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要聞」從特困鄉到美麗鄉村的嬗變

「要聞」從特困鄉到美麗鄉村的嬗變

多年來,壽寧縣下黨鄉廣大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託,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精準扶貧脫貧之路

青山如黛,碧水長流。仲夏時節,位於壽寧山區的下黨鄉格外涼爽。下黨村口,廊橋橫臥,古民居改造成為民宿、農家樂,遊客絡繹不絕……

但從前的下黨,卻是寧德的4個省定特困鄉之一,素有壽寧的“西伯利亞”之稱。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困擾著當地人的生活和發展。直到1988年建鄉時,全鄉農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鄉深入調研,現場辦公,推動發展,開啟了下黨擺脫貧困的歷史征程。在擔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後,多次深情回憶那段“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下黨往事。

多年來,下黨廣大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託,以滴水穿石、弱鳥先飛、以幹得助、久久為功的精神力量,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使一個特困鄉發展成為今天的美麗鄉村。

「要闻」从特困乡到美丽乡村的嬗变

通了山路,以幹得助破得瓶頸

從壽寧城關出發到下黨鄉,有43公里的盤山公路。進鄉的三級柏油公路,被村民們稱為“小高速”。

“以前,下黨被大山重重封鎖,交通極為不便。”回憶起山區無路的艱苦歲月,下黨鄉原黨委副書記劉明華感慨良多。過去,當地群眾有“三怕”:一怕生病,特別是生了重病的,要用擔架或番薯籃抬到平溪、芹洋,再送往縣城,婦女難產或得急病在路上死亡的悲劇時有發生;二怕出門挑擔,面對每年要完成的徵購糧任務、購買化肥、出售農副產品等,“挑夫”們都要備受煎熬;三怕子女讀書,孩子要到平溪、芹洋、託溪等地讀初中,或到壽寧二中、壽寧一中讀高中,來回都得徒步,往返數十公里,導致全鄉上中學讀書的孩子寥寥無幾。

84歲的碑坑頭村民吳桂灣,嚐遍了沒路的苦:“當初,徵購糧從村裡挑到平溪,又要從平溪挑一擔化肥回來,一趟就是百里路,要整整挑兩天時間,真是挑一趟脫一層皮,全身骨頭都痠疼!”

通公路,成了一代又一代下黨人的夢想。壽寧歷屆黨政領導也強烈意識到,沒有路,就走不出真正的“脫貧路”。

在省、市、縣各級的關心支持下,1991年,溪源至下黨鄉總長12.6公里的進鄉公路開通。之後,又陸續開通了下黨至浙江慶元縣龍溪鄉的16公里跨省公路,下黨至碑坑、曹坑、西山、葛壠等村的出村公路。本世紀初,下黨鄉開通了上黨村至下黨村8公里的簡易公路,2005年又進行拓寬和硬化。如今的下黨鄉,公路網縱橫,往周邊4個鄉鎮都通了公路。

“下黨鄉自然條件十分艱苦,這裡群眾最可貴的品質,就是懂得感恩,不等不靠,用實際行動贏得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更多的幫助。”壽寧縣委書記湯孔忠說。

2015年,壽寧決定對楊溪頭至下黨村公路進行拓寬,全線澆注水泥,但公路拓寬涉及楊溪頭近百戶群眾30多畝茶園、果園及林木。群眾提出,不要一分補償,全部無償捐獻。工程開工之後,建設工地熱火朝天,群眾義務投工投勞,幫助清理邊溝、加固路肩。2018年1月,下黨至楊溪頭及楊溪頭到浙江界的公路水泥硬化工程貫通,制約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瓶頸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上黨村位於下黨鄉西南部的閩浙兩省壽寧、政和、慶元三縣交接地帶,曾是特困鄉里的特困村。由於地處深山,直到2002年,才開通一條簡易的出村公路。

2004年,雖然已對出村公路進行拓寬改造和路面水泥硬化,但上黨村民希望打造一條連接閩北與臨近平溪鎮的交通要道。

2006年11月,上黨至政和縣公路開建,7個自然村男女老少上百人義務投入勞動。據當地村民回憶,當時,就連76歲的殘疾老人周光達,也拄著柺杖趕到工地勞動,一直到工程結束。

