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此人長相奇醜身高九尺,自稱太上老君,如今傳人都有六十四代了

中國歷史人物系列22——張道陵

道教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的《道德經》為最高經典。為宣揚道教教義,張道陵親自撰寫了《老子想爾注》,以“道”為最高信仰,提出“道”就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

此人長相奇醜身高九尺,自稱太上老君,如今傳人都有六十四代了

關於張道陵的記載,在各種道書、方史、家譜中不可勝數,難以考證。據說他母親是夢見神人授予蘅薇草而懷孕,出生時黃雲籠罩、紫氣盈廳、香氣瀰漫久久不散。又有記載說張道陵身高九尺多,相貌奇特,令人望而生畏,123歲時得道成仙。從這些頗具神話色彩的記載中不難看出,開創中國道教的張道陵儼然成為神的化身,他被後世尊為道教教主、“張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

此人長相奇醜身高九尺,自稱太上老君,如今傳人都有六十四代了

張道陵,本名張陵,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出生在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相傳是“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的後人。張道陵的父親好神仙之術,張道陵或多或少受到父親的影響。張道陵自幼聰明好學,7歲開始學習儒家“五經”、道教《道德經》,並能理解其深奧含義。張道陵年輕時志在求官,以光宗耀祖,於是進入太學學習,在這裡,他博覽群書,對天文、地理、諸子、五經甚為通曉,成了一名飽學之士。他曾在天目山一帶設講堂,授徒講經,學生上千人,而他“大儒”的名聲也揚名一方。

此人長相奇醜身高九尺,自稱太上老君,如今傳人都有六十四代了

公元59年,25歲的張道陵因直言極諫,被郡守以“賢良”推薦到朝廷,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並被任命為巴郡江州(今四川重慶)令。但他的志趣卻不在仕途,而在修煉,再加上看到世風日下,強權橫行,人民生活困苦,索性效法先祖張良,辭去官職,遠離塵世,來到洛陽北邙山,學習長生之道。後來漢章帝、漢和帝先後徵召他為為博士、太傅,都被他拒絕。

此人長相奇醜身高九尺,自稱太上老君,如今傳人都有六十四代了

在深入研究《道德經》、《河圖》、《洛書》等先秦經典以及讖緯之學後,張道陵的道術日益完善。他和弟子王長渡江南下,來到江西貴溪縣景色清幽的雲錦山,並居住下來開始著手築壇煉丹。3年後,當神丹終於煉成時,龍虎現身,此山因此又得名龍虎山,據說張道陵服下神丹後馬上恢復到青壯年。

此人長相奇醜身高九尺,自稱太上老君,如今傳人都有六十四代了

之後,張道陵攜弟子到蜀郡的鶴鳴山,一面煉神丹,一面修煉符咒之術。公元142年,張道陵自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張道陵就此創立道教,並著書24卷,闡明瞭道教的微言大義,作為教徒的行動綱領。道教建立後,張道陵以禮義廉恥教導弟子,杜絕刑罰,得到百姓的尊敬,尊為“張天師”。

此人長相奇醜身高九尺,自稱太上老君,如今傳人都有六十四代了

道教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的《道德經》為最高經典。為宣揚道教教義,張道陵親自撰寫了《老子想爾注》,以“道”為最高信仰,提出“道”就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此外,為了鞏固道教在蜀漢地區的統治,張道陵設置了二十四治(治為傳教點),作為行道的機構,並規定所有入道者都要交五斗米,所以後人又稱道教為“五斗米道”。

此人長相奇醜身高九尺,自稱太上老君,如今傳人都有六十四代了

道教規定十分嚴格,教徒尊天師為教區的最高領導者,教徒必須悉心修道,通過“鬼卒”、“鬼吏”、“奸令”、“祭酒”等階段,逐步提高自己的修為和地位。每年三會日,教徒必須聽候上級檢查,聆聽教導。道教還要求教徒祭祀祖先、孝敬長輩、不許欺詐世人、摒棄興訟好鬥。道教因嚴格的紀律、純正的教風,很快被廣大人民接受。

此人長相奇醜身高九尺,自稱太上老君,如今傳人都有六十四代了

據說張道陵有三千多弟子,但是得到他真傳的只有王長、趙升以及他的兒子張衡三人。155年,張道陵囑咐身後之事,宣佈由兒子張衡繼承天師之位,並強調“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就這樣,歷代天師之位都由張家宗親來繼承,如今已傳至六十四代。156年,張道陵以123歲的高齡在鶴鳴山羽化。

此人長相奇醜身高九尺,自稱太上老君,如今傳人都有六十四代了

張道陵有多部道教著作傳世,主要有《老子想爾注》、《天官章本》、《靈寶》、《道書》、《黃書》等。身為道教天師、開教祖師,張道陵受到後代很多帝王的封贈:唐玄宗冊贈他為太師、宋代封他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的開創者,張道陵在中國宗教史上zhan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此人長相奇醜身高九尺,自稱太上老君,如今傳人都有六十四代了

小科普【老子想爾注】

《老子想爾注》是道教的經典,一般認為作者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但也有人認為作者是張道陵之孫張魯。此書主要包括:守道誡、長生之法、帝王行道三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註釋,為了達到宗教目的,它對老子的一些思想作了修改,甚至相悖,成功將道家哲學改裝成了道教神學,但這卻是當時人民真實願望的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