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8年前爆紅網絡的殺魚弟如今服毒自殺,你認為究竟是什麼造成的悲劇?

富春一凡


8年前因為殺魚手法嫻熟,眼神犀利,被網友戲稱為"殺魚弟"的小孟,今年剛好17歲,原本輟學重回課堂,後又輟學,自小常被父母打罵,儘管如今不太打他了,可給孩子心靈造成的傷害已經無法痊癒,所以在他的心理積壓的情緒太多太多,而青春期的情緒原本就容易走極端,越來越多的爭吵讓一個無法疏解情緒的人可以走向兩條路:

1,自傷,自殘和自殺以及離家出走就是自傷的典型方式;

2,傷害他人。

一般採取自傷的人比較多,小孟就是採取的一種自殺方式。


對於一個孩子,生來一般都是有很大的可塑性的,誰也不是生下來都註定了以後要自殺什麼的,之所以後來採取了這種方式來試圖解脫,也是因為後天身邊的親人和環境讓他對愛失去了信心,對自己失去了希望。所以說小孟的自殺,和周邊的環境,尤其是和父母自小對孩子的教養觀念、方式方式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也可以說是父母生養了他,同時父母的不當養育也直接把他推向了自殺,儘管這並非父母的本意,可實際上就是如此。

不僅僅從小孟的成長經歷中可以得知,更多采取極端方式的孩子案例的分析中也可以得知。極端事件的發生有幾個情況:

1,負面情緒的大量積累且膨脹一時無法疏通出去,導致情緒的失控。

2,心理的長期壓抑造成的一種心理扭曲,繼而導致的一種人格和性格的不健全。

這兩種情況非常典型,尤其地第二種,實際上對於一個對生活失去信心和熱情,對自己失去希望的人來說,是對親情和親人失去了信心;一旦失去了內心的愛和親情,那麼一個人就是活在世上也可以說是等同於行屍走肉,也只是一個軀殼而已。所以很多青少年在衝動之下就輕易採取了極端的方式試圖從這種狀況中解脫。他們看不到更好的出路,他們一時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因為他們還沒有能力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所以他們絕望。

做為成年人,給予孩子親情的家長來說,在孩子的成長中永遠是佔據了主動權和操控權的,如果我們無法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那麼未來的生活必定是一場不幸福的存在或者不幸福的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