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第一條熱搜新聞是: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取狄拉克獎章。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這個狄拉克獎章的含金量如何呢?百度上是這樣解釋的↓↓↓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它是

理論和數學物理的最高榮譽!

這裡一個"最高榮譽"

盡顯此獎章的霸氣。

中國科學家一共只有三次,

將其收入囊中:

一次是2005年,

麻省理工教授李雅達;

一次是2012年,

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

然後就是時隔六年後的今天,

麻省理工教授的文小剛再次將其拿下。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那麼,這麼厲害的獎項,獲得這個榮譽的華人科學家又是師出何處呢?

不是清華,也非北大。這位文小剛教授本科時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

此外,微博熱搜上還有另一條重要消息。

近日,國際頂尖期刊Nature一天內連刊兩文,報道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發現。而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來自中國的博士生曹原。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Nature是世界頂級科技雜字,能夠在Nature上發佈論文,是許多科研人的夢想,有些人為之奮鬥一生,也難以實現。而曹源一天內竟然有兩篇文章出現在Nature上。他的論文與他的項目一起引起科研界震驚。 而他,今年僅有21歲。

他也來自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且畢業於中科大里鼎鼎有名的少年班

這兩條熱搜新聞把大家的目光,重新帶到了這個位於安徽省的低調而理科實力爆強的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特別是他的少年班學院,更是一種神秘的存生,在全國範圍內曾引起經久不息的轟動,被稱為:低調大學裡的高調少年班。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大家抑制不住想知道:

這個少年班的前世今生?

那些曾經的天才少年今何在?

泯然於眾與終成大器的神童比例到底如何?

如今的少年班與過去,有了哪些新變化?

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少年班學院的前世今生

早在1978年3月,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激烈倡導建立少年班,在鄧小平、方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和推動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就此建立。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當時的環境是教育資源稀缺,希望通過集中優勢教育資源到少數天才少年身上,達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效應。這就是建立少年班的初衷。

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一期少年班招了21人,17個男生,4個女生。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在當年的媒體上,這些孩子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知識荒原”指當時的社會背景:缺人才,缺教育資源。而”少年突擊隊“,意味著他們身上揹負的重任。然而老百姓更願意直呼他們為

“神童”

這些孩子的智商確實頗為引人注目,絕大部份學生,都能背誦圓周率到一萬多位,記憶力驚人。其中也有學生僅13歲,下棋就能勝過棋藝精深的中科院副院長。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少年班”裡最突出的現象是低齡化的存在,像是這樣↓↓↓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校園裡充斥著“學長弟弟”和“學姐妹妹”,其中甚至不乏比你小的大四學長學姐,日常問候基本就是這樣尷尬的場景↓↓↓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對”少年班“,大家最多的體驗是兩條:

第一體驗:十年來第一次看到這麼多比自己小的同學。

第二體驗:自己的智商真是好低。

這體現了少年班的兩大特點:智商高,年齡低,全是早慧少年。

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兩個聲音。不贊成的認為:揠苗助長,沒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贊成的認為:全世界都有榮譽班體系。集中優勢兵力,對準優勢學生,才能大出快出人才

顯然後一種聲音在當時佔了優勢。1984年在中央肯定科大少年班後,1985年1月26日,教育部決定,在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12所重點高等院校開辦少年班,擴大少年班的試點。然而幾年後,又都關停了。但是科大的少年班卻一直堅持了下來,一直持續到今天,被認為是最為成功的少年班

實際上中科大少年班的學生,也有一些失敗案例。比如,曾被譽為“中國第一天才少年”的寧鉑,就是上面提到的,13歲下棋就贏了中科院副院長的孩子。

作為中科大第一屆少年班的明星,19歲成為中國大學裡最年輕的助教。看起來成長路上一帆風順,少年成才的典範。然而在《實話實說》的節目中,他卻猛烈抨擊這種神童教育,認為這是一種失敗教育。在2002年,寧鉑突然宣佈出家為僧,當時38歲。

另一個案例是王思涵,14歲就考入大學,被寄予厚望。然而畢業考試時,全科都掛,只有英語及格,被學校責令退學,黯然離開學校。

另一位神童魏永康,也是同樣的遭遇。只是發生的時間晚一點罷了。他在讀碩士研究生時,門門掛科,也遭到退學。

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些“神童”沒有經受住外界給予他們的光環與壓力,最終泯然於眾,沉寂於人群中。

大家對少年班的爭議驟然增多。而中科大卻始終沒有停下少年班創新與改革的腳步。

1985年創辦了教改試點班(00班)。

1986年定下錄取的流程與模式:所有學生都需參加高考,再複試。這樣錄取的學生

偏科現象減弱

1994年開始全面實行早期科研實踐、大學生研究計劃,增強學生的能力。

1998年建立學生導師制度

2004年開始全面實行4~6年彈性學制和個性化學習計劃

2008年,少年班與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聯合辦學,建設“教育部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

失敗的案例是少數,而成功的案例卻是許許多多。40年來,少年班碩果累累,人才輩出。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中科大2017年的就業報告,更是體現了少年班畢業生的優異。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我們許多熟悉的名人也都出自中科大少年班。

