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我不是藥神》9.0分的背後,是尷尬

《我不是藥神》9.0分的背後,是尷尬

近來,《我不是藥神》已經不只是電影,還是現象級新媒體傳播事件。在好評如潮的情形下,持有不同觀點似乎已經是很有風險的事情……

《藥神》的評分,高得尷尬,我記得上次帶來這種尷尬感覺的電影是《戰狼2》。當然,這次不只是票房尷尬,還有評分。

我看了一些《藥神》的負面影評,發現大家很喜歡拿馬修·麥康納主演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說事兒。誠然,雷同的題材下,拿一部優秀的作品當作擋箭牌,是很明智的做法。

但兩者真的沒有可比性,在藝術水準上,《藥神》要差得多。至於現實意義,《藥神》不可否認地起到了積極的現實意義。但另一方面,對於電影后半段的崩塌,不可熟視無睹。即便要考慮過審的問題,9.0分的電影就真的只能這樣了嗎?

說到過審,《藥神》題材的敏感性,只是假象,事件本身已經被廣泛報道,劇本也是規規矩矩,其實過審並不難。

除此之外,還讓人懷疑的就是把《藥神》定義為現實主義電影,取材於真實事件的《藥神》,對原故事進行了簡化,改編。把主角程勇的形象從生活中抽離,一再加持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能力上,道德上的超級英雄。呈現給觀眾的是善惡分明,二元對立。

事實上,“藥神”事件遠比我們所瞭解到的要複雜的多,天價藥的背後,是高昂的研發費用和藥企的無奈之舉,“代購英雄”的背後還有複雜渾濁的利益關係……

我總覺得,簡化到這種地步就不再是現實主義了。

《我不是藥神》9.0分的背後,是尷尬

《藥神》的成功在於嚴格的工業化製作,《藥神》這部電影,我看到三部電影的影子:

題材上和13年的馬修·麥康納主演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相重合,都是走私藥品治療絕症的路線。

《我不是藥神》9.0分的背後,是尷尬

主角的心理歷程上和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幾乎吻合,先是發家致富,後生良心,開始救人。

《我不是藥神》9.0分的背後,是尷尬

節奏上深度借鑑了韓國電影《辯護人》,前半段小市民的嬉笑怒罵,後半段崇高的精神昇華。

《我不是藥神》9.0分的背後,是尷尬

可見《藥神》採用了很多有效的“戰術”,但都屬“拿來主義”,缺乏建設性。

《藥神》的兩句臺詞被廣為流傳:其中一句是:“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這句話可以深入人心的原因在於我們大部分人已經深刻感覺到了日益固化的社會階層,而且已經飽受“沒錢之苦”。切膚之痛,溢於言表……

我們大部分人在觀影的時,會不自然地把“底層逆襲”的美好希望帶入。在程勇完美“落地”後,飽受“窮病”困苦的觀眾們,長出一口惡氣。

“逆襲”是大部分觀眾難以割捨的執念。

《藥神》亦如《戰狼2》一般,演變為了一則帶著澎湃理想主義情緒的人間神話。

《我不是藥神》9.0分的背後,是尷尬

(圖為吳京徒手接導彈的劇照)

另一句“深入人心”的臺詞為:“你敢保證自己一輩子不得病?”

這句話同時是電影票房大賣的原因之一。

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一場大病意味著滅頂之災、人財兩空,看電影的時候又不免聯想自己的家庭條件和收入水平。觀眾們倒吸一口涼氣後,已經把電影濃烈的絕望情緒完全帶入。

之後氾濫的同情心,更多的源於“害怕”……

面對《藥神》熟練的群像煽情技巧時,很難把一部太過範式的電影推向神壇,我沒有說《藥神》不好。我只是覺得它只能算很合格。

當然,範式有範式的好處,相信不久,會有一些題材不同,但感覺類似的電影出現。

這類電影很可能會走向同一個路線,外殼夠硬,有料有梗,有一切觀眾喜聞樂見的元素,但迎合性太強的結果就是水準一直踏步不前。

《藥神》9.0分,私以為高得尷尬了,我不知道這裡面有多少的鼓勵分,但我覺得國產電影不能太慣著。

另外,祝國產電影越來越好,我說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