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健康你我 醫路護航|走進醫師節——“家門口的醫生”,你真的瞭解嗎?

健康你我 醫路護航|走進醫師節——“家門口的醫生”,你真的瞭解嗎?

健康你我 醫路護航|走進醫師節——“家門口的醫生”,你真的瞭解嗎?

有那麼一群醫者,端坐於小小診室,奔走於社區小巷;沒有那麼多注目,也沒有那麼多的光芒。鄰里街坊,擦肩而過,或許便是他們的身影。

他們,是社區全科醫生。

健康你我 医路护航|走进医师节——“家门口的医生”,你真的了解吗?

如果說,人體是一艘航行於海上的船,那社區醫生便應當是甲板上的那個眺望遠處、首先覺察到前方危險的水手。他的洞察力將是船體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也將是船艙內大副、船長等各級船員後續決策的基礎支持。

健康你我 医路护航|走进医师节——“家门口的医生”,你真的了解吗?

8月2日,便隨小編一同走進杭州江乾區閘弄口街道天杭社區衛生服務站,走近站點全科醫生陳頻,從她的工作點滴裡,透視全科醫生的一天。

這裡的病人,大多是老人

“血脂有點高,但高得不多,11月份再複查一遍吧,平時肉要少吃。”還未走進陳頻的診室,幾聲地道的杭州口音便從屋裡傳來。

健康你我 医路护航|走进医师节——“家门口的医生”,你真的了解吗?

等走到診室,小編看到,在只有四五個平方米大小的診室裡,陳頻正坐在桌邊,為一位老年患者量血壓,桌上放著一沓病歷卡。她的身邊,圍坐著四五位等候就診的老人,有的站在正就診的患者後面,有的站在陳頻桌子對面,還有一位老太太坐在陳頻身後放置打印機的小桌上。

陳頻的脖子上掛著粉紅色聽診器,時而埋頭寫病案,時而又抬起頭與患者交談,為患者量血壓。不笑時神情頗有幾分嚴肅,說出來的話卻很軟和。

在這間小診室的隔壁,是一間差不多面積的心電圖室。而診室的外面,則是一片五六平方米的等候區,區域內安有一條能坐五六人的長凳。稀稀拉拉幾個老人坐在長凳上,更多時候他們還是願意去診室看看是否輪到了自己。

“您坐下面椅子上吧,別摔跤了。”一位坐在診室內椅子上的老人剛走,正在問診的陳頻忽然回過身對坐在打印機小桌上的老人說。

那為什麼不在這裡設個機器叫號之類的設備呢?這樣不是既能讓患者知曉排隊進度,還能改善醫生的診療環境嗎?閘弄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馬巧麗的一番話解開了小編的疑惑。

“之前裝過一次叫號系統,但需要患者先刷條形碼,很多老人都不會操作,等了半天發現還沒輪到,意見比較大。後來便取消叫號,仍沿襲這種人工排隊的方式。”馬巧麗說,社區醫院不同於省市級醫院,在這裡就診的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服務人手也較為有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屬的站點尤其如此。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事情的考量也會與一般性醫院有所不同。目前,他們還在考慮其他辦法,來改善這一情況。

據瞭解,目前陳頻所在的江乾區閘弄口街道天杭社區衛生服務站主要輻射天杭社區和閘弄口社區兩個社區,常住人口共16534人,戶籍人口10797人,60歲以上人口為4087人,佔戶籍人口的37.9%。

陳頻每天接診的患者,便基本是這37.9%中的人口。

健康你我 医路护航|走进医师节——“家门口的医生”,你真的了解吗?

“每天一般看110-120個病人。最多的時候,一天看了150人左右,一直到6點多才看完。”陳頻說,平時看的最多的病,便是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病,以及像慢阻肺、高尿酸血癥等慢性病。

“我和陳醫師認識十多年,現在糖尿病、高血壓的藥一直是找她配的。她說話很耐心,問的問題都會回答我們。”在診室外的等候區,76歲的劉阿姨說。

做好健康守門人,驚險救下兩位老人

“全科醫生髮揮的,是居民健康‘守門人’的作用,與專科醫生是一種互補的角色。”陳頻說,14年社區醫生經歷中遇到的幾場有驚無險的意外,更讓她更明白了這種定位的意義所在。

2017年,76歲的劉師傅在杭州市天杭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一場對簽約老年人進行的定期體檢中發現,其心電圖呈現異常的Q波,提示存在極高可能的心梗風險。但在這之前,劉師傅雖患有糖尿病,身體其他方面卻並沒有異常反應或症狀。

陳頻注意到劉師傅的心電圖異常後,在與其做了相應溝通後,便幫他聯繫了閘弄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緊密型聯合醫院——杭州市紅會醫院,迅速轉至該院做進一步檢查。

健康你我 医路护航|走进医师节——“家门口的医生”,你真的了解吗?

