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我不是药神》9.0分的背后,是尴尬

《我不是药神》9.0分的背后,是尴尬

近来,《我不是药神》已经不只是电影,还是现象级新媒体传播事件。在好评如潮的情形下,持有不同观点似乎已经是很有风险的事情……

《药神》的评分,高得尴尬,我记得上次带来这种尴尬感觉的电影是《战狼2》。当然,这次不只是票房尴尬,还有评分。

我看了一些《药神》的负面影评,发现大家很喜欢拿马修·麦康纳主演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说事儿。诚然,雷同的题材下,拿一部优秀的作品当作挡箭牌,是很明智的做法。

但两者真的没有可比性,在艺术水准上,《药神》要差得多。至于现实意义,《药神》不可否认地起到了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对于电影后半段的崩塌,不可熟视无睹。即便要考虑过审的问题,9.0分的电影就真的只能这样了吗?

说到过审,《药神》题材的敏感性,只是假象,事件本身已经被广泛报道,剧本也是规规矩矩,其实过审并不难。

除此之外,还让人怀疑的就是把《药神》定义为现实主义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的《药神》,对原故事进行了简化,改编。把主角程勇的形象从生活中抽离,一再加持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能力上,道德上的超级英雄。呈现给观众的是善恶分明,二元对立。

事实上,“药神”事件远比我们所了解到的要复杂的多,天价药的背后,是高昂的研发费用和药企的无奈之举,“代购英雄”的背后还有复杂浑浊的利益关系……

我总觉得,简化到这种地步就不再是现实主义了。

《我不是药神》9.0分的背后,是尴尬

《药神》的成功在于严格的工业化制作,《药神》这部电影,我看到三部电影的影子:

题材上和13年的马修·麦康纳主演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相重合,都是走私药品治疗绝症的路线。

《我不是药神》9.0分的背后,是尴尬

主角的心理历程上和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几乎吻合,先是发家致富,后生良心,开始救人。

《我不是药神》9.0分的背后,是尴尬

节奏上深度借鉴了韩国电影《辩护人》,前半段小市民的嬉笑怒骂,后半段崇高的精神升华。

《我不是药神》9.0分的背后,是尴尬

可见《药神》采用了很多有效的“战术”,但都属“拿来主义”,缺乏建设性。

《药神》的两句台词被广为流传:其中一句是:“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这句话可以深入人心的原因在于我们大部分人已经深刻感觉到了日益固化的社会阶层,而且已经饱受“没钱之苦”。切肤之痛,溢于言表……

我们大部分人在观影的时,会不自然地把“底层逆袭”的美好希望带入。在程勇完美“落地”后,饱受“穷病”困苦的观众们,长出一口恶气。

“逆袭”是大部分观众难以割舍的执念。

《药神》亦如《战狼2》一般,演变为了一则带着澎湃理想主义情绪的人间神话。

《我不是药神》9.0分的背后,是尴尬

(图为吴京徒手接导弹的剧照)

另一句“深入人心”的台词为:“你敢保证自己一辈子不得病?”

这句话同时是电影票房大卖的原因之一。

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一场大病意味着灭顶之灾、人财两空,看电影的时候又不免联想自己的家庭条件和收入水平。观众们倒吸一口凉气后,已经把电影浓烈的绝望情绪完全带入。

之后泛滥的同情心,更多的源于“害怕”……

面对《药神》熟练的群像煽情技巧时,很难把一部太过范式的电影推向神坛,我没有说《药神》不好。我只是觉得它只能算很合格。

当然,范式有范式的好处,相信不久,会有一些题材不同,但感觉类似的电影出现。

这类电影很可能会走向同一个路线,外壳够硬,有料有梗,有一切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但迎合性太强的结果就是水准一直踏步不前。

《药神》9.0分,私以为高得尴尬了,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的鼓励分,但我觉得国产电影不能太惯着。

另外,祝国产电影越来越好,我说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