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专访《快把我哥带走》制片人吕旭:没太期待漫画粉丝喜欢(1612期)

专访《快把我哥带走》制片人吕旭:没太期待漫画粉丝喜欢(1612期)

文丨随芳芳

“国家欠我一个哥哥”,这是独生子女们常常开玩笑的一句话。对于真正有哥哥的人,他们未必觉得有哥哥是好事,挂在嘴边的可能是“快把我哥带走”。有没有哥哥,生活有多大的不同,我们无法同时体会到,不过通过改编自同名漫画的电影《快把我哥带走》可以。近日,编剧帮(bianjubang)采访了制片人之一吕旭,分享电影的幕后故事。对于改编创作,制片人吕旭表示没有那么期待漫画粉丝会特别喜欢,因为他只是想做一部电影,电影里有独生子女,也有兄弟姐妹,简单探讨一下这两种人群的生活。

专访《快把我哥带走》制片人吕旭:没太期待漫画粉丝喜欢(1612期)

接触《快把我哥带走》:被原著漫画撩拨到

在进入电影行业之前,吕旭是一名语文老师,短短两年的教书生涯,他在学生的身上看到了独生子女“孤独感”,这是他作为非独生子女从未感受过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有别于父母子女,他们可能互相讨厌,甚至大打出手,他们又相亲相爱,彼此之间有无法替代的关怀。与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吕旭,在看到漫画《快把我哥带走》时既觉得有趣,又感同身受。

编剧帮:担任语文老师的经历对你做电影有什么帮助吗?

吕旭:有两个感触。第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很低。每一次家长会没来齐过,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多,没离婚的父母也不来,给他们打电话都是相互推脱。那会我知道了一个词,叫“孤独感”。虽然很多独生子女生活的很开心,但是这个词每个人身边都存在。在《快把我哥带走》的电影里就有一个关于“孤独感”的探讨,女主角时秒变成独生子女之后的经历和我的学生很相似。

专访《快把我哥带走》制片人吕旭:没太期待漫画粉丝喜欢(1612期)

第二个感触,那个时候我爱给学生放电影,比如正能量的、有活力的青春题材,但是放来放去,国内电影选的很少,周边的国家,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一些周边国家的电影他们都津津乐道。做了这行之后,我有个心结就是要做一部给他们看的电影,现在我终于做到了。

编剧帮:《快把我哥带走》改编自幽·灵的同名漫画,你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的漫画?当时感受如何?

吕旭:2015年漫画刚开始在微博更新的时候我就看到了,当时还是黑白的,看的人没那么多。那时候的漫画更多的是神神鬼鬼、小动物、开脑洞的二次元的东西,《快把我哥带走》这种贴近生活的漫画还是第一次看到。幽·灵选了“兄妹”这么一个特别生活的人物关系,画出了很多生活中能够看得到的那种小趣味,看的时候就会发自内心觉得好玩,我自己也有兄弟姐妹,看的时候更有感触。

除了好玩,漫画里还能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兄妹俩小时候父母离婚,为了挽回父母关系,妹妹给自己泼冷水生病,想让妈妈回家看他们。妹妹发烧的时候,哥哥去给妈妈打电话,却看到了抽屉里的离婚证,然后假装妈妈快回来了,拿药给妹妹吃。最让我动容的是,妹妹一直问哥哥,妈妈回来了吗,哥哥告诉妹妹,妈妈快回来了,你睡吧。最后一格画面,是妹妹睡着了,哥哥在哭。看到这个特别隐忍、关爱的哥哥,当时我心里就有被撩拨了的感觉。

专访《快把我哥带走》制片人吕旭:没太期待漫画粉丝喜欢(1612期)

编剧帮:电影《快把我哥带走》在改编上有什么困难?

