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閩清版“三坊七巷”春節前開放

閩清版“三坊七巷”春節前開放

測量隊在老建築內測量。

福州新聞網8月1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 文/攝)展現老城味道,留住鄉愁記憶。記者14日從閩清縣獲悉,作為全市擬打造的13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浮頭街片區已完成設計方案,室內測量也已啟動,將於今年12月底前完成建設,明年春節前向市民開放。

此次閩清縣結合中心城區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將梅城鎮的浮頭街、安民巷、城墘路,打造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3條街巷是縣誌記載閩清縣城城牆範圍內主要區域。梅城鎮鎮長江茂周說,浮頭街全長253.08米、安民巷142.49米、城墘路228.92米,擬共同打造成閩清縣的“三坊七巷”。

記者在該街區看到,街區內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和縣級文物點牧師樓、具有歷史風貌特色的建築20餘處,包括位於浮頭街的毓麟宮和吳氏祠堂,位於安民巷的許氏賢祠,位於城墘路的朱氏祖厝、池氏大院、陳氏與鄭氏老宅、閩清糧食局舊址、姚氏宗祠遺址等,還有位於浮頭街的水門及位於浮頭街與城墘路中的古城牆遺蹟。福建博物院副院長龔張念說,多個姓氏的印記是這個街區的特色,這裡還有多元文化建築。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鄭國珍建議,把每個有歷史印記的地方都挖掘出來。

在牧師樓,記者除了看到用扇形紅磚修建的圓柱,還看到刻有英文樓名和建於1924年的石牌。在吳氏祠堂旁邊一棟兩層樓高的老建築,測量隊正逐個房間測量。截至目前,一期浮頭街片區的街區設計方案已經完成。根據規劃,整個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計劃投資1億元,12月底前完成建設投入試運營。

“整個街區將按照修舊還舊的原則進行修復提升。”閩清縣委常委、副縣長江泳告訴記者,梅城印記文化街區將實施功能再造和生態修復,對城市街區進行修補調整,重在打造一條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特色風貌的街區,形成閩清城市印記。除了修繕文物保護單位,還從閩清傳統建築文化中提煉特色符號元素,融入街區老建築、老街巷整治修復,計劃修復建築6棟,涉及面積2835.9平方米。

閩清建立了“12345”工作機制,合力推進項目建設——成立一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強有力的領導機構,編制文化街區和文物歷史建築保護兩個規劃,建立周例會、專家諮詢和督查等三項工作機制,聘請文史專家、建築專家、運營專家、民俗專家和居民代表等四個團隊,抽調縣直有關部門和單位成立了綜合、文史、工程項目、開發運營和宣傳等五個工作小組。此外在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設立項目現場指揮部。

闽清版“三坊七巷”春节前开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