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楊振寧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委內瑞拉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1949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97年紫金山天文臺將其發現的一顆國際編號為342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楊振寧星”。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原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4月16日當選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吳有訓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中華民國九年(1920年)六月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化部, 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學校長,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吳有訓的貢獻主要體現在X射線、特別是對散線和吸收方面的研究;一生著有科學論文50多篇。 20世紀20年代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以系統、精湛的實驗和精闢的理論分析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和公認作出了重要貢獻。回國後開創X射線散射光譜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創造性地發展了多原子氣體散射X射線的普遍理論。 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吳有訓在清華大學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研究實驗室,開創了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先河。

錢學森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1934年,錢學森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0年錢學森回國受阻,並受美國方面監禁,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錢三強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 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黃昆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黃昆(1919.9.2-2005.7.6),浙江嘉興人,出生於北京。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固體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獲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黃昆主要從事固體物理理論、半導體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稀固溶體的X-光漫散射理論和晶體光學振動的唯象方程,並預見了晶體光學聲子和電磁場的耦合振動模式,被稱為"黃散射"和"黃方程";提出並發展了由晶格弛豫引起多聲子躍遷理論(包括光躍遷和無輻射躍遷),被稱為"黃一佩卡爾理論";提出了有效解決半導體超晶格光學振動模型,並闡明其光學振動模式的要點,被稱為"黃一朱模型"。與玻恩合著的《晶格動力學理論》成為該學科領域的第一部權威專著和標準參考文獻。 曾先後榮獲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和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鄧稼先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勳"。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吳大猷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吳大猷(1907.9.29-2000.3.4),筆名洪道、學立 ,廣東高要人,出生於廣州府番禺縣 ,著名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1939年獲中央研究院丁文江獎金,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1983年11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畢生獻身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世界物理學界享有盛譽。 在原子和分子的一般理論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兩項研究為後來的工作開闢了道路,一項是關於重原子f態的計算,另一項是閉殼層電子激發態的計算。

王淦昌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男,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王淦昌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獎項。

周光召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於湖南長沙,科學家、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942年,周光召進入重慶南開中學。1947年,便以優異的成績轉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58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1980年,周光召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4年4月8日,周光召升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2年4月當選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1996年6月在第八次院士大會上當選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1999年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1年6月當選為第六屆中國科協主席。

嚴濟慈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嚴濟慈(1901.1.23-1996.11.2),譜名澤榮,學名寓慈、濟慈,字華庭、慕光,號子祥、廠佛、岸佛。浙江東陽人。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著名校友。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開創人之 一。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物理系(現為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法國國家科學博士,歷任中國科學院辦公廳主任、應用物理所所長、東北分院院長、技術科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及名譽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及名譽主席。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大氣物理學、應用光學與光學儀器研製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