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為什麼會做減法的人,更容易幸福?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曾說到:“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

”我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都要學會每天減少,減少那些錯誤的知識觀念,減去那些不良的習慣,減去不必要的物質和情感。

對於我們來說,每天學一點知識,收穫某一個技能,甚至你手機上多了一個app都是在做加法,加法需要我們保持一顆對知識好奇渴求的心;而減法則需要我們在心靈上摒棄無謂的慾望,減掉生活多餘的枝椏,漸漸抓住生活的重點。

為什麼會做減法的人,更容易幸福?

那麼如何做減法,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名家的想法: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知識是無限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們要將有限的時間放在無限的知識上,就要學會捨去一些東西。

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多學一些是好的。但當時間緊急,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裡,篩選對我們最有用的知識。

東學一點,西學一點,不僅不利於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還容易將知識點進行混淆,一個也學不好。

為什麼會做減法的人,更容易幸福?

而另一位大家王陽明說:“省察克治之功。”就是我們要每天反省檢查,發現自己思想中和行為中的不良傾向,壞的念頭和習慣,並對它們進行“減法”處理,對它們進行克服和整治,去掉那些不良傾向。

而對於我們,還要有一些給自己做“減法”的手段: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要學會精挑細選,對於那些微博、app、網頁收藏等等,對於我們長久不打開的,我們進行“減法”處理。

而對於那些你看了以後深感敬佩的或者對你生活很有幫助的內容,你就可以對其進行“加法”。一味的“加法”而不進行內化,這樣的“加法”也是徒勞的。

為什麼會做減法的人,更容易幸福?

將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這個方法早在我們小學時就應該學會,各科的考試卷要進行分科、分難度處理,身邊的物品要進行歸類。

如今我們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眼花繚亂的信息讓人摸不到重點。能夠快速識別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按照自身需求將知識內化,已經成為重要的技能。

做事要有目的性

在大學時期認識一個同學,他和朋友合作製作了一款app,但苦於app的界面不夠美觀,於是花費了巨大的時間去學習審美和設計。

正在他學習的過程中,另外一所高校卻已經發行了功能類似的產品,甚至他們的app還獲得了投資人的青睞。

朋友看了那款app之後,向我抱怨:“你看這像什麼嘛,醜得像坨屎一樣。”我惋惜的對他說:“可是人家出來的比你快嘛。”

微信1.0剛出來時,只有發送語音文字、查找好友幾個簡單的功能,而風靡的米聊已經問世1個月,隨後,微信小步快跑,緊追米聊,終於幾次迭代和大動作後,微信超越米聊,成功甩了米聊好幾條大街。

為什麼會做減法的人,更容易幸福?

生活也是如此,沒有重心,把最重要的時間浪費在最不能產生效益的地方,也會大大降低人生的價值。

你要首先明確你自己想真正得到什麼,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