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他曾參與了中國原子彈、

氫彈等核武器的試驗……

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曾兩次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更有一次自己主動放棄了

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

可由於國家機密,

他的名字被隱藏了幾十年,

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人對他一無所知。

他,就是“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01

外婆說:中國不缺放羊娃,

但是缺少有學問的人

在王淦昌的記憶裡,

童年是灰色的。

生於兵荒馬亂的晚清時代,

4歲時,當郎中的父親就去世了,

13歲那年,母親又撒手人寰。

父母雙亡,孤苦伶仃的他,

受盡了別人的欺凌,

好在,還有個疼他的外婆,

他掙扎著成長,

靠給人放羊勉強度日。

本以為此生沒出頭之日,

沒想到有遠見的外婆,

鼓勵他讀書,對他說:

中國不缺放羊娃,

但是缺少有學問的人。

聰慧過人的他,就這樣,

一路從小學讀到清華大學。

他靠讀書走出了江蘇農村,

更走出了波瀾壯闊的人生!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在清華,

他師從葉企孫、吳有訓,

這兩位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先驅,

並完成了中國第一篇,

有關大氣放射性的實驗研究論文。

和當時其他的愛國青年一樣,

18歲的他也滿腔熱血,

到處參加抗日遊行。

一次,他到英租界發傳單,

不幸被印度巡捕抓住。

他用流利的英語質問對方:

你的祖國已淪為帝國主義殖民地,

當了亡國奴。

我還為祖國的命運拼搏,

你卻為侵略者效勞。

若此事發生在你的國土上,

你能抓自己的兄弟同胞嗎?

印度巡捕的良知被喚醒,

最後悄悄把他給放了。

1926年,日本聯合英美等八國,

居然向北洋政府提出最後通牒,

要求撤走大沽口的防衛設施。

於是5000多名學生,

跑到天安門集會抗議,

要求拒絕八國通牒。

未料,軍警竟朝學生開槍,

當場打死四十七人,傷二百餘人,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慘案!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而那天,王淦昌也在場,

他是參加集會的學生之一,

親眼目睹了慘劇的發生:

“身邊的同學倒下,血濺我的衣服”

……

當天晚上,

他來到葉企孫老師家,

向老師述說自己的氣憤和痛心,

沒想到老師比他還激動,

淚流滿面地責問他:

誰叫你們去的?去了有用嗎?

你們明白自己的使命嗎?

只有科學才能拯救我們的民族!

老師的一番話感染了他,

從此他將科學視為畢生追求,他說:

我深深感到老師的話絕對正確,

從那時起,就下決心走科學救國的道路。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02

名動世界

卻兩次與諾獎擦肩而過

1930年他考取官費留學,

到德國柏林大學讀研究生,

師從著名的女物理學家邁特納,

這導師可不簡單,

她是原子彈之母,被愛因斯坦稱為,

比居里夫人還有才華的女科學家。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邁特納

在一次學術報告會上,

有位博士提到

用釙的α粒子射到鈹—7中,

產生了一種很強的射線,

用蓋革計數器計數後,認為是γ射線。

其他科學家都沒有懷疑,

唯獨王淦昌覺得,

γ射線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能量。

他兩次向邁特納建議,

採用雲霧室來探測這種粒子,

可邁特納都拒絕了,結果兩年後,

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

用雲霧室作了探測,發現這是一種

質量和質子差不多的中性粒子,

它,就是物理學界一直在苦苦探尋的中子。

這一發現震驚世界,

因為中子是製造原子彈的關鍵!

查德威克以此榮獲

原本屬於王淦昌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後,

才27歲的他回到祖國,

先後在山東大學、浙江大學任教,

學生們親切地稱他為“娃娃教授”,

李政道也是他的學生。

歸國前,邁特納送給了他1克鐳,

鐳極其珍貴,當時全亞洲也僅此1克,

可就在他準備繼續研究,大幹一場時,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了!