吕旭:大概是2016年年初,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漫画原作者幽·灵,聊到漫画的时候,没想到我和作者的创作初衷想到一块去了,作者最在意的就是漫画里潜藏的兄弟姐妹情感关系。当时作者问我,你觉得能改吗?我不置可否,因为有两个问题不好解决,一个是故事,一个是卖点。

故事是大问题,因为漫画是生活片段截取,带着稍微夸张一点的人物设定,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有发展、有冲突的故事线索,这个对于电影是相当有障碍的。卖点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在华语影史上,除了很早有一部叫《我的兄弟姐妹》的电影,并没有类似的以兄弟姐妹为核心的题材的电影,2016年年初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没有。在商业电影市场上这个题材可能不会被认可。

说实话,在故事写出来之前,我也没找到卖点。给投资方看的都是漫画有多火的数据,那个时候流行的所谓“IP”概念。直到2016年春节,有一个微博博主发了九张和妹妹有关的图片,讲的是他欺负妹妹,妹妹哭着把妈妈叫来骂他等。这条微博的回复和转发量超过了10万,当时上了热搜,人民网、光明网都开始转发。

我翻看了每一条留言,才知道原来独生子女的生活是这样的,有兄弟姐妹的生活是那样的。再加上2016年“二孩政策”的开放,我突然觉得找到了一个切入点,简单的探讨两种人群的生活,万一观众感兴趣,这就是我们的卖点了。

改编创作:给70多人看过剧本

《快把我哥带走》是吕旭第一次担任制片人的作品,对于这样一个从来没有过先例的漫改电影,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为了给自己找继续下去的勇气,他给70多个人看了剧本,这些人有专门负责IP运营的,有制片人、演员、经纪人,还有他的学生和漫画粉丝,他刻意分散到各行各业,想收获一个更宽泛的评价。对于这部影片,吕旭付出了相当多的期待和心血,即使有剧本评估团队评价剧本是给“8-13岁”小孩看的东西,吕旭还是咬牙忍住,继续推进。

专访《快把我哥带走》制片人吕旭:没太期待漫画粉丝喜欢(1612期)

编剧帮:改编中都做了哪些处理,在剧本方面你参与了哪些?

吕旭:这部电影也许会有一些忠实的漫画粉丝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接受的,我也没有那么期待他们会特别喜欢。一开始我们就把它当作一部电影来制作,在造型、剧情上我们没有采用漫画的东西,为了尊重原著精神,我们在人物的性格、背景、关系以及很多的细节上尊重漫画和采用了漫画的东西,但根本上还是一个完整的电影,我们处理了一些家庭关系的概念在里面。

电影的故事是我写的。在2016年春节回来的火车上,我写了8000多字的故事大纲,形成了现在电影的主要的核心故事情节,“妹妹讨厌哥哥,希望哥哥走,于是哥哥真的走了,变成了她好闺蜜的哥哥”。这个故事的设计是比较具体的用“独生家庭”和“兄妹家庭”做互换,来尝试去探讨一下这样具有社会性的话题。还没有制作班底的时候,我一个人写了十来稿,还尝试写了节拍点,做了一版分场剧本,但是精力有限,我也不是专业的编剧,创作掉进了一个坑里面,很难走出来

编剧帮:听说剧本创作时换过一次编剧,你选择编剧有什么要求?

吕旭:当时我看了一部电影,我觉得编剧有些自己的想法。就找他们签了合约。那会也没有导演,我们尝试了一起工作了2个月,我把我的故事大纲给他们,依照这样的基础和调性创作,但是出了两版大纲之后,我觉得方向偏离了我的初衷,我们开了很长的一个会,没有解决分歧点。那会项目进入了相当长时间的障碍期,公司想让项目暂停,我们就暂停了合作。

对这样的题材,选编剧对技术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我个人认为编剧是要有想法,而且愿意和别人探讨。因为大家的视角不一样,所以沟通是编剧的重要法宝,如何传达自己的想法,接受别人的意见是最重要的。大家一起合作,不是来互相否定,而是基于一个文本来互相成就的。上来就反对的编剧,原则上立场就不对了,心态很重要。

专访《快把我哥带走》制片人吕旭:没太期待漫画粉丝喜欢(1612期)

编剧帮:现在的制作班底是怎么组建起来的,剧本都做了哪些调整?

