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皖北亳州的農村平日的一日三餐一頓飯有幾個菜?

傆萊伱還恠27493968


對於亳州農村的一日三餐,應該沒有比我更具有發言權的了,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亳州農村人,對農村的一日三餐,那是再熟悉不過了,下面就請跟隨佰秀一起來看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亳州的農村飲食文化,和你們那裡有什麼不同吧!

小時候的農村,早餐一般都是紅薯配糊塗(類似於稀飯,但沒有米,只是把水燒開,或者用饃鍋水,往裡面攪點麵糊,燒開即可),在八十年代,村裡人吃早餐都是每人端著一盤紅薯,一起站在鄰居家的大門口邊吃邊聊天,直到紅薯吃完,方才各自散去。

中午飯大多都是麵條的,因為亳州人喜歡吃麵條,中午飯主要以麵條為主,到現在都是,一般早上和晚上是不吃麵條的。

那時候做的麵條,雖然是手擀麵,但說實話,寡極了,裡面除了鹽巴就是麵條,大不了在裡面滴兩滴香油,麵碗裡看不到一點青青的樣子(連點蔬菜都沒有),夏天還好些,可以掐一些野菜,如莧菜等。

至於晚飯,很抱歉,我小時候好像沒吃過晚飯,大不了就是煮點茶水,把剩下的饅頭重新蒸熱了,就這樣茶水配饅頭,就是咱當地的晚餐,至今還有很多地方,留朋友在家裡吃飯,還稱之為“喝茶”呢。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農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如今的農村家庭吃早餐,一般都是大米稀飯、饅頭,再炒一個或兩個小菜,或者在村頭買幾根油條或者包子。

午餐的話,依然是以麵條為主,但明顯好吃起來,肉絲麵、雞蛋麵、青菜面、炒麵等等,可以說是變著法兒的做麵條,怎麼好吃怎麼做,反正咱亳州人就是喜歡吃麵,中午離開面條,彷彿就不知道吃啥了。

當然,想改善一下生活,包餃子是大家的首選,最常見的有豬肉大蔥、豬肉韭菜或者豬肉芹菜餡兒的,還有就是素餡兒。

有人說,也可以蒸大米飯呀,再紅燒一隻小雞,做個雞蛋湯,不是也挺好的嘛,話雖如此,大米飯大家並不排斥,偶爾吃一次還行,但讓大夥兒天天吃,就會有些勉為其難了,這就是大家所說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的問題吧。

很早以前,農村人也逐漸習慣吃晚飯了,村裡人習慣稱之為“燒鍋”。傍晚時分,鄰里之間相互問候,就會問,你家燒鍋了沒呢?


至於晚餐,肯定不是午餐時的那種麵條,雖然和早餐很像,但也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喝的東西,早餐喝的叫稀飯,就是用大米煮熟,裡面放麵糊燒開。

晚餐喝的叫米茶,啥意思呢?就是鍋裡放少許大米,兌水後在鍋裡放箅子,將饅頭或者再放一些諸如雞蛋、白天的剩飯之類的,放在上面,蓋上鍋蓋就可以生火煮飯了。

大約二十分鐘的樣子,鍋內的食物也該蒸熟了,大米也煮開花了。

農村人稱之為米茶,盛在碗裡就可以喝了,現在的農村人,白天都比較辛苦,生活條件好了,晚上也會炒幾個菜,喝著米茶,吃著饅頭,品著菜餚,濃濃的鄉村風味兒,和屋後煙囪飄出的炊煙一樣,圍繞在小村上空,久久不能散去。


新鮮的三農熱點資訊,歡迎大家關注佰秀農業頭條號。

佰秀農業


我是亳州蒙城的,我就說一下我在家裡吃飯的情況吧。

之前和奶奶在一起生活,我們娘倆一日三餐很簡單,早晨就是燒稀飯餾饃,中午可能會炒一個菜,然後吃饃喝稀飯,晚上呢,很大可能還是燒稀飯餾饃,有的時候會下點麵條,門口也有掐點野菜,有的時候想變換口味了,可能會吃麵疙瘩湯。這就是我和奶奶在一起吃的一日三餐。

後來在叔叔家吃呢,因為人比較多,三叔三嬸,以及我那四個妹妹,家裡可能炒菜就炒的多了,一般情況下,有三個菜吧,吃不完繼續和饃一塊餾,早晨基本上是不炒菜的,除非把剩菜吃完了,晚上也是這種情況,反正就是中午炒菜的多數,今天中午的剩菜基本上能吃到明天早晨。