為躲避戰亂,浙大不斷搬遷,

可當時的中國哪有安全之地,

搬到哪,日軍就炸到哪。

每次空襲,別人都是先保護金銀細軟,

而他卻冒著被輻射的危險,

抱著裝鐳的小鉛盒,

拼命地往防空洞跑,

那是他做試驗的命根子。

當時教授的工資比一般人高,

可令學生們奇怪的是,

王淦昌常常吃不飽飯。

直到後來,

學生們才知道他貧窮的真相。

原來他把錢全都捐了,

甚至把妻子的陪嫁首飾都捐了,

只為幫助軍隊買槍炮抗日。

他還常常不顧危險,走上街道,

高喊抗擊日寇的口號。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王淦昌和物理系師生們

那時的生活實在太亂,

他遲遲沒有條件做實驗,

既然不能親自做實驗,

他乾脆將自己的理論整理發表。

1942年,他在美國《物理評論》上,

發表了關於發現中微子的建議

和方法的兩篇論文,

結果引起全世界的轟動!

他還清醒地預言,誰先發現中微子,

誰就將獲得諾貝爾獎。

後來,美國物理學家艾倫,

根據他的方法確認了中微子的存在,

真的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聽聞消息,他只是平靜地感嘆:

“這本來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只是當年中國正被日本侵略,

我的生活顛沛流離,

不具備實驗和研究的條件。”

他遺憾地第二次錯過了諾貝爾獎!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左二:王淦昌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03

我願以身許國

好不容易到和平年代,

他終於可以施展手腳了,

1956年,他作為中國代表,

到蘇聯原子核研究所任副所長,

4年後,他領導的研究小組,

發現了世界第一個反西格馬負超子!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這個發現,

填補了微觀世界體系的空白,

當時世界物理學界普遍認為,

以王淦昌的創造力,

獲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可一封來自國內的絕密電報,

卻讓他一夜之間消失了!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王淦昌在蘇聯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實驗室工作

1960年,是中國原子彈研製工作,

進入到關鍵階段的時候,

可蘇聯卻不肯再援助中國,

一夜之間撤走了所有蘇聯專家。

研製工作無法再繼續,

大家都發愁得不得了,

而一位對中國友好的蘇聯專家,

卻在臨別前,

偷偷透露了造原子彈的“成功秘訣”:

我們走了,在這個領域,

你們還有王淦昌。

所以,國內給他發了封電報,

內容是:

立即回國接受新任務……

當他得知要製造原子彈時

他的回答只有短短6個字:

我願以身許國!

從此,這位天才科學家音訊全無,

沙漠裡卻多了一支神秘的部隊,

其中有個人叫王京,

王京,正是世界物理界到處尋找的王淦昌,

他在沙漠裡的任務是,

研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研究原子彈,就是意味著,

要隱姓埋名,

斷絕跟外界的一切聯繫,

不能在學術界拋頭露面,

不能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科學,

不能告訴親朋好友,

甚至連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能說。

他還不得不,

放下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研究!

可他依然義無反顧地選擇這條路,

他抗住高原、沙漠的艱苦,

每次實驗都親力親為,

常常不顧身體工作到深夜。

實在忍不住太想念親人了,

他就通過寫信來傾瀉相思之苦,

當孩子問媽媽:

“爸爸去哪裡了?”

他的妻子苦笑著回答:

“爸爸在信箱裡。”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在他的帶領下,工作進展很快,

時任外交部長的陳毅問他:

“你的那個東西什麼時候響?”

他充滿信心地回答 :

“還有一年。”

陳毅聽完哈哈大笑:

“好呀,你的這個東西響了,

我這個外交部長以後腰桿子也就硬了。”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聶榮臻副總理(中)、王淦昌(左)、朱光亞(右)在我國西部核試驗基地

正如他所說,一年後的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巨大的火球讓全世界震驚,

直到這一刻,

中國人才算是真真正正地站起來了!

成功沒有讓他停下腳步,

不久後,中國第一顆氫彈也爆炸成功!

要知道從原子彈發展到氫彈,

蘇聯用了4年,

英國用了4年7個月,

美國用了7年4個月,

法國用了8年6個月,

而中國僅僅用了2年零8個月!

大家都激動得淚流滿面,

稱呼他為“核彈先驅”,

可他卻擺擺手,平實地說:

這是成千上萬科技人員、工人、

幹部共同努力的結果,

我只是其中的一員。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1969年,西方用盡各種方法,

阻礙我國發展核武器,

快速完成地下核試驗成了重中之重,

他作為領導者自然深知緊迫性。

可當時正鬧文革,

研究院裡也運動不斷,

成立了好幾個造反派組織,

很多人員被扣上帽子沒日沒夜地批鬥,

這下研究院徹底癱瘓了。

他心急如焚,勸大家要顧大局:

“我們的時間很寶貴,

與西方核大國比,

誰贏得時間,誰就主動!”

