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來源: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研究報告》

第35期(總第236期)2018-07-09

編者按: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R&D經費支出國,經費總量居美國之後,超過歐盟28國的經費總和。但我國依然存在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經費結構不夠合理、經費來源單一等問題。本文主要從規模、強度、分類及流向幾個方面介紹我國R&D經費的基本情況,並與美國、歐洲、日韓等科技發達經濟體進行對比,分析我國不同類型、不同流向R&D經費存在的問題,致力於提出優化我國R&D經費結構的方法和建議,以提高我國未來基礎研究R&D經費的規模和比例。

R&D 經費是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在報告年度內全社會實際用於 R&D 活動的經費總和,包括用於 R&D活動的直接支出,間接用於 R&D 活動的管理費、研發活動人員的勞務費、原材料費、固定資產的購建費,以及與 R&D 活動相關的基本建設支出和外協加工費用等。一個經濟體的R&D經費投入總量是測度經濟體研發活動規模、評價經濟體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儘管我國已經躋身世界科技大國行列,但在具體分類的R&D經費投入及研發投入強度等方面,與全球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探究我國與其他國家R&D經費的差異性,對於促進我國研發經費改革,提高經費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R&D經費特點

1. R&D經費投入規模持續加大,投入總量世界第二

2016年,我國科技經費投入力度繼續加大,全國共投入R&D經費15676.7億元,比上年增加1506.9 億元,增長10.6%,增長率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相比2007年經費總量3710.2億元,我國R&D經費十年間增長了3.2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7.4%。從世界各國R&D經費的投入情況看,全球R&D經費主要集中在三個地理區域:北美地區、歐洲和東亞地區。2015年全球R&D經費支出總量接近20000億美元,美國以4960億美元居於世界首位,約佔全球總額的26%;中國R&D經費支出為4080億美元,佔全球總支出的21%。根據美元現價可比價計算,我國2016年R&D經費總量為4502.01億美元,較美國5110.89億美元低了11.9%,超出歐盟28國的經費總和3922.02億美元14.8%,當年的日本為1686.45億美元。目前,我國R&D經費規模已達到世界第二位。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經合組織2014年科學技術與工業展望》中預測,中國的R&D支出將在2019年前後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報告,R&D經費支出反映了經濟體提升科學技術能力的意願,這種意願反過來又能夠推動創新。2000至2012年,中國R&D經費以18%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速增長,遠遠超過美國4%的水平。可以預見,若以現有增速繼續增長,中國的R&D經費支出很快將躍居全球首位。圖1是部分國家2007至2016年R&D經費總量的變化情況,2007至2016年,基於美元現價計算,我國R&D經費年均增長率為15.4%,領跑其他R&D經費投入大國,其中,韓國為7.7%,德國為5.5%,兩國分別超過了5%的年均增長率。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圖1 2007-2016部分國家R&D經費變化

數據來源:OECD數據庫Gross domestic spending on R&D,圖2、圖3同。

2. R&D經費強度穩步提升

R&D經費強度,即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是國際上用於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科技創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標。據可獲得數據顯示,2016年R&D經費強度超過2.0%的國家有18個,超過3.0%的國家有6個,超過4%的國家有兩個,以色列位居首位達到4.25%。我國R&D經費強度為2.1%,同比增長了0.05個百分點,在超過1%的國家行列中位於中間水平,超過歐盟28國的平均值,但不及經合組織(OECD)35個成員國的整體平均水平,美國和德國分別為2.7%和2.9%,如圖2所示;我國R&D經費強度十年間(2007-2016年)增長了41.6%,已超過歐盟28國的平均水平,高速的增長帶來了與美國和德國之間差距的縮小。韓國R&D經費強度同我國一樣增幅顯著,十年間增長了40%,達到4.2%,僅次於以色列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在2007至2016年的 R&D經費強度相對較高,均保持在3%以上的水平,年均R&D經費強度為3.3%。圖3顯示了各國年均R&D經費強度。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圖2 2016年R&D經費強度超過1%的國家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圖3 部分國家2007-2016年均R&D經費強度

