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西線篇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西線篇

晉西呂梁山,綿延800裡,作為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孕育了偉大的“呂梁精神”,見證了中華民族浴血奮戰抵禦外侮的光輝歷程。在我市的隰縣、永和等西山縣,長期的革命鬥爭留下了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大量的革命遺址、遺蹟,成為今天我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革命精神的好教材、好基地。

當前,如何讓紅色資源在保護中活起來,是重要的時代課題。這是因為紅色資源一旦活起來,更有助於紅色傳統的發揚、紅色基因的傳承、紅色故事的宣講。

近些年來,我市永和縣等革命老區充分發揮文化旅遊富民功能,藉助紅色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遊,不僅增強了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而且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成為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奔小康的有力抓手。

——編 者

★鄉寧縣

鄉寧縣曾是晉西南的革命中心,是傳播革命先進思想最活躍的地區之一。1936年東征紅軍轉戰鄉寧。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鄉吉特委先後以鄉寧縣上章冠、辛莊為駐地,具體領導同蒲鐵路以西、黃河以北晉南十三縣的黨的建設和抗日教亡工作。山西政治保衛第二支隊在鄉寧縣鶴坡村改編為山西新軍213旅,成為抗擊日寇侵略的一支勁旅。鄉寧既是山西抗戰的大後方,更是山西抗戰的前沿陣地。

紅色景點鏈接》》》》》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西線篇

中共鄉吉特委機關駐地

◆中共鄉吉特委機關駐地 位於鄉寧縣雙鶴鄉章冠村。1938年春天,在晉西南區黨委、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組織領導下,中共鄉吉特委宣告成立。特委機關駐紮在雙鶴鄉章冠村。鄉吉特委當時管轄襄陵、汾城(襄汾)、鄉寧、吉縣、新絳、河津、稷山、萬泉、榮河(萬榮)、臨晉、猗氏(臨猗)、夏縣、永濟等13縣,領導著晉南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當時的特委機關辦有《老百姓報》和《農民五日刊》兩種刊物,以宣傳喚醒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中共鄉寧縣委誕生地 位於鄉寧縣雙鶴鄉辛莊村。1938年8月,受鄉吉特委機關和晉西南黨委統戰部部長張友清(抗戰開始後的省委書記)同志的指示和派遣,年僅18歲的劉正之同志來到鄉寧二區(雙鶴鄉)辛莊村,秘密組建中共鄉寧縣委。中共鄉寧縣委秘密成立後,不斷髮展黨員、壯大黨的隊伍,並領導犧盟會、公道團,利用合法組織進行公開鬥爭,成立了工、農、青、婦等各抗日救國會等群眾組織,利用閻錫山提出的民族十大綱領,開展合理負擔、減租減息工作,進行抗日宣傳活動。

◆山西新軍213旅旅部駐地 位於鄉寧縣雙鶴鄉鶴坡村。1938年,犧盟鄉寧中心區以汾城、新絳、襄陵、鄉寧、吉縣、稷山、河津等7縣的抗日自衛隊為基礎,籌建山西政治保衛第二支隊,至1939年6月改編為山西新軍213旅。

作為一支黨組織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213旅在抗日戰爭中屢建奇功,不僅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保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掩護了當地黨政群團的抗日救亡活動,創建了敵後根據地,同時牽制了閻錫山企圖投靠日寇的意向。

★吉縣

吉縣是革命老區。1936年4月15日,東征紅軍攻克吉縣城的壯舉,在當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抗戰期間,吉縣作為山西政治、軍事的中心,作為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領導人由華北前線往返延安的重要通道之一,成為重要的戰略後方。1937年12月底,劉少奇、楊尚昆等北方局領導途經吉縣,指示吉縣臨時工委組建了吉縣抗日遊擊支隊,對日軍開展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爭。1938年8月和12月,朱德總司令先後兩次來到吉縣,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的形勢與閻錫山進行會談,極大地推動了全民抗戰運動。1938年10月,八路軍駐第二戰區辦事處在吉縣成立,直到抗日戰爭勝利,辦事處在吉縣六易駐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吉縣還是《黃河大合唱》歌詞的誕生地。