好不容易叫回一些人,

可食堂的師傅又鬧起革命,

飯都沒人做。

他只好四處尋找,

終於找到幾個家屬幫忙做飯,

工資全由他出,他絲毫沒心疼。

在他的努力下,

造反派間的對立化解,

研究院裡的人重新團結起來,

連續進行了3次地下核爆實驗,

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中間為王淦昌

由於保密工作,

他隱瞞真名長達17年,

但他從來沒有過怨言,

直到一年除夕夜,

才終於真情流露。

那天,他和鄧稼先在帳篷裡喝酒,

鄧稼先哽咽著說:

“叫了王京同志幾十年,

今天,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他一聽,鼻子就酸了,

兩個人抱在一起,痛哭不止……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04

要做科學家

不做科學官

搞了半輩子核武器,晚年的王淦昌,

將精力放在了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上。

有人預測,激光核聚變技術的和平應用,

將徹底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

而王淦昌,是世界上這一領域的創始人。

1978年,71歲的他調回北京,

任核工業部副部長,

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

可4年後,他就辭去了職務,

只在所裡領導一個小組,

繼續從事激光核聚變研究。

理由是:

要做科學家,不做科學官。

別人可以擔任的工作,

我何必一直擔任下去呢?

但是有一項工作我是不會辭掉的,

就是科研。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淡泊名利的他,

也不在乎錢財等身外之物,

1982年,他將自己獲得的,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3000元獎金,

全部捐獻給原子能所。

1986年,他又捐出4萬元,

在原子能院成立,

"王淦昌基礎教育獎勵基金會"。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到了80歲,

他還奔走在科研第一線,

身邊人都勸他注意身體,

他笑著說:

“我們應該要求自己,

站在世界科學發展的前列,

只有這樣,才能帶領青年人,

去發展我們的科學事業

……

巴甫洛夫活到80多歲還在搞研究,

我還可以搞很多年研究。”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王淦昌院士(中)八十歲生日祝賀會後的合影。前排左起:周培源,嚴濟慈,王淦昌,趙忠堯,錢學森。

過了80,到90歲了,

他還馬不停蹄地奔走,

一心一意為祖國的強大做貢獻。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1997年的一天傍晚,

他在林蔭道上散步,

腦中思索著還沒攻克的難題,

沒想到,

一個騎自行車的年輕人,

不管不顧直接撞倒了他,

然後就逃之夭夭,

連一句對不起都沒有留下。

右腿股骨脛已經被撞碎,

之後,他的身體越來越差,

但躺在病床上的他,

始終沒有忘記科研事業。

研究所的同志去跟他報告工作,

那時他已經虛弱到極點,

連話都說不出口,

但他還是強撐著睜開眼睛,

用經常用的手勢一再拜託拜託,

拜託他們代替他,

將強國事業進行下去,

拜託他們讓中國不再受人欺凌,

在場的同志都感動得哭了。

他還想為祖國做更多更多,

可留給他時間卻不多了……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戀戀不捨閉上雙眼,

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1999年9月18日,

“兩彈一星”表彰大會隆重召開。

王淦昌,和曾經參與兩彈一星建設的

郭永懷、鄧稼先等離世功臣

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他們的名字,

永遠閃耀在共和國的最高榮譽殿堂。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2003年,

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

把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王淦昌星”。

他還被載入,

美國所編的百年來科學大事記,

竺可楨曾感嘆道:

近美國科學促進協會,

出百年來科學大事記,

中國人能名列其內者,

只有彭桓武與王淦昌二人而已!

致敬!他主動放棄近在咫尺的諾貝爾獎,隱姓埋名17年,只為一句簡短的承諾!

他曾站在諾貝爾獎的門口,

只需再稍稍往前走一步,

就能捧回全世界科學家都夢寐以求,

併為之奮鬥一生的榮譽。

可他卻突然停下,

轉身,消失,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今天,王淦昌已經離開我們20年,

時光荏苒、物是人非,

可他半個世紀前擲地有聲的那句承諾,

依然豪情萬丈,氣壯山河:

“我願以身許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