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最憐天上七夕月,又逢人間情人節

七夕的本源並非“愛情”,而是生活的特殊時間節點,它首先是一個時間概念,最初是來自古人對時序變換的感受。

七夕節所在的農曆七月,《夏小正》中說“初昏,織女正東向”,七月黃昏,抬頭可以望見織女星散發著美麗的光輝,朝向銀河東岸的牽牛星。《詩經》有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已末,秋將至,女子們要開始搖動紡車,織布製衣了。

於是,天上的星星被遙想成了人間女子的保護神和寄託心願的所在。織女的意象在這個迎向秋天的時間段凝固了下來,關於她的想象,她那些巧慧特質,以及與牛郎相互牽絆的故事也由此展開。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對織女的崇拜最終落在了七月七,這個時間對於古時的女性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初七是婦女們相聚嬉戲的日子,婦女們在七月七參與遊樂、祭祀、社交等各種社會活動。

於是,一個屬於女性的特殊時間點,與寄託著女性“巧智”之思的織女意象相結合,七夕節的風俗活動由此衍生發展。

讓我們一起看看古人是如果過七夕的吧,古代人的七夕節,比我們浪漫多了~~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喜蛛應巧】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中舊時的習俗,實際上是生育信仰的一種。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曬書曬衣】

古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盛行。據載,司馬懿為避禍曬書裝瘋。而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緙絲七夕乞巧,手持荷葉。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於案前焚香禮拜後,朝著織女星座許願。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吃巧果】

七夕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七姐誕】

宋人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買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用花草染指甲象徵著生育。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婦女洗髮】

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採柏葉、桃枝、煎湯沐發。”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

原來,七夕不是什麼古代情人節!

【拜“七孃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孃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孃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