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世界級城市群與京津冀的崛起

本刊記者沈聰(以下簡稱記者):

李院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城市群、世界級城市群的概念及其發展的歷史和概況。

李國平:城市群,簡言之就是複數且具有緊密聯繫的城市在特定地理空間內的一種集聚現象。城市群是城市空間發展到一定階段(成熟階段)的空間組織形式。城市群根據城市規模、數量以及地理空間的大小有等級之分。衡量城市群的指標並不十分明確。我認為衡量城市群不可或缺的指標至少有四個,分別是城市數量、城市規模、城市密度和城市之間的聯繫程度。當前也有將城市群泛化的一種傾向,似乎在地圖上看到在一個區域有一些城市,就將其稱為城市群,學界戲稱之為“都是群”。真正的城市群必須是城市之間有緊密的聯繫,城市與城市之間特別是大城市與大城市之間的距離不能過遠,否則就很難實現城市間緊密的經濟和社會聯繫。城市群內部可以有若干個城市圈或大都市區。

世界級城市群是城市群中規模最大並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群。主要表現為區域內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規模巨大;城市間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基礎上的密切經濟聯繫;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也是所在國家或地區經濟最活躍、最重要的區域。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一定是世界城市,因此在群內至少有一個以上的特大城市以及若干個大中城市共同構成。世界級城市群一般為交通等基礎設施網絡完善、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城市之間聯繫緊密、高度一體化的城市化地區。世界級城市群也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彰顯國家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的主要依託。

城市群作為城市空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空間組織形式,是和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的。在全球城市化進程中,大城市持續增加、城鎮密集區的大量出現以及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急速增長是三個極為顯著的特徵。城市空間和城市景觀從個體城市走向都市群或都市帶(metropolis)。都市群成為最為重要並且最有效率的城市空間組織形態。歐洲和北美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實現了城市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城市密佈的人口和經濟活動密集地區。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 (Jean Gottmann)1957年對美國東北海岸地區實地考察後,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著名論文《大都市帶:東北海岸的城市化》(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首次提出了“大都市群(Megalopolis)”這一概念,來描述城市空間從傳統的單體城市向城市集合體發展的新模式與新形態。戈特曼認為世界級城市群是一個人口、生產活動、社會經濟功能高度集聚的區域。

記 者:請您談一談國外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特點。

李國平:目前學界有比較大共識的世界級城市群主要有六個,即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倫敦為核心的英倫城市群、以巴黎為中心的西北歐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

世界級城市群作為最高等級的城市群,也是城市化高級階段的產物,更是世界經濟的重心之一,其中心城市都是世界城市。

世界級城市群的產生都是各自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產物,經濟發展所導致的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會催生世界城市和世界級城市群。無論是最早出現的英倫城市群、緊隨其後的西北歐城市群,還是上個世紀初逐步發展起來的美國東北部城市群與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及二戰後崛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新世紀催生的我國長三角城市群,都是世界經濟重心轉移的結果,更是大國發揮全球經濟社會影響力的空間舞臺。以上六大世界級城市群都屬於世界經濟發展水平和規模最大的區域之一,且區域內具有高度發達的基礎設施網絡將各個城市組織成為一個高度一體化的城市區域。

紐約、倫敦一直是世界公認的世界頂級城市,在世界城市網絡排名中始終位列前兩位。東京、巴黎也是公認的世界城市,儘管排名趕不上紐約、倫敦,綜合實力也位居世界前列。芝加哥的地位儘管不如從前,但也是世界第一大國美國名列第二的特大城市。上海作為後起之秀,伴隨中國的崛起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世界影響力和作用都在顯著提升,在世界城市網絡排名中高居前十。

從世界級城市群和世界城市發展來看,都是核心城市以及域內其他城市集聚了大量來自於全球、國家或區域等不同空間層級上的生產要素尤其是高級生產要素,形成了世界規模的經濟中心,進而輻射帶動周邊並影響全球。世界級城市群以及世界城市都在產業發展上表現出以下三個規律:一是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除了長三角城市群外都在80%以上),二是核心職能的高端化,三是經濟職能的外向化,都是金融、創新、高端服務業的中心以及總部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另一方面,世界級城市群的空間發展普遍已進入到多中心網絡化發展階段,從他們的規劃經驗來看,都在通過建設發展軸線和多中心解決單中心聚焦的困擾,開始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區域(城市)空間格局。

記 者:我國目前形成的城市群有哪些,發展情況如何?

