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人說現在在農村種地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了,如果是真的,那十年以後的地由誰來種?

李發明375


關於土地耕種問題,提問者已經說了大部分是老人在耕種,前幾年確實是這樣,有勞動力的基本都外出務工發揮其自身最大價值。這幾年都蓋上小洋樓,買上代步工具。可隨著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大力支持,對傳統行業的升級改造,迫使一部分老百姓回鄉創業,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農業產業,因為政策的支持加上有思路有遠見的創業者,現在在我們村或者周邊土地真的沒有閒置荒蕪的。以下是我們村和部分產業。











秦巴阿超


慚愧,身為農民的悠然,大概有好幾年沒認真種過地了,不用有人說,讓農民自己說吧,現在農村種地的那部分人幾乎都在六十歲以上,只要可以在單位上班的農民,都去上班了,沒有人願意種地,畢竟掙錢太少了。

悠然家裡,僅僅有二畝地,平日裡都是公公婆婆看著,除了種和收,我們只負責上班,婆婆他們負責除草打藥。

我們村幾乎全是年齡大的農民種地,最近幾年,村裡逐步往回收地,收回的土地用來種各種新品種果樹,有藍莓,藍靛果,獼猴桃甚至榛子,集體種植集體銷售,土地效益明顯提高很多。

這次土地確權,我們村正好土地不到期,所以沒有確權,有人傳言說等土地到了期以後,村裡會收回所有土地,給農民基本生活費用,然後土地歸村集體,還會大範圍種植優良果樹,僱傭村裡農民打工,土地發揮了最大的作用,農民也有地方掙錢了。

我們村用不了十年,現在已經有大半土地被村集體收回統一種植,且效益可觀,再有五六年正好老人種不動了,土地也收回去了,想想還是挺不錯的。


悠然見東山



我家住農村,工作也在農村,沒離開過這片土地。

農村的現狀太清楚不過了。

現在農村種地的人五十到六十歲的是主力,六十歲以上的也有。這些主力男人還要出去打工,農忙時間回家種地,秋收。


管理的活,大‘部分都留給留守婦女幹了。這些女人好樣的!撐起了家庭半邊天。

照顧老人,教育孩子,種植莊稼,洗衣服做飯……勝過男人


那麼年齡小的孩子二三十歲的人哪裡去了?

孩子讀完書,進城找工作,不回農村了。房子也在城裡買了,三十多歲的人早就離開了農村,成了城裡的市民,即使是戶口在農村也不種地了。

那麼農村的地由誰來種?

國家正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好多政策都是為此做準備的。

互住,農莊……

農業機械化迎來了春天!

農業現代化為期不遠了!

有機遇也有挑戰!

誰抓住了機遇,誰就勝利!

有能力研究三農大有前途!


大美農村綠水


我想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把土地分為平地和山地。這樣能理解吧。

農村出身的我,對土地有著愛和恨的感情。不得不說他養活了我們一家子,但也把父母的身體累垮了。都是靠天吃飯,雨少了收成不好,雨多了會吃出芽麥,不要說出芽麥怎麼怎麼地,他吃著有股甜甜的味道,相信頭條這麼多人恐怕沒幾個人吃過吧。

我們這裡全部都是山地,種小麥,玉米,花生等都是人力,基本都不通車。用的農家肥和買的肥料共用,都是用扁擔把農家肥挑到山上,等收成的時候在用扁擔挑回來。小麥用機器打,玉米,花生,紅薯,都是手工,而且賣的超級便宜,種一年地也就是落個肚兒圓吧了,所以想掙錢就得放下種地,到外面去,這也導致沒人種地。

等到我們這一代(80一90)以後基本都沒種過地。平原的地方可能有些不一樣,但我們這裡是山地基本為零。小年輕都不住老家,要麼在外地,要麼在縣城,市裡都不願回來。對房價漲高或多或少也有影響吧。所以現在農村種地的都是40歲以下的,留守老人,回去蓋房的都是老人,年輕的都在城裡買房。導致中國的孩子都是富二代,都很有錢。老家一套,城裡一套。雖然有房了,老人們,孩子們的手裡沒錢了,他們不得不去外地城市裡掙錢,種地是不可能買一套房子的。老家的房子就這樣空著,說是養老,其實沒用,所以土地基本沒人種。

