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以自然為鏡——人類不是創造歷史的唯一演員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環境史帶來的新觀念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進行講解,分別是自然是歷史研究的一類題材、自然是塑造歷史的一種力量以及自然是觀照歷史的一面鏡子這三個方面。

自然是歷史研究的一類題材是指利用人或物的概念來概括環境史學者筆下或他們心目當中人物的問題,代表作是《加工三文魚》。即人類與自然世界、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我們成為為人與物。1798年英國的一個牧師,吉爾伯德·懷特所出版的《塞耳彭自然史》中,以書體信形式記錄了作者所在的教區——英國鄉村塞耳彭的風物變遷。在他教會的工作之餘,每天下午就去觀察他的教區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1789年慕尼黑英國公園建立,從歷史方面來看,這個公園是1789年最早有人提議建設的,現在位於慕尼黑市中心,方便市民過去休閒、遊玩,因此人們可以過去認識草、樹木、湖波當中的生物等。

自然是塑造歷史的一種力量方面,國外的學者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說法。比如,美國著名的環境史學家威廉·克羅農關於自然在歷史當中的作用和力量有以下說法,即“人類並非創造歷史的唯一演員,其他生物也作用於歷史,重大的自然進程同樣如此,這樣忽略它們之影響的任何一部歷史,都可能是令人遺憾的,不完整的歷史。”

在自然是觀照歷史的一面鏡子這方面,以自然的變遷來反觀自身,來觀照人類文明的影響和結果。我們以亞當·羅姆《鄉村裡的推土機——郊區住宅開發和美國環保主義的興起》這本書為例,環境史興起之後,自然從幕後走向前臺,成為歷史學者們關心的對象,物種、自然現象、河流等直接成為歷史敘事的題材,同時它們也直接和我們一起塑造歷史,是推動歷史變化的重要力量。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絡傳播合作伙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