都是威脅到朱元璋的皇權統治,而且,牽連官員眾多。尤其是空印案,百官都知道“空白蓋印公務文書”的存在,都在瞞著老朱。在朱元璋看來,這件事太恐怖了,官員竟然如此相互勾結,所以,老朱殺了很多人。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貶為庶人,可是本領仍在,故舊仍在,部下仍然!

我是一個將軍,老朱把我貶為庶人,我心必然不服,於是找到一個三品將軍,問他,

你現在是幾品?

三品?

想當一品麼?

想!

好,跟我幹吧!我當皇帝,你做一品大將軍!

OK!

老朱手下哪一個是省油的燈,哪一個不是身經百戰,部曲過萬。什麼是兵,兵不一定聽皇上的,因為士兵最信的反而是和他們一起衝鋒陷軍的將軍。所以,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大官職,而是你的影響力

法國的拿破崙不也如此麼!他只要說,我是拿破倉,帶著你的槍,跟我走!整個法國人民都會毫不猶豫地跟著他!

這個情節還被寫在了小說裡,好像叫什麼《大漢帝國風雲錄》吧,就是主角年老隱居是,皇帝派人來殺他,結果主角面對士兵,輕描淡寫地說,我是***,倒轉你們的武器,跟我走!結果,那些兵果然就跟他走了!

他們的影響力太大了!太到可以違背皇帝命的地步!

如果太子尚在,一切還好說,一個朱允文,溫文爾雅的樣子,如果是這些殺人不眨眼的部下的對手!

所以為了以防萬一,必須殺掉!而且,只能殺掉!

因為,權力必須掌握在皇帝手裡,這一點只要老朱在,絕對沒有問題,可是,老朱同意會嘎一下就沒的!

剩下一個小屁孩兒,如何駕馭?

殺,是最正確,最省事的辦法!天下一統了,能打仗的人越多,不安因素就越多。

刀子,還是握在自己手裡舒服!


亦有所思


朱元璋誅殺功臣,可不是一時興起、一時衝動,也不完全出於自私,而是他的“重典治國”思想的實踐。而這一思想的逐漸形成,和他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聯。

朱元璋出身於貧苦農民家裡,10歲就開始為地主放牛。17歲時,父母、兄長相繼餓死。為了生存,朱元璋只好去皇覺寺做了小和尚,四處乞討。在乞討過程中,朱元璋親眼目睹了貪官汙吏如何肆虐百姓,對“蠹政鬻獄,大為民害”的貪官汙吏恨之入骨。李贄就此曾經分析說:“蓋自託身皇覺寺之日,已憤然於貪官汙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矣”。

青少年時期的經歷,造就了朱元璋對官吏的極端的態度,他對整個官吏群體充滿了不信任感。做了皇帝以後,朱元璋親自主持制訂了《明大誥》,其中有多達150條專門規定懲治貪官的,設置大量酷刑,諸如:凌遲、梟首、抽腸、刷洗、閹割、挑筋、剁指、斷手等。朱元璋反貪懲貪決心之堅定,手段之殘酷,歷時之久,在整個古代史中都極為罕見。

功臣集團的覆沒,首先,與朱元璋在戰爭年代所經歷的人情冷暖、陰謀背叛後產生的深刻的猜忌心理有關,也與他因寒微出身所產生的自卑相連,他始終擔心這些人覬覦他的江山。其次,功臣集團也屬於朱元璋極度不信任的官吏群體,而且是手握重權、影響力巨大的群體,要做壞事可謂唾手可得。

建國以後,曾經與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因為建國有功,由被壓迫者轉型為統治階層,位列公侯,高官厚祿。大量的財富、土地、奴僕集中在這些新崛起的貴族階層手中。其中相當一部分權貴開始恃驕生寵,目無法紀,對百姓非法剝削,對稅收隱匿侵佔,侵犯了明王朝的利益。

因此,對貪官汙吏的痛恨,對功臣的猜忌,對集權的渴望,促使朱元璋是成為中國歷史上殺戮功臣最多的皇帝之一。他先後興起胡惟庸胡、李善長、藍玉三大獄,文武臣僚被誅殺者數以萬計,在官員中造成極大的恐怖。大案而外,開國功臣或被明令處置,或被暗中毒害,多不得善終。明朝開國功臣僥倖得以善終者,惟有湯和等寥寥數人。

朱元璋是個很複雜的人物,他是一個勤奮、節儉的皇帝,也是一個殘暴無度的皇帝。他的“重典治國”思想和實踐,有積極的一面,但是消極作用要大於積極作用,對整個明朝有著深刻的影響。

朱元璋是一個草根皇帝,他的特殊經歷使得他沒有唐宗宋祖那樣開闊的胸襟和仁政思想,因此他始終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


麻辣一加一


跟隨朱元璋開國的三十四位功臣中,大都被朱元璋給殺死了。

其實殺功臣無非是兩個目的:

第一個是穩固皇權,樹立威信,皇權得來不容易,如果不清除會危及到皇權的穩固性。

第二個是為後面的接班人掃清障礙,手握大權的臣子們,如果聯合起來造反,大明很快就會被推翻掉。

朱元璋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除了對馬皇后下不了手,對其他人都會痛下殺手,而且他絕對是一不做二不休的人,要殺絕對是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靜觀簡史


自古安徽出人傑,明太祖朱元璋永遠是其中最閃耀的一個!

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說:

1、朱元璋其人

我們首先說下朱元璋其人,文韜武略樣樣都會,但是都不精深,他最主要的才能是識人用人,這也是他最傑出的的才能。這些才能並不是天生就有的,那是經過了很多生活的磨難得來的,這些生活的磨難帶給他的不僅僅是才能,還有很多的“缺點”:多疑,不輕易相信他人,做事狠辣等等,當然這些放在政客的身上也都是可以作為優點的。

2、被殺的功臣的特點

智謀過人、運籌帷幄型的,典型代表劉伯溫,雖然不是被朱元璋親手下令殺死的,但他的態度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的。

勇猛、善於攻陣的,典型代表藍玉,有傳說徐達也為他有意為之。

3、時代的背景

天下大定,不再需要這些特質的人才來征戰四方,其次就是,朱元璋的大兒子是一個心慈的人,作為識人無數的他怎能看不透兒子的本質,乾脆一不做二休,直接殺了了事,還可以少分些權力和財富。

朱元璋是知道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從最底層的庶人走上來的,所以,他做事有一個風格: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