莊小威是最為科研行業熟悉並稱道的。她是中科大87級少年班學生,34歲時,就被哈佛大學聘為物理和化學系的雙聘正教授,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而作為首個登上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生演講臺的中國學生何江,也是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而他的導師就是鼎鼎大名的莊小威教授↓↓↓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與莊小威同年當選的斯坦福大學駱利群教授,也同樣出自中科大少年班。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尹希,32歲受聘為哈佛物理系教授,也是科大少年班畢業生。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的,還有這樣一串名單:

曾擔任微軟全球副總裁的張亞勤

獲得過美國青年科學家

最高榮譽(PECASE)獎的得主盧徵天

阿里雲首席科學家閔萬里

達摩院量子科學家徐華

。。。。

截至2015年,中科大少年班37年來共畢業3162名本科生,90%以上考取國內外研究生。

其中19%供職於科教界,超過200人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其中:

2人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1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7人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5人當選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

在國外做教授的超過250人

在哈佛當教授的有5人

在清華當教授的有6人

6位獲得過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

另有72%活躍在企業界、金融界,其中在世界

500強公司、企業任職的約35%。

少年班的今天

如今的“少年班”學院,一共由三個班組成:

少年班(小孩班)

創新試點班(提前高考班)

理科試驗班

(都是大人班)

少年班,就是最初也是最傳統的少年班學生。

這個班的學生年紀都在16歲以下,是名副其實的小孩班。這個班的學生先參加全國統一高考,再通過集中複試,進行包括心理素質、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等在內的全面素質測試,最後錄取入學.

創新試點班的年齡門檻就要再低一點,17歲以下就行.

這個班的學生先參加全國高考,再參加綜合自主招生考試,按成績擇優錄取。不想跟大部隊硬拼高考成績的學生在高三之前提前高考一把,達標就好。

最後一個理科試驗班,則是正常年齡的高中畢業生.

這個班的學生其實來自於普通高考錄取的學生,這些學生裡成績前5%一般就有機會進入理科試驗班.

因此,現在少年班學院目前學生絕大多數是14-15歲,或16到18歲,已經不再像開辦之初那樣低齡。

年齡不再低齡,但是“少年班”卻始終堅持精英培養模式。

本來,中科大的學風嚴格就是遠近聞名的。在中科大校園裡,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窮清華,

富北大,

不要命的來科大。

這句話的由來,知乎上是這樣寫的↓↓↓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從上面看出來,科大的學業就是四個字:重,緊,深,難。我們來看一下具體有哪些表現。

留級與退學的要求高於其他大學。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少年班全按最嚴的模式來,特別是數學與物理科目,不僅難,還月考。每月掛科的比例出奇地高。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像上面這種說的數學,肯定不是高等數學,而是數學分析這類,類似“火星人”學的。因此每年,少年班有不少學生都遭到“退貨”處理。

在這種情況下,努力,更努力就是少年班學生唯一的選擇。

揭密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兒童今何在?成了傷仲永,還是贏在起跑線

一週六十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才僅僅合格。

因此在少年班裡流行“別人努力,我要更努力”。班裡個個都是學霸,但是每個人都卯足了勁去學習,從來沒有人因為認為自己天才,而不讀書的。

就因為中科大的嚴格要求,才少了傷仲永的悲劇,成就了許多的科學家與教授。

阿里雲首席科學家閔萬里,至今感謝當年少年班的教育,他發現當年在少年班裡,數學、物理這些基礎領域學得都非常紮實,而現在,數學、物理和算法正是他工作領域的“黃金鐵三角”,促成了他工作的成功。

看來,真是應了那句:你吃過的那些苦,最終都化成了通往成功的階梯。

少年班的孰是孰非

從少年班開始創立,各種有關少年班的非議與爭論就從來沒有停歇。

國外有這樣一個試驗。從1974年起,調查,跟蹤並記錄了210名極具天賦兒童的整個人生路。而最終這210名天才兒童中,僅有6人獲得通常意義的成功,成功率僅為3%。

不只是神童,哪怕與神童相似的狀元,在時間的長河裡,大多也寂寥無名。古代那麼多狀元,也只有文天祥、張謇等寥寥數人名揚後世。就算中國人盡皆知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後來也

不過爾爾

那麼反思下來,這些天才兒童,與狀元類似,大多隻是學業能力及智商方面高於常人。但是在社會上是否取得成功,卻還依賴於許多非智力因素,比如:性格、專注力、毅力,耐心,恆心,抗挫力,最後還離不開時運。

所以很多專家認為:讓天才兒童在普通的環境中長大,不用過多地關注他們智力上的優勢,更不用去早早開發他們的智力,是對他們最大的愛護。

而當年促成這事的華人諾貝爾得獎者李政道也坦言“我實際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這個突破口就是對早慧少年進行超常規的培養。”

現在與當年建立少年班時的時代背景,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人才的定義更是多元化。從重視少數精英的成才,轉向關注每個學生高品質的成長過程。少年班已經慢慢淡出我們的視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