有的時候不想炒菜了,就吃饃蘸辣椒油,或者蒜瓣子,或者弄一個涼拌大頭蔥。
這是早餐


這是中餐
這是晚餐


小幸福的萌萌雷


我是亳州利辛的,我來說一說,亳州利辛農村的一日三餐,

早晨一般都是餾饃,煮稀飯,然後炒一個醬豆,或者炒一個青菜,這炒的青菜也要時令,農村自家種的青菜,有什麼就吃什麼,夏季,茄子,豆角,空心菜……農村人很少去集市買菜,冬天就是白菜蘿蔔豆腐。上班的人或者上學的孩子,就會在街上買油條,包子,煎餅之類的。會調劑吃的人家會蒸菜饃,蒸包子。

中午就是麵條,到夏天的時候,會做蒸麵,涼麵。冬季,人們一般就吃湯麵,吃麵條吃膩了,就會把買的豆腐白菜蘿蔔粉絲放一塊,一鍋燴,好吃有營養。

晚飯一般就是溜饃,吃早晨的剩菜,煮稀飯。

如果沒有客人的情況下,農村人是不會像模像樣的炒幾個菜的,這就是毫州利辛農村的一日三餐,簡單樸素。


用戶3326929016506


我不是亳州類,我是鹿邑類,但是我挨著亳州,生活方式差不多!

清早起來是一個炒菜,熱饅頭,蒸紅薯,麵糊塗,老人孩子都愛喝,我出去時間長了,不喜歡喝麵糊塗裡面的疙瘩,咽不下去,我婆婆教我閨女說那是魚,魚🐟魚🐟,喝的可起勁了,我能把麵疙瘩給她喝,笑死我了,。

中午麵條,或者餃子,或者胡辣湯,或者蒸米飯炒菜,自己喜歡吃的都可以做,家裡面物價便宜!

晚上面糊塗,蒸饃炒菜,也可以去買麻乎子,胡辣湯,燒餅。或者自己活發麵蒸包子,最近粉條,白菜,乾菜,都能包,還可以自己蒸花捲,吃的種類太多了。







三農電商豫見美食


我是亳州類,早上起來一般都是燒點稀飯,熱一點饃,吃點醬豆,或炒個辣椒雞蛋,有時候會擀點鹹餅子 喝點米茶。

中午的時候會擀麵條,做西紅柿雞蛋麵或肉絲麵,我們這邊人都愛吃麵,偶爾會吃米飯,有的時候還會包餃子不過比較麻煩。

晚上的時候我們會炒一點菜然後煮稀飯再熱一點饃,我們一般會炒點豆腐青菜,土豆絲等。夏天的時候會調豆角 黃瓜 變蛋都挺好吃的,還有鹹鴨蛋煮上幾個也不錯,煮上自家種的玉米 啃起來還是挺香的!


快樂的小浩軒


作為地道的亳州人我回答一下,早餐上班一族”基本都是在外面吃,牛肉饃,包子,油條,煎包,煎餅,現在還有蔥油餅,火燒,洛饃卷菜,特色就是牛肉饃了,不過我不常吃,油太大,我喜歡韭菜餅白菜餅蔥油餅或者生煎包,喝的主要有潵湯,八寶粥,小米稀飯,紅芋片稀飯,南瓜粥,豆腐腦,豆汁,豆花,特色就是潵湯,不過有的好喝有的一般,雞湯衝的好喝,

午飯就多了,各家都不一樣根據口味,現在全國的菜都同行,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菜都有,以前喜歡吃麵條,現在很少吃了,因為家裡人都不喜歡,都是炒菜,我喜歡做的主要有紅燒排骨,紅燒雞,花菜燒肉,酸辣土豆絲,蘑菇燒肉,香菇油菜,白菜燒豆腐,青椒肉絲,青椒娃雞蛋,糖醋藕,油燜茄子,蒸茄子,蒸土豆,煎茄子,韭菜雞蛋,小蔥拌豆腐,細粉炒豆芽,素炒綠豆芽,炒苦瓜,炒白菜粉條,湯主要有排骨湯,魚湯,酸辣湯,涼菜就多了不一一說了,特色就是蒸菜,主要是蒸茄子,蒸土豆,蒸芹菜薺菜,蒸金菜白比較好吃,大雨首有家賣大盤雞的蒸土豆炒雞蛋好吃,