李國平:2016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了57.3%,其中東部地區達到64.75%,城鎮人口總數已超過8億;建成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達到六個(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深圳、成都),超過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達到十個,分佈在我國的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已經過百,使得我國城市群發展擁有了充足的城市以及人口基礎支撐。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我國要在2020年基本形成“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鎮化戰略格局,涉及19個主要城市化地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要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在其後的批覆或規劃中又提出了打造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等發展戰略。目前相對成熟的城市群有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有較好基礎的城市群有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正在建設中的城市群有中原城市群等。

中國城市群建設有以下特點:一是除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外,大部分城市群處於尚在建設和發展之中;二是大部分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的聯繫還比較薄弱;三是大部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還處於向心集聚階段,遠沒有達到對外輻射擴散階段;四是城市群內部的城市圈或都市區發育還不充分。

記 者:結合國內外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規律,請談談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啟示。

李國平:“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的京津冀地區四大整體功能定位之首。京津冀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的11個地級市,總面積21.64萬平方公里,區域人口為1.1億,與長三角、珠三角一起被公認為我國三大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密集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從空間尺度看,區域面積在前文所說的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中僅次於北美五大湖城市群(24.6萬平方公里);從經濟密度看,大大低於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不到最低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40%。我們按照錢納裡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判斷理論,利用人均GDP、三次產業結構、人口城鎮化率、勞動就業結構、消費性支出等五個判定指標,計算得出河北省處於工業化成熟階段、北京和天津已經處於後工業化發達經濟階段,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過大且城市間的經濟聯繫比較薄弱。

由於京津冀城市群地域面積過大,在京津冀城市群內部自然出現了多個城市圈或大城市區,目前至少存在北京城市圈、天津城市圈、石家莊城市圈等自立型城市圈和一些區域中心城市,如唐山、保定、邯鄲、滄州等。

結合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經驗,京津冀城市群首先需要打造以各自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圈,提升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水平。這是形成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也有利於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空間發展格局。從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規模等級體系來看,其擁有北京、天津兩個超過1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但缺少500~10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市群內城市等級斷層的直接後果就是不利於城市之間產業和創新的傳導,以及構建完整的跨區域產業鏈體系。因此,加強和提升石家莊城市圈以及各個區域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經濟規模至關重要。尤其是可以利用國家建設雄安新區這一重大歷史性戰略機遇,加速推動形成保定—雄安特大都市區,使之成為位於京津外圍、市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區,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升自身和周邊地區的創新能力。

第二,明確京津冀城市群內各城市圈以及各中心城市的分工定位。在落實北京“四個中心”和天津“一基地三區”定位的同時,著力推進北京的去功能化、天津的服務化和河北各個城市的去資源化。北京重點聚焦總部、研發和銷售功能,騰退非核心的生產製造功能;天津在先進製造研發基礎上,進一步增大總部經濟功能;河北除了進行必要的生產製造外,尚須創造條件在部分優勢行業發展研發功能。

第三,進一步發揮北京作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作用。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一定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城市,《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提到,2050年北京要建設成為全球中心城市。從經濟實力來看,北京人均GDP僅為國際上公認的全球城市紐約、倫敦、東京的1/3左右,其勞動生產率同樣也僅為1/3。因此,北京經濟必須要高速發展,當然不是以往的擴張性增量發展,而是通過提升勞動生產率實現減量發展。北京市作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必須發揮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發達和科技創新資源豐富的優勢,致力於構建跨地區的產業鏈和共建科技園區等方式強化與周邊城市的聯繫,以助推河北各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縮小城市群內部城市間的發展差距,從而加快將京津冀地區建設成為一流的世界級城市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