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過去姑娘變婦人的“修容禮”,勝過萬千新娘妝,如今即將失傳

現代人們結婚,試妝、定妝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過去,對姑娘而言,“開臉”才是最重要的面部修容禮。這不僅意味著“姑娘時代”宣告結束,也意味著“婦人時代”即將開始。

過去姑娘變婦人的“修容禮”,勝過萬千新娘妝,如今即將失傳

梁永剛 | 文

在鄉間行走,我一直對散落在民間的古老技藝心存敬畏。而擁有這些技藝的人,或是孤陋寡聞的山村野夫,或是目不識丁的尋常村婦,或是老態龍鍾的耄耋老人……

他們雖名不見經傳,卻極具智慧。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我們的古老技藝,一代代薪火相傳。

譬如,那些熟練掌握開臉技藝的鄉村老嫗。

姑娘“開臉”,將為人婦

開臉,是一種流傳於河南民間、用棉線拔除臉上汗毛的古老美容方法。在豫中平原的鄉間,人們把開臉俗稱為勒臉,是舊時鄉村女子出嫁前的一項傳統禮儀,也是古老鄉村婚俗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更是姑娘變成媳婦的顯著標志。

過去姑娘變婦人的“修容禮”,勝過萬千新娘妝,如今即將失傳

鄉諺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臉是一個人的門面,男女老少都極為看重,也正應了“有粉要搽到臉上”的古話。

平日裡,鄉間女子素面朝天,連個頭花都捨不得買,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們不愛美,更不意味著村姑灰頭土臉就可以結婚。結婚是終身大事,勒臉這一儀式往往被鄉間女子極為看重。

按照老家習俗,未出嫁的姑娘是不能隨意勒臉薅汗毛的,要把臉上稚嫩的茸毛一直留在臉上,以示自己是“黃花閨女”。

直到出嫁的前一天,準新娘才請村中那些兒女雙全且德高望重的老婦人,用紅、棉線勒臉開面,把“毛臉”變成“光臉”。

不過,勒臉這門技藝不是每一個女人都會,掌握這門技藝的大多都是些上了年紀的老婦人。

在我的老家,閨女出嫁前多請關係親密且兒女雙全的嬸子大娘,也就是鄉下所說的全福之人來操作,很少有母親親自為其勒臉。

過去姑娘變婦人的“修容禮”,勝過萬千新娘妝,如今即將失傳

這裡面或許摻雜有感情上的因素,畢竟和自己一起生活了多年的閨女就要遠嫁他鄉,背地裡母親還偷偷抹眼淚呢,親手為女兒勒臉難免觸景生情悲慼傷懷,還是避開這樣的場景為好。

勒臉的時間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是在姑娘出嫁前一天,有的是在上轎前,也有的是娶到男方家後進行。勒臉後,要給勒臉人封子(紅包),以示酬謝。

出嫁前勒臉,類似於如今姑娘出嫁之前進美容院化新娘妝。勒臉儀式其實就是“修容禮”,意謂勒了臉開了面,做姑娘的時代宣告結束,將為人婦。

如此,姑娘和媳婦從外觀上便可分辨出來,若走在鄉間小路上,迎面走來一位女子,無需詢問,從其“毛臉”還是“光臉”上即避免把“大姐”誤喊為“大嫂”的尷尬。

開臉是個技術活,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的

勒臉的工具很簡單,無非就是幾根粗細不一的棉線,一撮篩過的草木灰,一條毛巾,一高一矮兩個墩兒之類的尋常物件。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條件的改善,勒臉工具也在不斷更新換代,譬如,早年用草木灰,後來則用石膏粉、爽身粉代替。

勒臉技藝看似簡單,但是把一根棉線操作得嫻熟自如遊刃有餘並非易事,費神又耗力,非心靈手快動作利索之人不能勝任。

過去姑娘變婦人的“修容禮”,勝過萬千新娘妝,如今即將失傳

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婦人在勒臉之前,往往要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比如先在姑娘的臉上抹上一層草木灰,讓其坐在墩兒上靜靜等上一些時間。