紅色景點鏈接》》》》》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西線篇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西線篇

朱德槐

◆朱德槐 位於吉縣文城鄉古賢村北。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總司令兼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朱德,先後於1938年8月和同年4月下旬兩次來到吉縣,並在古賢村大槐樹下發表抗日演講,人們懷念總司令的功績,給這株古槐起名“朱德槐”,並在樹下立碑紀念。

◆井疙瘩寨子 位於吉縣吉昌鎮霖雨村。1939年1月1日開始,躲在寨子(老百姓避難在山崖上打的洞)的32名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用石塊、土塊與來犯的日本侵略軍整整打鬥了3天,打死日本兵兩人,寨子內的30名老百姓被日軍殺害,僅有3個小孩存活。

★蒲縣

蒲縣,是臨汾通往西山地區的門戶要道。1935年東征紅軍建立中共蒲縣縣委和蒲縣人民政權,點燃了革命的火種。抗日戰爭時期,蒲縣是八路軍115師對日軍發起的井溝、午城戰役的主戰場之一,是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主要開展活動的地區之一。解放戰爭時期,蒲縣是輸送幹部進軍大西南、支援全國解放的主要區域之一,是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段雲,著名作家、“山藥蛋派”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代表人物之一西戎的故鄉。

紅色景點鏈接》》》》》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西線篇

蒲縣烈士陵園

◆蒲縣烈士紀念碑 位於蒲縣柏山烈士陵園,是為紀念該縣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141位烈士而建。紀念碑上寫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其“革命烈士英名錄”中載有141位烈士。

◆成懷珠烈士陵園 位於蒲縣古縣鄉仁義村,是緬懷成懷珠烈士的紀念性陵園,2009年成懷珠烈士後人自籌資金建成。

◆蒲縣美術館(蒲縣段雲書藝館) 位於蒲縣縣城北大街。該館主體建築為佔地面積750平方米的陳列展廳,其他為藏書及辦公用房。該館收藏書畫作品1500餘幅、藏書3000餘冊、革命歷史實物57件、圖片及文字說明83幅,這些都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書法家、曾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段雲先生捐贈給家鄉人民的,是凝聚了段老一生精力和心血的珍品。

★汾西縣

汾西縣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6年紅軍東征期間,在汾西縣勍香鎮建立中共勍香區委,正式成立勍香區蘇維埃政府。1938年中共洪趙特委(後稱地委)移駐汾西縣暖泉頭村,直接領導汾西縣黨的建設和開展敵後游擊戰爭。1945年10月,中共晉綏九地委、九專署移駐勍香鎮,直接領導隰縣、蒲縣、石樓、永和、大寧等5個縣的革命鬥爭。

紅色景點鏈接》》》》》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西線篇

劉家莊二十閭革命舊址

◆汾西縣革命烈士陵園 位於汾西縣縣城西北部。1927年至1950年期間,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汾西縣為革命犧牲的烈士共計628名。為紀念這些烈士,汾西縣委、縣政府於2003年修建了紀念碑及烈士陵園。

◆暖泉頭烈士陵園 位於汾西縣勍香鎮暖泉頭村南。為了紀念1948年5月20日在阻擊國民黨殘部西逃的戰鬥中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園內豎立墓碑7通,記載烈士姓名、籍貫、職務,碑後為圓形墓冢。

◆劉家莊二十閭革命舊址 位於汾西縣對竹鎮劉家莊村龍王廟內。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汾西縣眾多地下黨的工作者就以這裡為中心開展革命活動,他們周圍二十多個村莊(合稱“二十閭”)在這裡集會,頻繁活動,為汾西、臨汾、呂梁的解放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隰縣