紅會醫院的檢查結果讓劉師傅著實嚇了一跳:CT結果顯示,劉師傅的冠狀動脈中前支動脈95%都已堵塞。

“這意味著患者極易猝死,立即住院接受手術治療是最佳的選擇。”陳頻說,通過服務站的雙向轉診渠道,她又將劉青轉至邵逸夫醫院,最終成功進行了手術,擴張其堵住的前降支動脈,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猝死的風險。

現在,在家庭醫生的管理下,有著之前這麼一段驚險的“前車之鑑”,如今的劉師傅早已戒菸戒酒,後續的藥物和檢查也非常配合。“我真的是靠家庭簽約服務撿回了一條命呀。”劉師傅感嘆說。

另一位讓陳頻印象深刻的患者,則是80歲的簽約患者韓奶奶。

“老人在家反覆暈厥,住過3次院,在大醫院卻怎麼也查不出病因。”陳頻說,老人應該是存在心臟方面的疾病,且常常為陣發性發作,等送至大醫院,時間一過又查不出原因了。

生命危在旦夕,卻又抓不住這個“狡猾”的“罪魁禍首”,這可如何是好?在經過一番考量研究後,陳頻有了一個應對計策。她讓韓奶奶的女兒一旦發現病情發作,便通知社區醫生過去,當場為其測心電圖。

三四個月後,韓奶奶果然又一次病情發作,陳頻與助手背上心電儀便趕到韓奶奶家。而心電圖的結果果然不出陳頻所料。“當場的心電圖結果很不好,一分鐘有200多次的心跳。”陳頻說,於是她再一次利用雙向轉診渠道,將韓奶奶轉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並將自己現場檢測的結果報給了浙醫二院的專家。

在陳頻的配合下,韓奶奶的病因終於找到:原來是病竇綜合徵。韓奶奶在專家建議下,在心臟內裝上了心臟起搏器。之後又返回家中,由社區全科醫生進行家庭病床隨訪。

就這樣,一場危險,又在陳頻的努力配合下,總算化險為夷。

據陳頻介紹,站點的轉診渠道除了有包含26家杭州市級醫院的雙向轉診平臺外,“納裡醫生”外,他們還與市紅會醫院、省中醫院、省腫瘤醫院等建立了微信群,可供全科醫生隨時諮詢以及緊急轉診之用。

“健康守門人,就是守住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及時化解居民身上可能發生的風險,協助上級醫院化解正在發生的危險,正是全科醫生的職責所在。”陳頻說。

家庭醫生續簽率達80%以上

健康你我 医路护航|走进医师节——“家门口的医生”,你真的了解吗?

當天,陳頻是站點裡最後一個吃飯的人,這頓飯卻又吃得很是匆忙。

“吃過飯還要去一個97歲的獨居老人家裡隨訪,得趕在人家午睡前去,太遲就打擾人家了。”陳頻說,這位大伯患有膽石症,由於年紀太大,無法做手術,便在上級醫院的建議下作了膽管置管引流術,因此需要全科醫生5到7天到老人家中隨訪,關注引流管狀況及老人整體情況。

從站點到老人家中,幾百米的路程,3層的樓梯,陳頻與站點護士黃梅君拎著心電儀和一塑料袋備用藥,幾分鐘便到達了老人家中。

健康你我 医路护航|走进医师节——“家门口的医生”,你真的了解吗?

像這樣的家庭病床隨訪,他們幾乎每天都在做。骨折術後患者,殘疾人,需保胎的孕婦,臨終關懷者,以及身上插有導尿管、引流管、胃管等不便出行的患者,都是全科醫生需要親自登門問診觀察的對象。

“那你們需要經常爬樓吧?”記者的這個問題卻逗樂了陳頻。

的確,在老小區眾多的這片區域,爬樓是陳頻診療之外,必備的功課。只是這樣的舉動,對陳頻來說,似乎過於稀鬆平常,平常到刻意提到它時,反而顯得有些突兀了。

“最高的是7樓,不過帶的心電儀之類的物件倒是不重的。”陳頻笑著說。

到傍晚接診結束後,對於一名全科醫生來說,將簽約居民的數據錄入到健康檔案中,也是一項不輕的工作。

黃梅君既是站點護士,也是陳頻的助手。她告訴記者,白天門診忙,也就只有傍晚空下來才有時間錄入數據。“3個小時錄三四十個病人,有些版面條目多的,有五十多項,填起來蠻費時的。”黃梅君說,有時為了整理這些健康檔案,晚上八九點回家也是有的。

站點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小編,目前陳頻的家庭醫生續簽率已達到80%左右。其中,其2017年簽約1122人,2018年未1395人,2019年截止7月30日則已簽約1681。而在家庭醫生簽約制推行的第一年,這個數據只有800多。

積跬步而成千裡,匯小流終成江海。想來家庭醫生簽約制的推行,需要的,正是一段段“陳頻”們走過的隨訪之路,一句句“陳頻”們答覆過的諮詢之問,一顆顆“陳頻”們懷揣的負責之心。

“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到我們全科醫生隊伍中,這樣我們才能放手去做,讓健康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陳頻說。

健康你我 医路护航|走进医师节——“家门口的医生”,你真的了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