閱讀量0

禁評

刪除


繼興說說


現階段在村裡種地的基本上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就算是這些老年人種地也是無奈選擇。有的是為了照顧孫子有的是為了照顧老父母。不然只要身體健康有勞動能力七十歲都想出去打工上班,因為在村裡幹農活不但辛苦,而且根本就賺不到錢。


在老農的村裡,很多外出務工家庭的田地都是承包給別人種植的,雖然沒多少錢,但不至於荒廢。而且田地一旦荒廢久了雜草叢生,渠道堵塞,以後回來就更難耕種了。所以長期生活在村裡的人一般種地都會承包幾個家庭的田地一起耕種,這樣收益會稍好點。

在村裡如果三十歲在家種地甚至會被村民看不起,被家人說道,可見種地的心酸和無低收入。也許三十歲以上的村民至少都幹過農活,到了現在三十歲以下的新一代基本上都沒有下過田,可能自家地在哪裡都不知道。



田地規模化種植勢在必行,未來也許一個村莊甚至幾個村莊所有的田地只需要一個人承包種植。因為規模化便於管理,也便於栽種各類經濟作物,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家庭模式操作田地有限,有很多侷限性,不能足夠滿足農村家庭消費支出。現在已經有些村莊村民以入股的方式拔土地集體承包給了個人或者一些公司來進行更好的經濟作物種植,以後可能會有更多方式來進行類似操作。所以,未來也許不要十年,土地陸續都會集中規模化種植了,完全不用擔心十年後誰來種地這個問題。


老實巴交鄉里人


由於種地的收入太少,大部分年輕人都會選擇出去打工,農村種地的大部分還是老年人,這是現實狀況.很多新一代年輕人甚至都不認識自己家的地,那十年以後的地由誰來種?還成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下面分享一下我個人觀點:

  1. 國家政策支持三農發展的情況下,很多不願意種地的農民會把土地進行轉讓,部分有思想有遠見的三農創業者則會把這些土地進行集中管理,已獲得高利用率,與高效益。

  2. 隨著國家的發展,城鎮化的推進,國家通過補償的方式將農民的土地使用權收回,國家再投資,讓現有的土地更好的利用。10年後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種植將有一個突破式的發展。

  3. 10年後,中國人口老齡化嚴重,土地集中管理是必然趨勢。


不知您對我的回答滿意嗎,如果滿意謝謝您的點贊與轉發


農民知識大講壇


十年後地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種植了!那時候我國的農業將完成戰略轉型,成為高質量的農業產業模式。現如今農村年輕人基本上都已經逃離了農村,新一代農村人不會種地也沒有種地意願,所以地只能由老年人來種植,再過十年農村就不再有多少勞動力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了。這也就為我國的農業轉型創造了契機!那時候沒有人種地,土地就會向著集約化的方向邁進。城市的資本會衝向農村廣闊的土地市場,大量包租兼併土地,用科學的手段管理農業生產!這樣就能讓我國的農業完成現代化轉型,逐漸朝著歐美髮達國家的先進農業生產模式靠攏,而那時的農民也不在是一種身份,而成為了一種高薪職業,人們都會趨之若鶩的!所以說不要對十年後的地沒人種來擔心,中國人是不會吃不上飯的!農業人口的大幅度縮減是一個社會朝著更高文明邁進的標誌,這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駿景農業


有人說現在在農村種地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了,如果是真的,那十年以後的地由誰來種?

不是有人說現在農村種地的大部分都是老人,而是目前農村普遍存在的這種現象,農村種地的基本上就是沒有能力再外出打工的老人,以及一部分在家裡看護孩子的留守婦女,是有能打工或者經商的人,基本上是沒有人再原因種那兩畝地了。

為什麼現在的農村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是當下種地的產出價值太小,對農民構不成種地的慾望,最近幾年,農民種出的糧食價格一直原地踏步,甚至於還有下跌。二是與糧食形成的鮮明對比的是,農資化肥農藥,種子,機械等卻不斷上漲。這樣一來讓種地的利潤就更加縮水了,種幾畝地還不如隨便出去打兩個月工掙錢多,因此也就導致了大量青壯勞力都外出打工去了,家裡就剩下一些留守老人與婦女捎帶著種地當個營生

