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解不開的邏輯死結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解不開的邏輯死結

對於這本豆瓣年度推薦暢銷書,起初我是抱著極大期待的,終了卻不免失望。作者試圖從財政的角度去解讀漢代以降中央集權帝國的興衰,卻始終解不開自己繫上的邏輯死結。作者開篇就已經先入為主地批判了國有壟斷經濟,視其為造成政府財政混亂和民間經濟凋敝的邏輯之根,併為支撐當代中國經濟和財政體制的三大支柱——國有企業、土地公有制、金融壟斷(作者觀點)在漢、唐、宋都找到了對應的歷史版本,繼而通過朝代的衰亡更替,得出中央集權制度和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就是國家走向滅亡的罪魁禍首,這就是他所謂的並以此來隱喻未來的財政密碼。

毫無疑問,作者是一名深受經濟自由化影響的學者。他套用的研究工具是西方古典經濟學,為什麼是古典經濟學,因為他推崇的某些理論西方人自己都已經不待見了。就算是用最先進的經濟學理論去解讀歷史,這種研究方法依然值得商榷,因為任何一種經濟學理論都有其侷限性,都和它誕生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如果說用西方經濟學理論一次次預言中國的崩潰又一次次地被打臉,顯得有點唐吉坷德,那麼作者抓住早已千古不會反駁的死人來數落,就不太厚道了。

具體到本書,至少有三大死結無解。

死結之一:任何國家朝代的興亡,不管是必然還是偶然,都是綜合因素造成的,而財政的崩潰僅僅是綜合因素所導致的外在表現之一,因此,以壞結果倒推制度之惡的因,是片面的、主觀的、難以令人信服的。所以文中作者也會在不經意中自己打臉,比如,一方面說漢代中央集權推出政府專賣影響了民間經濟的發展,卻對宋朝政府專賣制度出現高峰和民間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同時存在選擇性失語;又一說戰爭必然導致政府財政惡化甚至崩潰,又說清初雖然戰爭不少,但仍有大量財政盈餘。這些都是硬傷。

死結之二:打著批判財政制度設計的旗號,卻連篇累牘地批判官僚體系的低效。作者承認許多基於增加中央財政收入的想法是好的,問題主要出現在官僚體系的執行力上,但結論卻把板子打在了政策本身。按照作者的邏輯體系,得出的結論不應該是否定中央集權的財政體制,而應當是如何建立高效的行政體系來提升執行力才對。

死結之三:提出問題加以批判卻始終沒有拿出解決方案。我想其實並不是沒有方案,而是不敢拿出方案,因為他的解決方案就是經濟自由化。作者筆下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有一段是他情有獨鍾的,就是漢初的無為而治。其批判的筆鋒也是從漢武帝花大錢辦大事開始銳利起來的。但作者忽視或者刻意迴避了一個重要問題,文景之治時期的自由經濟政策是否可持續以及對當代中國所繼承的大一統中華版圖是否認同。漢武帝的征戰固然耗費了大量的財政資源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其留下的政治遺產是不可磨滅的,中國之所以是現在的中國而不是現在的歐洲,漢武帝功不可沒。

當然,本書也並非完全一無是處,雖然不管從結構體系上還是語言敘述上多有囉嗦重複,但作者也花費大量的精力查找了諸多史料,尤其是對於各朝各代的經濟政策和官僚制度的介紹,如果拋棄作者某些觀點性論斷性的東西,還是頗有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