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美媒:有關中國經濟的三種錯判

中國的實際GDP增長率曾在2007年達最高值,此後逐漸下降。到2017年增長率降至6.8%。這基本是清晰的。問題在於如何解讀減速,特別是考慮到近來的一些經濟指標被廣泛用來預測今後中國經濟的走向。我們不妨走進誤區分析一番。

美媒:有關中國經濟的三種錯判

第一個常見錯誤觀念是,近來中國股市下跌表明經濟減速受到貿易戰影響,進而面臨更嚴重問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推特上興奮地表示,中國股市下滑表明他在贏得對華貿易戰。實際上,與美國股市不同,中國股市與實體經濟關係不大。在美國和西歐,發行股票是企業籌資的主要手段,而中國企業多依賴銀行貸款。據麥肯錫統計,多達3/4的中國企業投資來自銀行貸款,而在美國還不到20%。就此而言,股市在中國起到的作用是次要的。

另外,散戶投資者占上海股市80%的交易量,而在美國機構交易者佔到驚人的90%。因此,美國股市波動直接影響實體經濟,中國則不然。事實上,對1995年至2014年數據的分析顯示,在中國GDP增長率與股市市值並無相關性。

第二個錯誤觀念是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放慢導致人民幣貶值,這反過來又預示著今後更多難題。看衰中國的分析家使用“中國元暴跌”這類字眼以達到聳人聽聞的效果。他們總是提及今年4月11日至8月1日人民幣兌美元貶值達8%。4月11日這個日期之所以被提出來,是因為那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最近一次高點。若想誇大某種貨幣的下跌,選擇最後一次峰值作為起點是沒錯的。

但事實上,下跌的不只是人民幣。4月11日到8月1日,歐元兌美元下跌6.6%,日元下跌6.3%,印度盧比下跌7.5%。若只盯著人民幣,自然會得出完全誤導性判斷。其實,主要貨幣兌美元下跌,原因無非是美國發動的貿易戰造成全球經濟前景不明引發的美元走強。

最後一種錯誤觀念認為,由於債務高懸,中國經濟即將崩潰。全球性金融危機時,中國政府放開銀行貸款向經濟注入大量資金,之後債務水平猛增。當時中國的做法提振了增長,為全球經濟提供了急需的支持。但從債務佔GDP比重來看,中國債務水平也因此上升到世界最高行列,並引發嚴峻警告。按這種論調,中國要避免金融危機,只能去槓桿化,而這樣做又可能造成經濟崩盤。

這種看法忽視了一個事實,即中國所有債務都是國內的,且多數是國有企業欠國有銀行的。加上中國有龐大外匯儲備,這意味著根本不可能發生像希臘那樣的債務危機。上世紀90年代,中國曾面對最糟的債務狀況,當時採取的辦法是祛除不良貸款、對銀行進行資產重組。即便面臨最壞情況,中國政府也可使用老辦法,何況現在中國的財力比那時要強得多。

重要的是,過於強調去槓桿化會忽視債務在經濟中的基本作用。只要債務組成從非生產性轉向生產性,那債務問題就得到了解決,經濟增長也不受影響。這似乎正是中國目前所走的路。抑制對國有企業,特別是產能過剩嚴重的企業的貸款,同時保持對更具生產性的貸款者——尤其是如今佔到GDP過半的服務業的私企的信貸,成效如何只能日後見分曉。但眼下,說中國會爆發債務誘發的金融危機,純屬臆想。

作者:Yuwa Hedrick-Wong,喬恆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