晚飯嗎就比較隨意了,有時候炒菜,饅頭,熬粥,有時候就去外面吃小吃,跟早餐差不多,特色就是馬湖,一種用豆漿熬的粥加點煮熟的黃豆,味道不錯,還有一種叫油茶也好喝,比較流行的就是辣湯豆腐腦,油炸饃了,就說這麼多,不足之處大家補充。。。


靈犀靈熙


算算我從農村來亳州這個小城整整20年了,倆兒子今年14週歲,我家這倆孩子從小不愛吃外面的包子煎餅油條……,所以我都是在家做飯的,早飯一般都是大米粥(有時加點雜糧紅薯南瓜啥的),每人再配兩個蛋,父母如果在我家,早飯就炒一個簡單的菜或者再買點包子油條啥的,中午飯我們一家四口是要在店裡吃的,一般都是我早上在家做好帶到店裡來的,通常都是大米飯配炒菜,我通常做紅燒肉紅燒雞配炒青菜或者肉絲炒菜配青菜炒蛋,一葷一素分量要足,還要留一些給在家裡吃的父母。晚飯我做飯的時間相對充分一些,我晚上一回到家通常先煮點麵糊稀飯,炒個青菜或者蛋和父母一起先吃了,接著開始準備老公兒子的晚飯(因為老公店裡關門晚,倆兒子要上晚自習)這一頓做的是我最用心的飯菜,也都是老公兒子愛吃的飯菜——小肉丸,釀茄子,釀辣椒,包餃子,炸魚,滷肉滷蛋,擀洛饃,做蛋奶饅頭……我每天變著花樣給兒子做他們愛吃的。有空我還提前把第二天要吃的準備一下,有時會抽空燉點烏雞湯,羊肉湯第二天早上改善一下早餐!這就是一個自從產假結束就辭職了的全職媽媽——我,為一家人做的三餐。


清風明月8119


我就是亳州譙城區鄉下的,說到日常吃飯,其實整個亳州或者皖北都大差不差。早上一般都是“糊豆”(稀飯),餾饃,菜一般有醬豆,自己醃的蘿蔔乾,和一些時令蔬菜,像夏天有拌黃瓜,蒸豆角,茄子,辣椒等;中午吃麵條,餃子,煎土豆,晚上米湯,紅薯茶,當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菜式也豐富起來,像牛肉饃等也都比較常見。


鄉間地頭生活錄


我是江蘇嫁到安徽亳州的,剛嫁到婆家,我們的早飯基本上都是稀飯,饅頭,醬豆或者是炒個菜。中午吃麵條,晚上稀飯饅頭炒個菜。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基本上每餐都炒幾個菜,葷素搭配著


逆境中的天使


一般早上起來是燒稀飯炒菜餾饃,再餾點醬豆子。冬天會餾點臭豆子,臭豆腐嘍。

早上炒的菜普遍是黑黑白炒豆腐,白菜粉絲,或者蛋白肉和白菜。然後主食是發麵饃或者死麵粑粑子,奢侈點會蒸個水落饃。稀飯冬天紅芋稀飯,紅片子稀飯,老窩窩稀飯等……

也有懶得做的,街上吃的,油茶,豆腐腦,稀飯,煎包,油煙卷子,豆腐皮油果子,千層餅,醬香餅,小籠包子蒸餃。

還有最方便的就是下鄉賣的,也就幾樣,八寶粥,油茶,油果子,油餅子。在家門口喊一聲:賣油果子的!一般早飯就搞定了😋

晌午飯就豐富了,炒幾個菜,或者下麵條。鄉里人午飯是一定要吃飽的,要下地幹活,要力氣。中午有肉菜,炒點雞肉土豆,茄子肉沫,冬瓜炒肉,夏天拌涼粉,做涼麵,或者來點魚,一般都是鰱子,混子(青魚)鯽魚,竄條(白條) 紅燒煎炸都很好吃。配上帶焦的饅頭饃,那叫一個香!麵條是手擀麵,加莧菜菠菜,肉片,茄巴子,一頓三碗不嫌多!

晚飯主要依麵條,饅頭,稀飯。晚上吃少,中午的剩菜,加點醬豆子,蒜米子,或者有功夫的炕點餅就吃了,依舊是饃沾醬豆配點菜,喝碗稀飯睡得快。

這就是大部分亳州鄉下人最樸實的一日三餐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