以幹得助,從未停止。近年來,上黨村群眾依然不斷投工投勞,爭取到240多萬元資金,使這條從開始建設到現在達12年之久的公路終於全程成為水泥路。為進一步美化村莊,在上黨村的村道拓寬工程改造中,有16根水泥電線杆需要搬遷,50多位村民聞訊立即行動起來,用肩膀把電杆扛走,沒要一分補償

「要闻」从特困乡到美丽乡村的嬗变

找到思路,當紅色旅遊新地標

“今天已來了11批客人,省內外的有。”在“難忘下黨”主題展館內,下黨鄉鄉長項忠紅每天都要接待前來參觀、學習、調研的客人。

成為“中國紅色旅遊新地標”,是下黨鄉的發展定位。隨著遊客增多,農產品銷量大了,農民收入提高,發展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在下黨工作,項忠紅感受非常深刻的是群眾的發展觀念和思路的變化:“過去交通閉塞,思路也保守,免不了有等靠要的思想,在村莊發展上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瞭解外面的世界。現在,交通四通八達,通信實現了Wi-Fi全覆蓋,發展了電商。村民們接受到各種新鮮信息,‘我要發展’的意識越來越強了。”

1988年元旦,“中共壽寧縣下黨鄉委員會”“壽寧縣下黨鄉人民政府”掛牌。作為當時閩東4個省定特困鄉之一,建鄉後,習近平同志三進下黨,在下黨人心中樹起了擺脫貧困的堅強信心。鄉里組織黨員幹部群眾深入學習、反覆重溫這些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滴水穿石”“弱鳥先飛”“四下基層”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來教育引導他們克服“安貧樂道”“窮自在”“等靠要”以及怨天尤人思想

同時,歷屆領導班子堅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思路不變、信心不減、決心不弱,不等不靠,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年接著一年抓,苦幹實幹加快脫貧致富。

改變了觀念,還要謀思路。下黨的優勢在哪裡、要走怎樣的路子?壽寧提出了建設“中國紅色旅遊新地標”的目標定位。

“習總書記三進下黨,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富的思想內涵。我們以承接省、市委黨校學員入駐培訓為切入點,量身定做‘五個一’,即重走一段路、重溫一段歷史、上好一堂黨課、舉辦一個儀式、夜談一次心得,讓廣大黨員幹部深受教育洗禮,也帶動了當地鄉村旅遊的發展,直接促進了群眾增收。”湯孔忠說。

聽說下黨要創紅色旅遊地標,村民王光朝迅速響應。早在建鄉之前,老王的脫貧發展慾望就非常強烈,他曾帶領村民多次到縣裡送報告要求成立下黨鄉,還請求為當地開公路。

“很多外地旅客慕名到下黨來,想品嚐一下解暑涼茶、綠豆湯。我就決定開一家茶館,名字就叫幸福茶館。”老王投入了6萬元改造了祖屋,政府給予一定補助,還幫助裝修了外牆。現在,幸福茶館十分熱鬧,每天客流量多則四五十人,少則也有十多人。

王光朝夫婦用手工製作的茶葉,通過村的茶葉合作社,打上“下鄉的味道”品牌,擺在茶館裡銷售。客人們喝了他的熱茶之後,往往也會買幾斤帶走。雖已71歲高齡,但老王幹勁十足:“旅遊業給村裡帶來了人氣,現在,我一年收入大約2萬元,日子越過越好啦。”

像幸福茶館這樣的農家樂,下黨已有10多家,可同時接納500人。鄉里還開了9家民宿,具備洗衣、烘乾、電熨一體化等現代化設備。

經過不斷摸索,下黨發展的路子越來越明晰。近年來,壽寧縣開展了黨建扶貧、旅遊扶貧、品牌扶貧、金融扶貧等,加快下黨群眾脫貧致富,以確保讓下黨“實打實地上一個新臺階”。

「要闻」从特困乡到美丽乡村的嬗变

創建網路,“下黨”味道走遍全國

與別的茶廠不同,位於下黨鄉下黨村的壽寧縣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從不愁銷路。

“我們今年3月27日開始收茶青,春茶產出一萬多公斤。”65歲的茶廠負責人周光雲告訴記者,等茶葉包裝完,就按照“茶園主”們的地址,寄往全國各地。

老周介紹,2015年開始,夢之鄉負責加工生產下黨村定製茶園的茶葉,尋找茶園主則由村裡的蓉黨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我們以生產紅茶為主,免費供應農戶化肥,以每公斤16到20元的價格收購茶青”。

茶葉,是下黨最大的資源。如下黨村600多畝茶園分佈在海拔500到900米之間,且土壤富含硒、鋅等微量元素,茶葉質量好。可酒香也怕巷子深,下黨優質的農產品,如何走出去?