3. 三類R&D經費中,試驗發展經費已居世界首位,基礎研究經費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根據OECD的《弗拉斯卡蒂手冊》定義,R&D經費內部支出相應分成基礎研究經費、應用研究經費及試驗發展經費三類。2016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822.9億元,比上年增長14.9%;應用研究經費1610.5億元,增長5.4%;試驗發展經費13243.4億元,增長11.1%。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所佔比重分別為5.2%、10.3%和84.5%。根據2010年美元價格可比價計算,2016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216.16億美元、應用研究423.25億美元、試驗發展3480.42億美元,十年間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5.2%、10.6%和14.1%。韓國三類R&D經費同樣高速增長,基礎研究經費年均增長7.3%,應用研究年均增長8.6%,試驗發展年均增長6.6%。如圖4所示,我國試驗發展經費與R&D經費總量基本同步變化,說明我國R&D經費的快速增長,主要動力來自試驗發展經費的高速攀升。但我國三類R&D經費結構同其他科技強國相比仍有繼續優化的空間。2016年,美國基礎研究經費784.21億美元,佔16.9%;俄羅斯基礎研究經費52.21億美元,佔14.0%;日本基礎研究經費188.14億美元,佔12.6%;韓國基礎研究經費121.50億美元,佔16.0%。美國在基礎研究經費的總量和佔比上均體現了明顯的優勢,而我國基礎研究經費雖然在總量上要遠高於日、俄、韓三個國家,但比例不及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二分之一。2007至2016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佔比基本相對穩定的保持在4.8%的水平,應用研究經費佔比逐年下降,試驗發展經費逐步擴增,由2007年的82.0%提高到2016年的84.5%。如圖5所示,我國三類R&D經費在年份序列變化上呈現了與其他科技發達國家不同的形態,主要表現在基礎研究經費比例過小,其他國際的應用研究經費佔比基本呈現穩中求進態勢,而我國則不進反退。進一步調整經費結構,是未來我國三類R&D經費改革的大勢所趨。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圖4 2007-2016年我國三類R&D經費變化

數據來源:OECD數據庫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經費數據基於2010年美元價格可比價計算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圖5 2006-2015部分國家三類R&D經費佔比

數據來源: OECD數據庫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數據基於2010年美元價格可比價計算。為保證各國經費年份數據一致,選擇2006-2015年進行比較。

4. 企業是我國R&D經費的主要執行機構

如圖6所示,左右藍色區域分別表示2015年我國R&D經費的企業來源與執行,經費數據基於2010年美元價格可比價進行計算。其中,企業來源經費2816.11億美元佔74.7%,企業執行經費2893.98億美元佔76.8%。我國R&D經費的主要來源與執行機構是企業,同我國情況類似的是日本和韓國。其中,日本企業來源佔78.0%、執行佔78.5%;韓國企業來源佔75.2%、執行佔75.7%。2015年,我國政府R&D經費支撐方面同比有所提高,向企業、高校等機構傾斜明顯。一方面,政府來源R&D經費的分配比例上,有21.1%用於支持高校的研發活動,雖然與美國29.5%的比例還有一定差距,但較2014年增長了0.7個百分點。另外,儘管我國政府R&D經費來源中支撐政府研發活動的經費比例達到63.5%,遠高於美國44.1%的比例,但美國的科研機構包括政府直屬和私人非營利兩種類型,而我國獲得政府R&D經費支持的科研機構的不包括私人機構。因此,美國政府R&D經費來源中,用於政府研發和私人非營利機構研發的合計比例是49.1%,縮小了與我國之間的距離,但我國政府支持企業研發的力度仍不及美國。另一方面,企業、高校用於研發的經費中,來源於政府的比例均同比有所提高。2015年,我國企業R&D經費執行中來源於政府的比例為4.3%,同比增長了0.1個百分點,但與美國7.6%的比例還有差距;高校R&D經費執行中來源於政府的比例為63.8%,同比增長了4.1個百分點,超過美國的57.7%的比例水平。圖7、圖8分別是中、美2015年R&D經費的流向情況。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圖 6 2015年我國R&D經費來源與執行情況

數據來源:OECD數據庫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數據基於2010年美元價格可比價計算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圖 7 2015年我國R&D經費流向

數據來源: OECD數據庫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數據基於2010年美元價格可比價計算。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圖 8 2015年美國R&D經費流向

數據來源: OECD數據庫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數據基於2010年美元價格可比價計算。

