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 綿陽舊事|踩瓦泥

綿陽舊事|踩瓦泥

1983年 三臺縣農村踩瓦泥。

綿陽舊事|踩瓦泥

1993年 北川曲山鎮瓦匠製作小青瓦。

小青瓦蓋房在四川比較普遍,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在綿陽農村也經常可以見到。

那個時候,農村都是一家一戶自建房屋,屋牆是在田裡挖泥土夯築而成的,也有用黃泥混合草筋加水反覆翻踩,再用木磚匣倒成泥磚曬乾削平砌牆的。蓋瓦則是用粘性很強的泥土燒製。主人要建房了,就去請瓦匠。瓦匠負責制瓦和燒製技術,主人家人和親戚負責打雜。先是選擇粘性很強的田裡黃泥用水泡兩三天致熟,然後用鋤頭翻挖兩三次,再以若干人反覆翻踩,就象做饅頭揉麵一樣,直到泥土充分粘合,泥中完全沒有硬物顆粒為止。然後,瓦匠在堆砌成長方型的瓦泥堆上用鋼絲棚子切割為三四釐米厚度、四塊瓦片長度的瓦坯,再將瓦坯圍到瓦桶上,瓦匠把瓦桶上的瓦坯用弧形瓦刀圍著轉一圈,再蘸點水粘牢接頭,加速旋轉瓦桶,用瓦刀蘸水多次拍打揉搓坯面提高密實度致平整光滑,然後脫掉桶扣取下泥瓦,成排放於場地曬乾後進入窯內以柴火燒製,出窯後,就是一片片青瓦成品了。建房子是農村最大的投資,為了節約錢,主人家及親戚都得動員起來幹活,不分男女都得幹。踩瓦泥是非常辛苦的,圖片上的婦女是赤著腳,挽起褲腿在踩,常常是累得滿頭大汗。因為勞動強度大,條件好的人家初坯都用牛踩。後來鄉村建起磚瓦廠,機器取代了人工,生產的產品為波紋型紅瓦。人們要建房直接到廠裡去買,拖拉機汽車拉到農戶家。

綿陽舊事|踩瓦泥

進入21世紀,農村普遍建小洋樓。小青瓦燒製費事,而且容易漏雨,過一兩年要進行翻蓋,增添新瓦。火磚取代了土牆,預製板代替了小青瓦,農村再也看不到瓦窯,踩瓦泥也成為老一代人的記憶。(凌弘《綿陽三十年》)

綿陽舊事|踩瓦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