隰縣是革命老區。1931年5月,北方第一支工農紅軍——中國工農紅軍西北游擊隊晉西遊擊隊第一大隊在隰縣境內成立並轉戰晉西地區。1936年4月紅軍東征期間,毛澤東、彭德懷率紅軍總部、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和紅28軍等數路大軍轉戰隰縣41天,毛澤東先後在龐派、義泉、蓬門等村莊居住,東征紅軍在隰縣境內發起了蓬門戰鬥、蓬門整編、張家源阻擊戰、蘇家莊阻擊戰和羅鎮堡戰鬥等。抗日戰爭時期,隰縣是午城、井溝戰役的主戰場之一,是晉西南區黨委成立並長期戰鬥的地方,是洪趙地委、晉綏九地委的主要活動地,是八路軍115師晉西支隊組建、活動的主要區域,是晉西事變的主要爆發地之一。

紅色景點鏈接》》》》》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西線篇

晉西革命紀念館

◆晉西革命紀念館 位於當年晉西革命鬥爭的中心區域——隰縣縣城車家坡村南。分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展廳,具體包括黨的早期活動,創建革命武裝、紅軍東征、晉西會議、午城戰役、根據地建設、晉西事變、東川戰役、全區解放、踴躍支前、偉大勝利等單元內容。

以隰縣為中心的晉西革命老區,在山西乃至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在晉西這塊熱土上,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鄧小平、羅榮桓、薄一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留下了戰鬥足跡。

◆隰縣革命烈士陵園 位於隰縣縣城東堆金山。陵園內安葬著因解放隰縣犧牲的49位烈士,後陸續安葬和平時期因搶險救災而英勇獻身的3名烈士以及戰爭年代在外犧牲的隰縣籍老紅軍史計祥、四地委宣傳部部長徐登甲,共計有烈士54名。

◆午城戰役、午城戰鬥遺址 位於隰縣午城鎮浪灣

午城戰役 1938年3月上旬,八路軍115師遵照毛澤東主席的命令,由孝義以西地區南進至隰縣午城鎮附近,尋機打擊西犯之日軍。3月中旬,115師數度設伏圍殲,共斃傷日軍1000餘人、俘l0人、毀日軍汽車79輛、繳獲步槍200餘支、機槍9挺、山炮兩門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繳獲和擊斃騾馬800餘匹,切斷了蒲(縣)大(寧)交通線,迫使大寧之敵東撤,粉碎了敵人侵佔黃河渡口的企圖。

午城戰鬥 1939年1月3日,日軍從同蒲鐵路沿線進入晉西地區,分6路進行冬季大“掃蕩”,入侵大寧之日軍約2000人遭到決死2縱隊第6總隊的痛擊後,殘部需要通過隰縣午城南下撤回駐地臨汾。決死二縱隊得知後,立即決定由所屬5團(即決死二縱隊第五總隊)在午城伏擊敵人。此次戰鬥共斃傷日軍300餘人。

◆決死二縱隊司令部舊址(毛澤東、彭德懷路居地) 位於隰縣黃土鎮義泉村。1936年4月紅軍東征期間,毛澤東曾率紅軍總部兩次移居義泉,在這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紅軍在義泉一帶開展了宣傳群眾、開倉濟貧、擴紅籌款的活動。

◆中共山西省委駐地遺址及林楓故居 位於隰縣黃土鎮上莊村。中共晉西南省委於1938年5月14日在隰縣第四區西宋莊成立,不久又移駐隰縣第四區蟠龍莊。到1939年12月“晉西事變”時,先後駐隰縣二區的上莊、三區的上蒿城、鄭家嶺、張家川和四區的高家條等村莊。

★永和縣

永和縣是革命老區。1926年在陝北特委的領導下,成立了李家崖黨支部。1936年紅軍東征期間,毛澤東率紅軍總部轉戰永和,在前龍石腰、趙家溝、上退乾等村莊居住,並親自部署、指揮閣山阻擊戰。5月2日,毛澤東在於家咀渡口上船西渡黃河,截至5月5日,紅軍主力部隊全部順利渡河回師,勝利完成了長達75天的東征任務。1937年10月,八路軍在永和縣城設立第十八兵站,永和成為護送各地幹部、愛國人士前往延安和從延安開赴各抗日前線的重要中轉站。