在衛生條件極其簡陋的鄉間,勒臉前撲草木灰的作用無怪乎以下幾個:一是草木灰對皮膚有一些輕微的腐蝕,不至於汗毛被線勒掉時過於疼痛;二是草木灰可以使面部皮膚變得光滑,易於把汗毛拽淨;三是勒臉過後草木灰可以隨即把毛孔堵塞,防止感染。

開始勒臉了,老婦人坐在高墩兒上,女子選擇吉利方位坐在低墩兒上,兩人相向而坐。

將一根棉線繞扭勁,用牙齒咬住棉線的一頭,一隻手拽住另一個線頭,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撐開線繞的“8”字形環圈,拇指和食指一張一合,嘴與拽線頭的手一拉一鬆,使線扭勁轉動,時而拉上,時而拉下,來回穿梭,夾住並拽掉臉上的汗毛。

過去姑娘變婦人的“修容禮”,勝過萬千新娘妝,如今即將失傳

勒臉的老婦人一邊勒臉一邊口中唸唸有詞,說的唱的都是祝福準新娘的吉利話吉祥語,譬如,舊時鄉間流傳著一首膾炙人口的《開臉歌》:“左彈一線生貴子,右彈一線產嬌男,一邊三線彈得穩,小姐胎胎產麒麟。眉毛扯得彎月樣,狀元榜眼探花郎。我們今日恭喜你,恭喜賀喜你做新娘。”

勒臉後,女子的臉部會發熱或者發紅,不能立即洗臉,必須等到臉不熱不紅之時才能沾水,否則臉部容易過敏長紅點。

在那個沒有雪花膏更沒有蘆薈膠的年代,村婦們自有給臉部降溫的土辦法,打一個雞蛋,將雞蛋清敷在臉上,效果很好。待勒臉完畢,身邊有人遞給女子一個小鏡子,讓其自己瞧個清楚。

彈指間,一個眉清目秀白淨整潔模樣俊俏的小媳婦出落的容光煥發,分外動人……

“開臉”手法不對,姑娘疼的要命

大概在我六七歲的時候吧,我曾經跟著奶奶看過幾次五奶奶為人勒臉的情景。

五奶奶是村中勒臉的巧手高手,心細手巧待人親,慈眉善目手藝高。奶奶說,勒臉可是個手藝活兒,學會不難,想勒好不容易,手法不對,疼得要命。

奶奶此言不虛,由於汗毛連根拔起,勒臉時疼痛是難免的,故而有鄉諺生動形象地形容勒臉的場面:“四腳相叉,四目相向;有人咬牙,有人忍痛”。

過去姑娘變婦人的“修容禮”,勝過萬千新娘妝,如今即將失傳

時隔三十多年,五奶奶早已作古,但她老人家像耍雜技又如變戲法的勒臉手法至今仍讓我欽佩不已。一條再尋常不過的棉線,猶如一根琴絃,在五奶奶靈活的手中上下飛舞,彈奏著喜慶紅火的鄉村樂章。

五奶奶勒過的臉面色紅潤,光潔白嫩,煥然一新,特別乾淨,像雞蛋的二層皮,其精湛技藝方圓左近無人能比。只可惜如今五奶奶的勒臉絕活兒早已失傳,不少村人至今說起來仍是唏噓不已。

按照老家的古老習俗,姑娘出嫁頭一天勒臉之後就不能再出門見人,她的嬌美面容是要等到洞房花燭夜留給夫君看的。

在迎娶和婚禮過程中,新娘雖然要參加一些繁瑣的儀式,但她的臉自始至終都被紅蓋頭遮著,保留了一份神秘。

只有賓朋散去,入了洞房,走進二人世界,夫君才把新娘子的紅蓋頭揭去,在紅燭映照之下,懷著期待已久的神秘感,一睹新娘嬌羞動人的面龐,激動之情自不必說。

過去姑娘變婦人的“修容禮”,勝過萬千新娘妝,如今即將失傳

千百年來,“開臉”在鄉間經久不衰,見證了民間婚俗的多姿多彩。

如今隨著現代美容業的蓬勃發展,開臉這門傳統美容的技藝風光難再。精於此道的老人相繼作古,“開臉”也面臨失傳的窘境,這樣的手藝,是否真的要在我們這一輩人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