至於說將來的土地由誰來種的問題,其實目前的土地政策已經很明顯了,用不上十年了,也就最近幾年的事就可以把土地進行集約化種植了。集約化種植也就是把農民手裡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讓有能力的種植大戶去種植,每年每畝地給農民800到1500元不等的補償。如果你現在在農村還有土地的話,應該知道了這項政策,全國都在同步進行中,各地農村土地集約化也都在開始實施當中了。


農大知事


問題:有人說現在在農村種地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如果是真的,那十年以後的地由誰來種?

其實對於農村種地這個問題,只要是經常在農村行走或者調查、生活的人都很清楚,我國的很多農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三畝,加之種地一直解決不了致富增收的問題,記憶中全村人比較多,而且集中開荒種地已經是20年前的事情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髮展,很多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投身到了城市的建設當中,他們的收入比在家種地多很多,這樣就導致了目前很多農村地區出現了土地撂荒,沒有勞動力耕種的問題,我們村處於山區,本來就屬於地無三分平的地方,這幾年也陸陸續續有很多原來開墾的荒地已經不種了,而且在農村種地的也都是年齡比較大,已經無法在城市打工的人。那麼十年後農村的地由誰來耕種呢?

十年後,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山區,很多土地都會被還林還草,然後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補貼,特別是坡度比較大,而且無法機械化操作的地,將來都會面臨還林還草的結局。只有少部分地被少部分現在處於40左右的外出務工人員返回後種植,因為農村的人口在不斷的向城市及小城鎮流動,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自然村成為空心村。

對於很多可以機械化耕種的農村土地,即使未來農村沒有人耕種,這些土地也不會閒置,新型的職業化農民及農業企業將成為未來農村土地的主要耕種者,那個時候就不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傳統種植方法了,可能面臨一個人就可以耕種幾百畝上千畝的土地,全部智能化操作,而且收益將直接超過在城市打工的一般普通白領及藍領。

總之,土地屬於稀缺資源,雖然現在很多農村的土地沒有人種,那是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可機械化耕種的土地在今後還是更加規模化的被職業農民及現代農業公司進行科學化管理,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

我是【洞察三農萬象】頭條號作者、三農問答達人,我將以專業的精神專注的態度專講三農問題,為大家解疑答惑,歡迎大家的關注!


洞察三農萬象


做為農村人,耳聞目睹,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不過也說得並不全面,應該說農村種田五十歲以上的才是主力軍,四十歲以上的也不在少數。

就拿農村的本人來說,我是六O後,雖然身體單薄,可也多年積累了農業種植經驗,不過也由於年齡偏大,按工廠企業的工作年齡限制,是不可能被企業所錄用,農業種植工餘時,只能到年限相對寬容的服務業、建築業等找工作,不過,這些企業很少按國家的政策為我們這一代人交納五險一金,好在做為一個有農業戶口、有自己和兒女的農村承包地,除去農本也可以維持和解決全家的口糧還略有結餘。



再說五十歲以上的農村人未能象城裡人那樣歷年按月交納養老保險,就是近幾年國家對農業農村人養老的重視,可以個人交納新農保,但由於經濟能力所限制交的也比較少,到符合退休年齡時也能此微的養老金,只不過也太少了,但大多數的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對土地都有別樣的情懷,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純人力的刀耕火種早已一去不復返,要想未來生活無憂,惟有現在身體許可的情形下都不會放棄土地的耕種和在外打工,這樣的農忙回去耕種幾天,農閒在外打工掙錢也是現在農村的常態。



至於十年以後我們這一代人年老而不能來耕種土地而擔擾土地會拋荒,這也未免杞人憂天,糧食的安全關係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國家會一如既往並不斷加大對農業扶持的傾斜政策,讓種田人不吃虧、有錢賺,從而會吸引新一代職業農業搞農業種植和養殖等。而象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家庭聯產責任制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現代化,土地集中規化和流轉,當逐步能解決農村的老年人養老、醫療等一系列門問題,他們也自會願意放棄耕種土地去享受幸福的老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