紅色景點鏈接》》》》》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西線篇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 位於永和縣閣底鄉東征村。1971年建有紅軍東征紀念館,2006年整修、擴建。2009年又重新擴建布展。

1936年2月20日,毛澤東率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渡河東征,到5月5日回師陝北,歷時75天,轉戰山西50餘縣,實現了補充供給和擴軍壯大隊伍,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擴大黨的政治影響等戰略任務。永和縣是當時紅軍東征的主戰場和重要根據地,毛主席曾在永和戰鬥和生活了13天,主持召開了趙家溝、前龍石腰等重要軍事會議,指揮紅軍勝利回師陝北,並將“渡河東征,抗日反蔣”的戰略方針改變為“回師陝北,逼蔣抗日”,最終經西安事變實現“聯蔣抗日”,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壯大了抗日力量,打開了抗戰局面,史稱“永和決策”。

◆趙家溝毛澤東路居地舊址 位於永和縣坡頭鄉趙家溝村。1936年3月27日“晉西會議”結束後、毛澤東率紅軍總部於28日從石樓四江村進駐永和縣趙家溝村,在此居住7天之久,期間連續向紅軍各部指戰員發電十餘份,全面落實了“晉西會議”的各項決議,並重新整編東征紅軍隊伍,制定了目前階段的戰略基本方針。

◆於家咀渡口 位於永和縣閣底鄉於家咀村。1936年5月2日,毛澤東在閣底鄉上退幹村關帝廟下達紅軍渡河次序命令後,於上午8點間在於家咀渡口上船西渡黃河。以後幾天時間裡於家咀渡口成為紅軍回師西渡的最主要渡口。截至5月5日,紅軍主力部隊全部順利渡河回師。

★大寧縣

大寧縣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1936年東征紅軍轉戰大寧,先後在堡村、西南堡、張家塬等地阻擊敵軍,掩護紅軍主力安全西渡。抗日戰爭時期,大寧縣羅曲村兔溝是八路軍115師發起午城、井溝戰役的主要作戰區域之一,是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開展工作的地域之一,是八路軍在黃河東岸阻擊日軍西犯的主要戰場之一,是山西民族革命大學舉行武裝起義的地方。解放戰爭時期,大寧縣是時任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到晉西南各縣檢查土改工作的路居地之一。

紅色景點鏈接》》》》》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西線篇

西南堡、張家塬紀念碑

◆堡村崾阻擊戰遺址 位於大寧縣太德鄉堡村與蘇家莊之間。1936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東征回師陝北,途經大寧,與閻錫山的晉軍和國民黨中央軍在大寧進行了殊死戰鬥。這次戰鬥整整進行了一天,紅軍戰士傷亡100餘人,敵軍死傷一個多營,約300多人。我紅二師參謀長、紅軍優秀指揮員鍾學高同志在突圍中壯烈犧牲,紅五團政委林龍發身負重傷,後因傷勢過重犧牲。這次阻擊戰在戰略上粉碎了國民黨中央軍和晉軍企圖搶佔黃河渡口,截斷紅軍回師陝北,聚殲紅軍的目的,為主力部隊贏得了渡河的寶貴時間。

◆西南堡、張家塬阻擊戰遺址 位於大寧縣曲峨鎮西南堡、張家塬一帶。1936年5月4日,紅30軍的兩個營在軍長閻紅彥的指揮下,在西南堡、張家塬一帶阻擊閻軍楊澄源部406團。經過激烈戰鬥,以犧牲40多名紅軍戰士的代價,終將敵人阻擊在張家塬山神廟一帶,有力地保證了毛主席和主力紅軍的安全西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