吕旭:2016年底我找来编剧赵越,她看了我的大纲之后说很喜欢,我们就开始合作了,2017年年初导演加入进来,我们组成了一个制片人+导演+编剧+原著作者的创作团队。我和制片人陈希圣老师,赵越的好朋友刘叶舟负责提供想法和讨论,赵越执笔创作,导演来把控方向,原著作者担当顾问把控人物和喜剧点设计,就这样我们把剧本一直改到了2017年的9月份。

现在的剧本是第六稿,前面五稿人物关系的戏少了一分感觉,我们数不清的方式,就是为了找到那个兄妹感情的平衡点。中间最大的修改就是高潮戏的部分,原来的剧本是哥哥要在演唱会上给妹妹一个惊喜,我看完之后其实是有点懵的,虽然场面性上去了,也能制造视觉和情感高潮,但是我自己有点接受不了。不是说这样的结尾不好,出于预算、出于我理想中电影的模样,以及我对电影观众的了解,并不是说场面性有了,就一定会受到好评。

后来,我和作者、编剧、制片人和导演开了一个非常长的讨论会,我们最后决定做成现在电影里的样子。现在的剧本最大的变化就是删除了一些配角的戏份,让电影更集中在兄妹感情上,去掉了演唱会的情节,作为背景呈现。我当时提了一个“悲剧”结尾,被延续到开机前。最后导演认为悲剧不太好,反复思考了之后,我们修改成了半开放结尾。

专访《快把我哥带走》制片人吕旭:没太期待漫画粉丝喜欢(1612期)

成为制片人:从端茶倒水开始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已经是语文老师的吕旭还是来了北京。在那之前,他完全不了解电影的制作流程,第一份工作是从端茶倒水开始的,虚心地一点一点跟别人学习。在《快把我哥带走》之前,吕旭幸运地参与了《父子雄兵》的全部流程,对制作、开发和宣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积累下了重要的制片人经验。

编剧帮:来北京之前,你了解过电影制作流程吗?

吕旭:完全不了解。我来北京上班的第一天,就跟个傻子一样,钻在桌子底下去找网线,给人洗水果。当时的工作其实就是个行政助理的角色,电影制作流程都是跟着别人一点一点学出来的。

编剧帮:当时来北京,你最想做的是电影制作中哪一个工作?

吕旭:刚来北京那会最想做的是编剧。我从12岁开始写东西,小说、剧本什么都有,来北京之前,写了十几个,几百万字。来北京后也参与了一些写作,但是能力有限,就没有什么成绩。当时跟着我的领导做项目,也没办法提供很好的专业支持,就是帮大家报销、端茶倒水的那种感觉。我来的时候就下定决心,既然来闯,那就虚心学习好了。五年的时间,学不到东西我自己会回去的。

专访《快把我哥带走》制片人吕旭:没太期待漫画粉丝喜欢(1612期)

制片人 吕旭

编剧帮:怎么适应制片人的工作,有哪些应付不了的地方?

吕旭:这个过程很艰难,因为都是未知的领域,我内心是带着恐惧的。这次我比较幸运,遇到了陈希圣老师,他的专业性,他负责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电影人的坚持和操守。所以在拍摄和后期制作,我果断的放权交给他。我们相互搭配,我管我的宣发、资源配置,我保证拍摄资金正常,他来落实细节和执行。

在后期制作的阶段,我非常的力不从心,比如特效、声音、调色这些我完全不懂,所以我就以旁观的角度来学习,也因为一些地方我不懂,产生了一些遗憾,算是成长的代价。

编剧帮:选择项目的时候,从哪些方面衡量它?

吕旭: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能打动我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是情感的,可能是新类型的,很难说得清楚,但是就是新鲜,与众不同的。

编剧帮:作为制片人,有没有哪些地方仍然是你的困境?

吕旭:其实电影制片人没有成长的阶段,每一部戏都是超级大的挑战。我就希望后面做一部戏,可以给我的主创更好的创作环境,这其实就是困难了。

E N D

公司、项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 rene0602

编剧经纪业务联系 ◇ zqy24680

投稿 ◇ [email protected]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企鹅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