二、存在問題

綜上,儘管我國R&D經費規模已達到世界科技強國水平,但仍存在分量不足和內部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1. R&D經費強度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當前,我國已成為GDP總量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儘管我國R&D經費強度提速顯著,但距發達國家水平仍有差距,尤其與日、韓等鄰國相比,差距更為懸殊。R&D經費強度不及科技發達國家的一部分原因,在於GDP的高速增長造成的經費強度被稀釋。以日本為例,我國GDP總量是日本的3倍以上,但日本R&D經費強度僅是我國的1.5倍左右。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我國在創新研發活動上的傾注和努力程度並不落後。然而,美國在GDP總量和R&D經費總量上均大於我國,且R&D經費強度是我國的1.3倍,相比美國,我國R&D經費強度是不足的。未來,隨著我國科技硬實力的不斷提升,若要躋身世界科技強國行列,需進一步提升GDP中用於研發活動的經費佔比。

2. 企業與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偏低

從基礎研究經費整體規模上看,2015年我國超過日本、法國及韓國,但超出幅度並不大,領先日本最多也僅有63.73億美元。但與美國相比,我國基礎研究經費落後懸殊,2015年差距接近580億美元。從基礎研究經費執行分類上看,我國落後於美國的關鍵點在於企業與高校基礎研究經費的短缺。如圖9所示,2015年我國企業基礎研究經費僅為3.03億美元,而美國高達200.51億美元;我國高校基礎研究經費104.01億美元,而美國為377.08億美元。基礎研究經費總量的低迷,加之試驗發展經費的快速膨脹,也就造成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佔比不足的問題。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圖9 2015年各國基礎研究經費執行分類

數據來源: OECD數據庫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數據基於2010年美元價格可比價計算

3. 政府對高校和企業的R&D經費支持偏弱

我國政府來源R&D經費中,絕大部分流向政府相關科研機構,流向企業和高校的經費相對有限。2015年,我國政府來源R&D經費中流向非政府機構,包括企業和高校的比例不足40%,美國該比例為55.9%,日本為51.4%。尤其在經費流向高校的比例上與日本之間的差距更為懸殊。

三、相關建議

1. 繼續全面加強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

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支出在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總量中承擔了重任。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支出基礎研究經費550.91億元,包括中央本級支出與地方一般公共支出的總和。其中,中央本級支出基礎研究經費500.45億元,佔90.8%,地方一般公共支出基礎研究經費僅佔9.2%,全國一般公共支出基礎研究經費佔全國基礎研究經費總量的76.9%。因此,未來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經費支持不可削減,同時地方政府要鼓勵地方政府承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引導各省份同中央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基礎研究基礎設施,不斷加大地方財政對國家基礎研究的投入。此外,企業在科技資源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既具備開展基礎研究的基本條件,又具有開展基礎研究的內在需求。據測算我國企業基礎研究經費每增加1%,全國基礎研究經費佔R&D經費的比例就會增長0.5個百分點。因此,要引導企業提高原始創新意識,鼓勵企業營造寬容失敗精神,不斷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關注和重視。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突出研究的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

2. 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加強企業R&D經費支持

我國政府來源R&D經費佔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美國超過了25%,據之前研發投入來源相關研究測算,我國若達到30%的水平, R&D經費強度能夠超過2.6%,比肩美國。當前,政府投資高校研發活動呈現增長態勢,但對企業研發的支持始終薄弱。政府已經減弱對其本身科研機構的經費支撐,未來我國政府要發揮導向作用,優化知識產權環境,創新升級產學研一體的市場氛圍,進一步將R&D經費分配的主要載體逐漸移向企業,尤其是向行業領軍企業偏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國家研發計劃,並給予重點企業經費支持。

3. 進一步擴大R&D經費來源的渠道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R&D經費除了來自政府和企業外,高校、學會自籌經費、慈善機構捐款以及社會基金也是經費的重要來源。因此,我國有必要通過體制機制調整和轉變,營造重視基礎研究、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激勵高校、學會以及相關實體研究機構等研究型組織自籌經費,或通過慈善捐款等容納和吸引社會資金開展研發活動,引導資金多源合流創造更大價值。同時,要擴大海外資金的流通渠道。我國海外來源R&D經費較發達國家之間差距懸殊,側面說明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還不夠廣泛,拓寬科技、工程等項目的引進渠道是大勢所趨,同時推動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擔任領導職務,推動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提升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發佈[N]. 科技日報,2018-05-29(003).

執筆人:黃辰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國R&D經費的內部結構及國際比較

閱讀 45

寫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