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真正的智慧不是比人聰明,而是多了這一點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突然發現身邊有個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臺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道:“是。”

此人更加迷惑:“那您自己為什麼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很多人在向著外界尋找答案,甚至期盼奇蹟的出現,卻不曾想過,其實能幫助自己的也唯有自己而已。

比人聰明幾分又如何,智慧的人從不介意別人比自己聰明。

真正的智慧不是比人聰明,而是多了這一點

01

從幼兒園時期開始,不斷吸取知識已經成為常態。為了更清楚的瞭解這個世界,從小學到大學,很多人都在努力成為家人的驕傲。在學習的同時,你真的變得更有智慧了嗎?

在畢業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用賺取的收入購買各種必需品,包括用自己的第一桶金去創業,坐在辦公室裡喝著咖啡,你變得更加快樂了嗎?

在每一天的生活裡,除了繁忙的工作之外,還要與三五良友小聚,喝酒,唱歌,回憶自己的青春。然後回到家裡,打掃屋子,在茶几上擺上綠植,點綴幾顆滿天星,你真的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了嗎?

在今天以前,一切都是過去的樣子,在今天之後,始終充滿著未知。那麼人生的價值何在,你是否實現了內在的提升?

02

真正的智慧不是比人聰明,而是多了這一點

莊子在《知北遊》中講到,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這些比喻,主要說明的是道處於低處。而豬肥與否,主要看的是豬腳。

當你看到了沉澱下來的東西,在最低處都可以發現耀眼的光芒,那才算是內心所得。

一個人的智慧,看的不僅是他的能力以及所能達到的境界,還要看他是否真的快樂,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智慧於個人來說,看似渺小,但是卻可以帶來無窮的影響力。智慧的人往往懂得不斷超越自我,清楚的認知自己的能力。

有一次,當被問到如何變得更聰明時,巴菲特舉起來一疊紙,說:

每天閱讀這樣大小的500頁書,知識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就像複利一樣。

通過學習和閱讀,能夠讓人變得更加聰明,但是這隻能算是智慧的一個起點,至少能夠引導你主動尋找智慧,而不是停留在智慧本身。

03

真正的智慧不是比人聰明,而是多了這一點

我們所瞭解的智慧的人,並不僅僅是擁有聰明的頭腦,能夠時刻佔據上風,而是他們有著多種思維方式,以便於他們可以力所能及的解決自己知識圈以外的問題,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做出正確的解釋。

智慧是一種境界,要想擁有真正的智慧,要從內心出發,正視當下的自己。要想擁有智慧,需要重視以下兩點。

一、要做出明確的選擇。

即使身處迷霧之中,仍然要保持清醒,做正確的選擇。雖然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困境以及矛盾,但是終究要清醒的認清自己,看清楚環境,淡化自我。

二、要從小處著手。

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源自內心的智慧和善良,是快樂的源泉。展示陽光的自己,保持寬容的內心,讓每一件小事都能夠成為生活中的小美好。

愛因斯坦說:“所謂神經病,就是重複用同一種辦法,卻期待不一樣的結果。”

在人生這場遊戲中,有很多的目標和選擇的機會,想要成為人生的贏家,還要學會使用真正的智慧。

04

一個青年向道士求教:師傅,有人說我是天才,也有人說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道士反問,青年一臉茫然。

道士說:“譬如一斤米,在餅家眼裡是燒餅,在酒商眼裡是酒。在乞丐那裡,就是救命的一頓飯。”

米還是那米。

青年豁然開朗。

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我們自己的樣子,而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隨著年齡的增長,原有的智慧已經無法解決現存的問題。從小智慧到大智慧,從向外探尋,到向內挖掘,都需要不斷的修行。

尤其是社會關係、家庭矛盾等困擾了很多的人,但是這些疑惑若是向外尋找答案,會日趨複雜,那麼向內尋求答案,才是使用內在的智慧。

答案自在本心,智慧也始終跟隨,真正的智慧不是比誰聰明,重要的是源自內心的找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