2015年,經過一番調研,下黨村決定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變賣茶葉為租茶園,策劃推出“福山水”扶貧定製茶園項目。這就是中國首個扶貧定製茶園。

所謂定製茶園,就是下黨村向全國招募茶園主,茶園主以一年每畝2萬元的價格租下茶園,每年春秋兩季,茶園主不僅可以獲得50公斤幹茶,還可以到茶園採茶,參與農事活動。

很快,村裡成立了蓉黨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了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在16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內,安裝了8個探頭,在300畝茶園上架設26個探頭,開發24小時直播的可視化系統和農產品可追溯系統。茶園主通過APP客戶端,就可隨時點擊查看茶園種植管理和茶葉生產加工狀態,讓產品實現可追溯。

當年,茶園訂出了150多畝,產值300多萬元,當地還註冊了“下鄉的味道”商標,以品牌化運營。

2016年,“下鄉的味道”扶貧定製茶園案例被列為“國務院扶貧辦精選12則精準扶貧典型案例”之一,並進行推廣。“下鄉的味道”迅速形成品牌影響力,下黨鄉茶葉通過扶貧定製模式銷往全省甚至全國。同時,山茶油、臍橙、地瓜扣等當地特色產品,也加入到“下鄉的味道”產品隊伍中來,實施可視化定製模式。

去年,下黨定製茶園實現銷售額600多萬元,茶農每畝收入9000多元,下黨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2500多元,村集體收入達到23.3萬元,帶動全村3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農產品的可視化定製,讓小農戶對接了大市場。為壯大這一模式,壽寧縣投入國有資本,並與民間力量合作成立福建“下鄉的味道”電商公司,簽訂了相關協議。按照協議,公司每年將支付淨利潤的10%給下黨鄉下黨村委會及所屬的夢之鄉公司作為“下鄉的味道”商標使用費。這樣,確保了下黨村的村集體收入能夠得到穩定增長。

“從去年開始,縣裡結合創建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建設,全面推廣下黨鄉扶貧定製茶園模式,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動作、持續鞏固的原則,以‘下鄉的味道’為品牌,推出‘我+1’產業扶貧計劃,引導社會力量與貧困戶實行一對一幫扶,促進貧困戶實現穩定收入。下一步,我們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將打造一個可複製可推廣的‘三農’綜合服務平臺。”湯孔忠說。

記者手記

改革開放已40週年,下黨鄉建鄉也已30週年。可以說,下黨是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孕育和成長的。在其血液中,便流淌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特質。

下黨人有強烈的發展願望。等靠要是脫貧致富的“攔路虎”。習近平同志三進下黨,在下黨人心中樹起了擺脫貧困的堅強信心,使下黨人不安貧樂道,不怨天尤人。他們自發請求建鄉,走因地制宜的脫貧路;投工投勞加入修路,以幹得助迎來“小高速”。對擺脫貧困、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與熱情,是下黨發展的不竭動力。

下黨人有敢於探索的勇氣。這個偏遠山區,用上了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建設了中國首個扶貧定製茶園;又探索把可視化定製模式推廣到全縣,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如今,他們還提出要當中國紅色旅遊新地標。每一次嘗試,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面臨風險;但每一次成功,都讓未來的路子更加明晰。

下黨人還有開放包容的精神。早在上世紀末,下黨人就盼望著“走出去”,接觸外面的世界,把土特產賣出去,因此通路是他們一代代人的夢想;現在,下黨致力於“引進來”,發展紅色旅遊,與遊客共享下黨的故事和發展經驗。“下鄉的味道”成為可共享的公共品牌,下黨實現了Wi-Fi全覆蓋,村民們積極接受各種新信息,思路更加開放、更加包容。

走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下黨人的脫貧致富之路,越走信心越足,越走前景越光明。

(福建日報記者 薛東 吳旭濤 李向娟 通訊員 吳通華)

「要闻」从特困乡到美丽乡村的嬗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